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宗教改變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吃不吃肉?先看你的信仰

2021-01-18 宅大阪

日本人在明治以前因為佛教傳入的關係,幾乎不太吃肉,西元675 年天武天皇還曾經親自發布「肉食禁止令之詔」的詔書:規定牛、馬、羊、豬、雞、犬等動物,不得食用。不過,這項規定到了日本戰國時代,漸漸發生鬆動,武士、貴族們,會偷偷地吃些獸肉。不過,這也僅限於他們在山林打到的野味,對於像牛、馬這類的家畜,武士們再怎麼大膽,也不敢明目張胆、肆意妄為開吃。幕府將軍豊臣秀吉就曾經對於習慣吃牛肉的西方傳教士們說:「牛、馬這些動物,改善我們的生活,對我們有恩,怎麼還能把他們殺來吃呢?」

基督徒武將高山右近 打仗前招待同僚葡萄牙燉飯幕府不開放牛肉食用的風俗,在當時耶穌會葡萄牙傳教士陸若漢João Rodrigues 所著的「日本教會史」上也有記載:「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排斥食肉。只有在宴會的場合,才會出現一些他們透過打獵捕捉到的鹿肉野味。對他們來說,殺了家裡養的牲畜來吃,太過殘忍。」不過隨著西方傳教士大批進入日本,一些日本武士們,開始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對於佛教教義中的不殺生,開始有了轉變。像是 10 歲就接受基督教洗禮的戰國武將高山右近,就很喜歡吃牛肉,他經常會把從葡萄牙傳教士那裡學來的牛肉燉飯,做給其他武士們吃。根據當時留下來的菜單,必須先把牛肉切成薄片後,撒上鹽與胡椒,放進鍋裡炒熟起鍋,接著在鍋子裡倒入橄欖油、大蒜以及大米,稍微炒過之後,再把剛才的牛肉放入鍋子裡一起蒸熟就可以吃。


愛吃熟牛肉 松浦鎮信發明壽喜燒除了高山右近之外,位在現在長崎縣的平戶藩藩主松浦鎮信也是個愛吃肉的武將,英國商人理察德曾經記錄過松浦鎮信請他吃的牛肉鍋,從敘述裡,幾乎可以斷定就是現在日本壽喜燒的原型。松浦鎮信是日本戰國時代非常積極開拓海外貿易的武將,他獨排眾議在平戶開設荷蘭商館。松浦鎮信的個性,非常開放外向,對於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葡萄牙傳教士帶來的西方飲食文化,像是牛排、葡萄酒或是麵包之類的食物,他幾乎來者不拒,什麼都吃。只是,他吃肉喜歡煮熟之後吃。所以會把牛肉、大蔥還有蘿蔔放在一起燉煮,才演化成了現在的壽喜燒。

福澤諭吉寫業配文助推 鼓勵日本民眾多吃肉到了幕府末期,有不少武將、貴族們開始吃起牛肉,但是當時的牛肉,並不是專門養來食用的肉牛,所以還是少不了一股動物的騷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始有人改良牛隻的飼養的方式,在調理的時候,也會大量使用味噌、大蔥、蘿蔔以及日本酒,這都成了日本牛肉鍋的特色。不過,在那時候,牛肉鍋還是屬於社會頂層人士們的嗜好。直到1870 年(明治3 牛)福澤諭吉為了築地的牛馬公司寫了一篇「肉食之說」的宣傳文,才慢慢讓日本民眾接受牛肉這樣的食物,福澤諭吉說:日本以農業為基本,常吃五穀卻因為誤以為肉類不潔,不敢吃肉,結果造成營養不均衡,幾百年下來,國人大都體弱多病。現在牛羊牧養的方式開始改變,民眾更應該多喝其肉、多吃其肉,改善體質。福澤諭吉這篇文章發表之後七年 1877 年的時候,光是東京的牛肉鍋店,已經超過 550 家。

賣牛肉鍋獨霸一方 可惜 30 名子女無人延續事業後來出現了一家當時日本最大的的牛肉鍋連鎖店いろは(彩葉),老闆木村莊平靠著賣牛肉鍋,光是東京就擁有22 家分店,木村還經營自己的屠宰場,掌握著日本肉食品供應鏈,當時幾乎掌九成以上的肉品供應都掌握在他手上。現在位在東京京急空港線有一個稱為「大鳥居」的地名,據說就是木村莊平命名的。不過,木村後來因為癌症過世,生下的 30 名子女,卻沒有人有他的經營才幹,いろは也在木村死後半年結束營業。幸好,日本人吃牛肉鍋、壽喜燒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 延伸閱讀

・日本貸款買房專輯

日本現金買房專輯

・宅大阪推薦的日本美食

・日本旅遊專輯來啦!宅大阪主推哦!

