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10平、一天200+杯,遍地開花的咖啡小店真的賺錢?

2020-12-19 騰訊網

「一名店員,兩三個座位,四五款咖啡。」

小店模式正在成為主流咖啡館模式,最近在杭州,就有一波開在菜市場、創創業園、甚至報刊亭裡的咖啡館。

見慣了星巴克、Costa等國際連鎖品牌咖啡,這些零散點綴在街頭巷尾的「迷你小店」,到底怎麼樣?

作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焱 陳婕

小馬路、報亭、菜場裡,藏著迷你咖啡館

在杭州黃龍附近的嘉華國際,一家名為Berobello的咖啡館最近悄悄開業,它其實這個網紅品牌的第二家店。

從去年開始,杭州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的網紅咖啡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迷你。它們也被稱作「走咖」。

1、創業園裡藏著的五六平小咖啡館

西鬥門路是一條小馬路,很窄,雙向兩車道,也不長,從東到西走一圈10來分鐘就夠了。

這裡聚集著福地創業園、中天MCC、天堂軟體園、銀江科技產業園、智谷大廈等,一不留神,就跟創業大咖們做鄰居。三分之二咖啡館也開在這條小馬路上。

三分之二咖啡館門頭

落地窗裡透出白格浴室風裝修,乾淨整潔。面積那麼小,總共五六個平方,將近一半還留給了吧檯。看得出來所有的設備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顏色也是統一白色風。

吧檯的對面有3個座位,說是座位,其實是砌的一些柱子,貼上了瓷磚,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座位擺放,高低錯落不佔空間,也顯得有設計感。

高低錯落,有設計感

吧檯裡,咖啡師小姐姐正在整理。菜單上一共10來種飲品,除了兩款夏日氣泡冷飲,其餘都是咖啡,可以在微信公號上免費註冊會員,美式的會員價15元,最貴的是燕麥拿鐵,29元。

2、主城區的小咖啡館,生意都很好

杭州主城區的小馬路上,更是聚集著不少小咖啡館。Berobello第一家門店開在市中心的孩兒巷,不足10平方米。

Berobello咖啡館

進門左手邊是吧檯,右手邊是6個座位。與其說是座位,不如說是坐墊更準確。

從菜單來看,Berobello的品類、定價和大部分「走咖」沒有太大區別,一杯「髒咖」23元,咖啡、牛奶、可可粉在透明杯壁上勾勒出山水畫一般的曲線與色塊,不得不說,喝咖啡也可以是視覺享受。

3、門頭斑駁的「沙縣」咖啡館

要說最火的「走咖」,那必須是杭州密渡橋路上的「沙縣」了。

從門面看,和沙縣小吃風格迥異,店內的裝修和門面那塊好似斑駁的三夾板如出一轍,水泥的地面和吧檯。「我們和沙縣小吃沒有任何關係啦,只不過是名字的音譯而已。我們叫section coffee。」老闆笑著說。

section coffee沙縣咖啡

巴掌大的地方,沿著牆壁砌了一個水泥墩,上面鋪了木板條,再放上四個墊子,就是座位了。雖然店內並沒有顧客,但吧檯上放著很多空的一升裝牛奶盒,可以想見當天生意之好。

4、更極致小店,開進報亭、菜市場

在杭州,「走咖」無孔不入,甚至已經滲透到報亭,甚至菜場中了。

馬市街細細長長,由北往南,眼睛還沒看到,鼻子已經嗅到了——沒錯,就是誘人的咖啡香從一個小小的報亭裡滿溢出來,報亭咖啡到了。

報亭咖啡

報亭面向人行道內側開門,在馬路上看幾乎認不出來,只有報刊亭側面一張巨大的「菜單」才讓人意識到,原來這裡藏著一家迷你咖啡館。「我們生意一直都挺好的,來這裡買咖啡的醫生護士特別多。」正說著,就有三位白大褂來點單了。

買完菜,順便帶一杯咖啡——紅石板農貿市場裡,也隱藏著一家菜場咖啡Vege Coffee。

小小的店面,被布置得琳琅滿目,旁邊就是賣水果和賣熟食的攤位,有一瞬間,好像是穿越了一般。坐在菜場裡,喝一杯姜味蘇打冰美式,這感覺也是蠻美妙的。

菜場咖啡

1天賣200杯,迷你咖啡館到底賺不賺錢?

