8月31日下午三點,在河南農業大學科教園區,一位身高1.9米(目測),頭髮花白的老外,頂著大太陽站在一片玉米地和水稻田裡,時而凝神思考,時而和身邊人熱烈討論。他叫蘇尼middot;斯文貝格,瑞典人,在他輝煌的履歷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項是:曾擔任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因為長期在中國從事科研工作,他曾獲得過中國政府「友誼獎」,受到李克強總理的會見。他跑到河南的玉米地裡,背後有啥故事?本報記者獨家為你呈現與他的田間對話。
文/本報記者 方舟 謝叢蔓
「夫妻檔」科學家和中國三十多年的「友誼」
「理工男」很健談,秀中文像「謝耳朵」
蘇尼middot;斯文貝格教授是國際知名原子物理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諾貝爾獎物理評獎委員會委員10年,其中2年擔任主席;他還是立陶宛科學學院和比利時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帶領團隊開發了北歐第一個雷射雷達環境監測系統……
這麼牛的大科學家,來河南有何貴幹?原來,他是應河南農業大學之邀來開展實驗研究和學術交流的。
說起蘇尼middot;斯文貝格教授和中國的淵源,那可要從30年多前說起。
1980年,斯文貝格教授和妻子卡塔琳娜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後,他們先後受聘成為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華南師範大學等多個科研院所的榮譽教授、特聘教授。斯文貝格的妻子卡塔琳娜也是醫療領域內首屈一指的專家。在中國她專職從事雷射在醫療方面的應用研究,兩人一起發表了100餘篇論文,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2013年9月,斯文貝格教授獲得了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國家級最高獎項——「友誼獎」,馬凱副總理為他頒獎,李克強總理親切會見了他。
談河南:看過黃河和少林寺,喜歡吃燴麵
採訪前,原以為在國際上聲明顯赫的斯文貝格教授,應該是個標準的「理工男」,會不會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而不善交流?一見面一句中文的「您好」和善意的微笑打消了這些念頭。
不同於普通人眼中科研人員板正、嚴肅的印象,斯文貝格教授倒是有點像學術界的「非主流」:目光有神充滿慈祥,聊天過程中時不時的大笑,身體的每個細胞好像都充滿了奇思妙想。
除了入門級的漢語,在談話過程中教授還秀出了「這句話怎麼翻譯」、「我很開心」等有些難度的語句哦!他認真咬字、比比劃劃的神情和動作像極了《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學習中文時的表現,令人忍俊不禁。
和他一同前來的朱世明老師告訴記者,教授在日常生活就是一個「活寶」,待人熱情,很健談,跟他在一起工作,開心,有勁兒!
談諾獎:中國人獲得諾獎是早晚的事兒
能把斯文貝格教授請到河南來,是因為河南農業大學和瑞典的Lund大學有合作關係。作為Lund大學的教授,斯文貝格應邀帶著他的團隊和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來到河南農大開展研究。8月31日下午,他們一行來到河南農業大學科教園區,就是準備做實驗的。
聊天中說起河南,斯文貝格教授來了興趣。「河南歷史很悠久,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河南人很熱情,很了不起。」對河南這麼了解,原來這並不是他的第一次河南之旅,之前斯文貝格教授就曾看過黃河和少林寺。
除了對河南的歷史文化頗為了解,斯文貝格教授對吃也是頗有研究,說到河南燴麵時,他連用了三個「good」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談治霾: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不矛盾
因為曾任諾貝爾獎物理評獎委員會委員10年,還擔任過兩年的評委會主席,斯文貝格教授少不了要被問到關於諾貝爾獎的問題 。那麼,他對中國科學家有什麼樣的印象?在他心中,中國科學家何時能捧起諾獎獎盃呢?
斯文貝格教授告訴記者:「中國是個了不起的國家,這裡有很好的研究院和學者,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是早晚的事兒,我對此很有信心。」
中國情:因為一個人,愛上了一個國家
據介紹,斯文貝格此次河南之行,主要是為了推進雷射光譜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在他帶來的先進設備中,有一臺外觀像廂式貨車的「雷射光譜雷達車」,可以監測空氣中汞等汙染物的含量,也能對土壤養分進行實時監測。
聽說斯文貝格教授的研究和空氣品質有關,記者就向他請教了目前在中國引起政府和全社會關注的霧霾治理問題。
斯文貝格說,「經濟發展很可能會帶來汙染問題,但是我們要注意,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不矛盾,要把兩者平衡起來,運用先進技術、加大投入,儘可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汙染降到最低。」
相關連結:中國「友誼獎」分量有多重?
親們或許會奇怪,為啥在國際科學界如此「大牌」的諾獎評委會長期投身中國的科研工作?朱亞明告訴記者,斯文貝格教授是受了一位瑞典籍華裔科學家的影響。這位科學家叫何賽靈,他於1992年獲得瑞典皇家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後來留任瑞典皇家工學院教授。後來他回到國內,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斯文貝格教授就是在與他的接觸中愛上中國, 並決定留在中國的。
斯文貝格說,自己做科研並不保守,他希望把自己的知識傳播出去,告訴更多的人。
中國「友誼獎」是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國家級最高獎項。每年一度,由國家外國專家局負責組織在國慶節前夕評選。每年的「十一」,該年度的獲獎者將應邀來到北京,出席「友誼獎」的頒獎儀式,受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並參加在京舉行的國慶活動。
這是中國政府對貢獻突出的外國專家給予的最崇高榮譽。該獎項設立於1991年,每年約評選產生50名獲獎者。
部分資料參考《國際人才交流》、百度百科
歡迎轉載,轉載請保持標題原意,並註明來源:河南日報微信(ID:hnrbxmtb),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統籌:方舟丨責編:張遠
覺得這位老外棒棒噠?猛擊下方的大拇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