・日本民宿專輯

移民日本---投資經營籤證專輯

大阪賭場世博會信息專輯

日本租房專輯




相關焦點

  • 100多年前,日本改變了一個飲食習慣,讓國人平均身高提升14釐米
    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上可以說是十分關鍵的,它不僅結束了日本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而且還讓日本成為了世界軍事和經濟強國,也正是這場運動,才讓日本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出行方式等等,尤其是在飲食習慣方面的改變,直接導致了日本人身體基因發生了一些改變,從而在身高上也有了一定的變化。
  •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一些獨有的飲食習慣,你知道哪些呢?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一些獨有的飲食習慣,你知道哪些呢?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的生活水平相比較以前也提高了許多,很多人的閒暇之餘,不想待在家裡,喜歡去旅遊,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欣賞各地獨有的美景,品嘗當地美味有特色的小吃。
  • 日本人多宗教信仰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式的生存哲學
    日本文化廳2016年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總人口還多一半,達到1.82億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結果,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其中神道教信徒為8474萬人,佛教信徒為8770萬人,僅這兩項加起來就達到了1億7244萬人,遠超日本總人口數。由此可以得知,有至少數千萬的日本人同時信仰著神道教與佛教。雖然各個宗教團體對於信徒的定義參差不齊,使得這項數據統計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偏差,但它也足以說明,日本人並不避諱多宗教信仰。
  •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無神論者是怎麼看待宗教信仰的呢?我不信上帝,不信真主,不信佛祖,但對於那些新的人,可以理解。與之相處,求同存異而已。譬如吃飯問題,妻子一家信佛,與之出去吃火鍋,我也點肉,在家吃飯,菜有純素的,也有葷的。她們不吃肉,但不攔我吃,我不焚香供燈,但也不阻她們焚香供燈。我不想去理解她們為什麼要信,更從來不辯解我為什麼不信。我認為,正常的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如果自己信,就要強迫他人也信,不信就是異端,此種就是邪道了。我覺得榮格談神話的一句,可以拿來參考一下。
  •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他國文化的國家,就其國內的宗教而言,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但要說到在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起神道。從歷史上看,日本社會具有多種宗教並存的特徵。
  • 日本人為何吃不胖?走近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一日三餐
    他們還有那麼多相撲運動員啊,生活壓力大,又愛喝酒,這不科學啊。但查過資料才發現,日本的肥胖率真的只有4%,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和他們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日本料理又被稱為「植物性飲食」,即以蔬菜和海產品為主,肉類為輔。而肉類中,又以牛肉為首選,雞肉為次,豬肉用的比較少。而且別看日本的蔬菜很貴,但日本人大多是偏愛蔬菜的。
  • 外來移民者給日本帶進一種什麼全新的宗教
    埃及人建造著屬於那片古老國度的金字塔,中國黃河流域產生第一個中央集權統治,蘇美爾人開始建造最早的中心城市,日本人並未意識到島國之外還有更廣大的天地,他們在大型村落裡從事著簡單原始的農業活動。他們不再打獵、遊牧,而是安定下來,學習運用技術,用華麗的裝飾創造著日益精美的藝術品。陶俑工藝人和動物的形象已清晰可辨,而這些人形的姿勢和表情各異,充滿神秘色彩,令人捉摸不透。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僧侶為什麼不吃肉?竟有皇帝祭祀用的三牲全部用麵粉替代?
    在我們的印象中,和尚是戒葷腥的,不僅不能吃肉甚至葷油都不能碰,否則就是犯了大戒。同樣是人,只不過信仰了佛教,他們為什麼不能吃肉呢?不吃肉又怎麼補充身體必需的蛋白質呢?當和尚就真的不能吃肉嗎?可以說,佛教雖是外來的宗教,但給中國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和尚剛開始也不是不能吃肉,創立初期和尚也是可以吃肉的,像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印度僧人乞食是不避葷腥的,還有就是在《十誦律》中明確和尚可以吃肉,但必須吃「三淨肉」,何為「三淨肉」,就是不看、不聽、不想,也就是從欲望層面斷絕對肉食的渴望,以達到不至於犯戒的效果,但能否做到三淨還真的很難說。
  • 宗教不是民族,維吾爾族不等於穆斯林
    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唯一信仰的宗教。民族與宗教,本是牛馬不相及的兩個概念,但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維吾爾族說成是「全民信教的穆斯林民族」,把維吾爾族等同於穆斯林,活生生地將宗教的枷鎖硬生生地套在了一部分不信教的維吾爾群眾脖子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絕對不強迫任何人信仰宗教的,也不允許以任何形式強迫他人信仰某種宗教。