「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其實是杭州第一家走咖。」 Berobello的老闆告訴記者,這波風潮源於去年,當時自己這家店算是最火網紅店之一了。

到了今年,除了新品牌不斷加入外,還有一些走咖已經陸續開出了連鎖店。「除了嘉華國際這一家,我們錢江新城店正在裝修中。」Berobello的老闆說。

Berobello嘉華國際店

西鬥門路上的三分之二其實也是品牌第二家店了。店員說,營業時間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這也是不少迷你咖啡館的營業時間段。「因為門店只有一名咖啡師,這也是上班族點單最活躍的時間段。」

9個小時的營業時間段,能賣出多少咖啡?

「疫情之前一天200多杯,今年受疫情影響,馬路也在改造,大概一天100來杯。」 Berobello老闆透露。在「沙縣」咖啡看到,從上午開門到下午2點左右,已經用完了50多盒一升裝的鮮牛奶了。一杯拿鐵兩三百毫升,按照一盒一升裝鮮奶可以做4杯咖啡來算,毛估已經200杯以上了。

一位小咖啡館老闆算了一筆帳:從商業模式來說,小咖啡館是行得通的。

首先面積小,房租低,即便在杭州主城區,10平方米左右的咖啡館年租金10萬元左右。

其次,人工成本也低,大多數咖啡館店內只需要一名咖啡師,月工資五六千元。

從出品來看,多以拿鐵、摩卡、澳白等奶咖為主,口味比較單一,不需要特別專業的設備,一般就是一臺意式咖啡機。

「只要位置選的還行,再加上外賣平臺的輻射,每天能賣100杯就肯定賺錢,當然想要賺更多,就需要開更多家門店。」一位老闆表示。

小咖啡館越來越多的同時,大型連鎖咖啡館似乎日漸式微。

在杭州從事咖啡行業十多年、詩夏咖啡創始人樓波音分析,其中是有多方面原因。「10年前,一名咖啡師的月薪是1200元,現在5200元都未必請得到。」

樓波音說,這十年,不光房租上漲,光人力成本的上漲就超過3倍。疫情之後,咖啡豆原材料價格上漲也頗為明顯,所以真正的精品咖啡往往經營壓力很大。

上班、買菜、走路的間隙,偶遇一間迷你咖啡館,喝上一杯——這聽上去有些像歐洲的日常。

成本降不下來,出杯量有天花板,大店經營壓力始終存在。一大批咖啡從業者都把目標投向「小店模式」

類比Manner的2平米檔口形式,杭州這一波迷你咖啡館,都在以不同姿態測試這個模式:

10平以內,不局限於一個檔口,提供1~4個座位;

1~2名員工,一臺咖啡機,就可以支撐一家門店;

一杯咖啡15~25元,大都提供創意咖啡飲品;

以「買一杯帶走」為主,結合外賣和少量「坐下來喝一杯」;

100杯/日的出杯量,就基本能賺錢。

在上海、北京、南京、長沙等地,「迷你咖啡館」出現得越來越多,未來出路如何呢?留言區分享!

統籌|妮可 編輯|金語 視覺|江飛

文章授權轉載自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Manner咖啡開店超50家!10 ㎡小店,能成就中國版星巴克嗎?
    他默默盤算了一家店的各項成本後,認為這種外帶型小店模式可行。很快,4家10平左右的FLYKOI COFFEE,兩年時間,在北京、青島相繼開業。在上海永康路上,僅有7平米的咖勒咖啡店中,店主關喻文剛剛送走一波客人。這是上午十一點鐘,他已經賣了40單,大概有60多杯。
  • 海口飲品店遍地開花 一杯飲品裡藏著啥秘密?(圖)
    幾名年輕人人手一杯飲品,圍坐在桌前,或是聊天,或是組隊打遊戲,這樣的景象在海口大街小巷的水吧裡很常見。飲品店對於年輕人來說就相當於老爸茶之於阿公們。  據悉,海口一家最近開張的商場內,僅經營飲品的店鋪就有20多家。記者在國貿走訪發現,200米左右的路段就有7家飲品店。飲品店為何能夠遍地開花?開飲品店真的很好賺錢嗎?
  • 入局要謹慎,奶茶店每天賣多少杯才不會虧?
    奶茶店遍地開花 盈利的不到十分之一?工作日下午,記者來到城北某家商業購物綜合體三樓的茶飲店,五六十平方米的店裡稀稀拉拉坐著兩三組顧客,偶爾還有身穿美團外賣工作服的外賣小哥來取飲品。從下午2點到4點之間,記者粗略估計下,該店總共賣出十幾杯飲品,按照均價15元來算,營業額約200多元,按照一天10小時營業時間來算,一天營業額也就1000元出頭。算上人工和房租,該店幾乎每天都是虧損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家購物中心總共有7家茶飲店,幾乎每層樓都有,其中包括黑瀧堂、一點點、蘭芳園等品牌奶茶店。
  • 揭秘上海10㎡的咖啡「小店王」 老闆說最大的煩惱是排隊
    10㎡,3個座位,老闆近天命之年開店,連續6個月在大眾點評多個指標中排行第一。把星巴克和日本國民咖啡Doutor都比了下去,這家小店憑什麼?嘿咖啡老闆的煩惱:天天排隊最近,上海嘿咖啡的老闆厚軍很煩惱。因為店裡天天排隊。
  • 瑞幸咖啡一個店一天賣多少杯咖啡,才會賺錢?
    「爆款法則」為「深響」旗下消費新媒體 爆款法則·作者 | 馬小軍 一年前《實地蹲守10家店,這裡是關於瑞幸咖啡的一些新觀察》的結尾處曾留下了一個問題「另一位從業者對「爆款法則」表示,即便是一個熟練工,按照2分鐘出一杯飲品的穩定產生出,以一天能6個小時有效工作的情況下,一天的產能也就是180杯;瑞幸一般快取店裡通常僅有2名員工在崗——也就是說滿打滿算360杯,更何況大多數情況下以這樣的情況6小時有效工作的節奏也是不太實際的。所以這也是實際上從人力上給瑞幸以快取店為核心的模式,設置了一個緊箍咒。
  • 12平「小店王」:開業第1個月盈利,每天賣6杯咖啡就能回本!
    我 們發現一家開在四線小城的小店,12平米的小店,開店第一個月就盈利,每天賣出6杯咖啡就能回本。這家小店是如何做到的呢?1 12平小店, 螺螄殼裡做道場 ▼「我就是衝著上海的Manner咖啡在德州開店的,屬於降維打擊。
  • 西安這家只有10平小店,24年只賣一種飯,5塊錢一份一天賣10大盆
    人們在選擇早餐的時候,除了均衡的攝入養分以外,還要挑自己可口,因此那些傳統的早餐,依然被人們所喜愛,西安有一家不足10平的小店,24年只賣一種飯,5塊錢一份,一天能賣10大盆。這家小店就是西安人都知道小賈麻花油茶,24年只做的一種飯,就是麻花油茶,麻花油茶是陝西坊間的一種特色小吃,就是把麻花泡在油茶裡,等麻花變得綿軟之後跟油茶一起吃下去,特別頂餓,這油茶麻花裡面配料十分豐富,杏仁,芝麻,黃豆,花生,乾果,每一種的營養價值都很高,嚼起來特別香,油茶麻花很養人,常吃的人皮膚光潔無瑕,精神狀態超好。
  • 咖啡因、高糖分……昆明奶茶市場遍地開花,你適合喝奶茶嗎?
    連日來,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走訪了南屏街、昆明老街、南強街、金鷹購物中心、南亞商圈等地發現,昆明奶茶店遍地開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奶茶店的身影,那麼,為何昆明的奶茶市場如此火熱呢?哪一類人群不適合喝奶茶?
  • 他們的雙十二—小店8天賣出3040碗牛肉麵、8000 杯咖啡,500多斤...
    銀羚餐廳紅燒牛肉麵:消費券+商家券疊加 吸引更多人到店天氣逐漸轉冷,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也拉近了小店和顧客的距離。借著雙12促銷,小店新推出滋補燴麵,上新款搭配消費券吸引了不少顧客。"我們小店在商家雙12消費券活動基礎上,也配了下單立減1元的優惠券。
  • 咖啡館裡的「魔法」飲品:這杯巧克力會開花
    冬天,在咖啡館裡喝杯熱巧克力,真是暖和身心的好選擇。把一款棉花糖放入熱巧克力中,原本蓬鬆的棉花糖漸漸融入杯中,經過熱巧克力的滋潤後,慢慢盛開出美麗的花朵,最後露出藏在裡面的巧克力松露,真的好像變魔法一樣。