  • 神說,這個東西你不能吃:宗教中的飲食禁忌
    反而是後來在7世紀出現的伊斯蘭教,因為地理環境等方面的緣故,幾乎全盤繼承了猶太教的飲食傳統。而在中國,美食本為我民族所熱衷者,一般民眾少有忌口。但是在修道之人看來,有些食物會阻礙他們飛升。從各個宗教的飲食禁忌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和信仰條例。
  • 小日本稱呼從何而來?現在日本人還小嗎?看日本人吃肉問題
    近代日本人對該不該吃肉的問題非常糾結,19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強行闖入日本皇宮想要威脅天皇收回之前頒布的《肉食解禁令》;之前天皇帶頭號召吃肉的做法在舊勢力眼中簡直就是倫理喪盡的行為。強闖日本皇宮的結局其結果當然是慘烈的,部分直接被擊斃其餘的也負傷並被判刑。
  • 聽說你很羨慕日本天皇?人家連飯都吃不飽
    還真不是,您別看天皇這名字聽起來牛逼,但從古到今日本皇室吃的那點東西......實在是一言難盡。根據日本史書上的記載,供奉給天皇們的飲食非但不高大上,簡直可以說就是樸素中帶著寒酸,垃圾中又透露著頑強。首先從日本天皇的老祖宗們說起吧,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因為地小物缺,所以日本天皇窮到連肉都不吃,這種說法較為偏頗。
  • 科學,宗教,與信仰
    現在有些國內的科學家也開始信奉宗教,我覺得信仰自由其實也可以寬容一些,信仰宗教與科學研究真的可以不衝突,但因宗教而拒絕科學,否定科學,是非常糟糕的。原本可以用科學解釋的範疇,非說科學是錯的,非要用宗教解釋,這就不合適了,這就是迷信了。
  •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
    全球信教人口比例最有價值、可以信賴的數據來自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無神論指數」。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該機構組織部分成員採訪了57個國家的5萬多人,詢問這樣一個問題:「無論你是否去過禮拜場所,你會說你是信教者、不是信教者還是堅定的無神論者?」
  • 日本人比較長壽?談談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日本人其實真的不愛運動,但為什麼總說日本卻是長壽國家排行榜上的榜首呢?今天阿杏就來和他們談一下飲食習慣。1、飲食多樣,不吃太飽去到日本會發現,他們很多菜式都是非常小一碗,但是種類卻很多。不得不讓人感嘆菜量非常的精緻,但是比較大食量的人會吃不飽。但這是因為這樣子的裝盤習慣,不會導致進食過多。
  • 「原創」中國共產黨員為什麼不可以信仰宗教?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可以信仰宗教,社會上有些人對此特別不理解,他們甚至拿一些外國的政黨作比較,說人家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本文將會給出一個,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都能讓你信服的論證!宗教的很多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佛教有些道理是講究「親證」的,什麼叫親證?就好比是桃子的味道,只有吃的人才知道,沒吃的人無論別人怎麼給他講,他都是無法理解的。同時,宗教的有些道理,由於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也不是每個道理都能讓所有人聽懂的。正因為宗教有這類特點的存在,就使得它不利於帶隊伍,不利於保持隊伍思想的高度一致性,不利於形成最大合力服務社會。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一、臺灣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特點宗教與民間信仰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臺灣更加密不可分。通常可以將宗教信仰分為兩大類:傳統的本土信仰和近代的外來宗教。就臺灣而言,前者除了早期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外,主要包括明清以來由大陸閩、粵兩地的移民帶來的佛教、道教、儒教(鸞堂等)、齋教以及宮廟崇祀和祖先崇拜等民間信仰。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除了人們的生活、精神、性格等方面,還包括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必需品。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不管信仰哪種宗教,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有團結民族,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利益,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或精神上取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見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值得討論一般。
  • 不只是飲食習慣
    不只是因為飲食習慣。第一,廣闊的耕地面積。據了解,印度的耕地面積幾乎達到了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為了保障人民的飲食問題,畢竟餓著肚子肯定是沒法發展生產的嘛。如此廣闊的種植面積保證了印度具有充足的糧食來源。每年生產多餘的還會向國外出口,印度香米在國際上也是挺有名的呢。第二,適宜的氣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