  • 咖啡科普:你一天5杯咖啡都不上癮,我一天2杯上癮了,為什麼呢?
    文/咖啡小芝士咖啡科普:你一天喝5杯咖啡都不上癮,我一天2杯就上癮了,為什麼呢?咖啡歷經千年的兜兜轉轉,今天終於遍布世界各地,這個被奧斯曼人成為「思想家的牛奶」的咖啡,今天深深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到處瀰漫著咖啡的濃香。
  •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加盟開店的正確邏輯
    他們點一杯咖啡,是因為進咖啡館「當然要點一杯咖啡」這樣的認知,往往卡布、摩卡、拿鐵這些奶咖,佔著大部分銷量,而他們真正食用的更多是甜品、西點和西餐。第二類是咖啡西餐廳類出售的咖啡,可以坐下來邊吃西餐邊喝咖啡;第三類是便利店(7-11)、西式快餐(肯德基、麥當勞)、自助咖啡機等等,這一類的咖啡往往很便宜,6~10元一杯,口感上是比前兩種差的,但是勝在便宜。
  • 一天最多喝幾杯咖啡?
    一天最多喝多少? ▎ 咖啡本身很健康 ▎ 主要還是看咖啡因 ▎ 喝哪種比較好? 我最近經常半夜開始關注美國的股市,結果昨晚上突然得知瑞幸咖啡股價大跌,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我擔心低價咖啡的模式估計運營不下去了。
  • 港貨店在廣州城「遍地開花」 貨物真假存疑問
    沒有香港進貨到內地的正規憑證 銷售商品來源真假成謎  近日,有市民反映號稱專營香港奶粉、零食、日化用品的港貨店在廣州城內幾乎「遍地開花」。  文/廣州日報記者杜萌、李貝  自稱「走水港貨」卻無任何中文標識  近日,有市民向本報記者反映,號稱專營香港奶粉、零食、日化用品的港貨店在廣州城內幾乎「遍地開花」。昨日,記者走訪東曉南路的一家港貨店時發現,這裡的部分商品並沒有簡體中文標識。該店老闆表示:「我們都是自己直接去香港背的貨,沒有經過海關繳稅。」
  • 閬中旅遊從古城核心走向「遍地開花」
    央視聚焦五龍村「網紅」民宿「手磨咖啡很多人都喝過,但你喝過『70後』『80後』的奶奶親手製作的咖啡嗎? 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有兩位奶奶,她們通過一手絕活製作的咖啡嘗起來是幸福的味道。」6月25日,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聚焦五龍村的「網紅」民宿,以《香!「70後」「80後」 出品的手磨咖啡,你來一杯不?》
  • 從創業咖啡到咖啡創業-虎嗅網
    不少人應該還記得那時的盛況:全長不足200米的創業大街上,熙熙攘攘,找項目的、拉投資的,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身邊的任何一個可能,期待下一個奇蹟開獎時,上面能刻著自己的名字,也正是在這般創業熱潮的撲騰之下,這一條街上瞬間擠入了七、八家所謂的創業咖啡館。
  • 麥當勞要掏25億,星巴克投10億,國際巨頭為何加碼中國咖啡?
    圖/北京一家麥當勞店正在營業(方璐拍攝)無獨有偶,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項目近日在江蘇崑山正式開工,並宣布將總投資從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54億元)追加至1.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25億元)。
  • 北京新開「稀奇門店」:精品咖啡一杯5.99元,靠什麼賺錢?
    最近北京望京有家新店就引起咖啡圈的關注:1杯精品咖啡只賣5.99元,還把整杯產品的成本,包括咖啡豆、餐巾紙、設備損耗等等明明白白標註在菜單上。這麼不按套路出牌的方式,究竟是個什麼模式?我和其團隊負責人聊了聊。
  • 杭州咖啡地圖|在菜市場喝咖啡,是種什麼感覺?
    現在的卡布有幾個做法,有些店則是為了省事,直接用拿鐵同樣的濃縮咖啡,加以稍多的奶泡,杯型在縮小一點點,就是所謂的卡布。另外則是依靠著奶泡高過杯麵來斷定這杯卡布是否就是卡布。 總之,卡布擁有非常細膩、順滑的奶泡,這點是改變不了的。
  • 從一杯小小的咖啡,看進博會的「溢出效應」
    他說,2010年他在中國南方採購咖啡豆烘焙機時,順便給自己公司的咖啡產品在華註冊了商標。首屆進博會,讓他看到這些咖啡產品進軍中國市場的商機。「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在這裡雲集,就像一個『咖啡戰場』!」  「12年前,哥倫比亞咖啡在中國年銷量不足400噸,如今年銷量已超過2000噸。」首屆進博會上,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駐華首席代表吳佳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