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店員,兩三個座位,四五款咖啡。」
小店模式正在成為主流咖啡館模式,最近在杭州,就有一波開在菜市場、創創業園、甚至報刊亭裡的咖啡館。
見慣了星巴克、Costa等國際連鎖品牌咖啡,這些零散點綴在街頭巷尾的「迷你小店」,到底怎麼樣?
作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焱 陳婕
小馬路、報亭、菜場裡,藏著迷你咖啡館
在杭州黃龍附近的嘉華國際,一家名為Berobello的咖啡館最近悄悄開業,它其實這個網紅品牌的第二家店。
從去年開始,杭州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的網紅咖啡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迷你。它們也被稱作「走咖」。
1、創業園裡藏著的五六平小咖啡館
西鬥門路是一條小馬路,很窄,雙向兩車道,也不長,從東到西走一圈10來分鐘就夠了。
這裡聚集著福地創業園、中天MCC、天堂軟體園、銀江科技產業園、智谷大廈等,一不留神,就跟創業大咖們做鄰居。三分之二咖啡館也開在這條小馬路上。
三分之二咖啡館門頭
落地窗裡透出白格浴室風裝修,乾淨整潔。面積那麼小,總共五六個平方,將近一半還留給了吧檯。看得出來所有的設備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顏色也是統一白色風。
吧檯的對面有3個座位,說是座位,其實是砌的一些柱子,貼上了瓷磚,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座位擺放,高低錯落不佔空間,也顯得有設計感。
高低錯落,有設計感
吧檯裡,咖啡師小姐姐正在整理。菜單上一共10來種飲品,除了兩款夏日氣泡冷飲,其餘都是咖啡,可以在微信公號上免費註冊會員,美式的會員價15元,最貴的是燕麥拿鐵,29元。
2、主城區的小咖啡館,生意都很好
杭州主城區的小馬路上,更是聚集著不少小咖啡館。Berobello第一家門店開在市中心的孩兒巷,不足10平方米。
Berobello咖啡館
進門左手邊是吧檯,右手邊是6個座位。與其說是座位,不如說是坐墊更準確。
從菜單來看,Berobello的品類、定價和大部分「走咖」沒有太大區別,一杯「髒咖」23元,咖啡、牛奶、可可粉在透明杯壁上勾勒出山水畫一般的曲線與色塊,不得不說,喝咖啡也可以是視覺享受。
3、門頭斑駁的「沙縣」咖啡館
要說最火的「走咖」,那必須是杭州密渡橋路上的「沙縣」了。
從門面看,和沙縣小吃風格迥異,店內的裝修和門面那塊好似斑駁的三夾板如出一轍,水泥的地面和吧檯。「我們和沙縣小吃沒有任何關係啦,只不過是名字的音譯而已。我們叫section coffee。」老闆笑著說。
section coffee沙縣咖啡
巴掌大的地方,沿著牆壁砌了一個水泥墩,上面鋪了木板條,再放上四個墊子,就是座位了。雖然店內並沒有顧客,但吧檯上放著很多空的一升裝牛奶盒,可以想見當天生意之好。
4、更極致小店,開進報亭、菜市場
在杭州,「走咖」無孔不入,甚至已經滲透到報亭,甚至菜場中了。
馬市街細細長長,由北往南,眼睛還沒看到,鼻子已經嗅到了——沒錯,就是誘人的咖啡香從一個小小的報亭裡滿溢出來,報亭咖啡到了。
報亭咖啡
報亭面向人行道內側開門,在馬路上看幾乎認不出來,只有報刊亭側面一張巨大的「菜單」才讓人意識到,原來這裡藏著一家迷你咖啡館。「我們生意一直都挺好的,來這裡買咖啡的醫生護士特別多。」正說著,就有三位白大褂來點單了。
買完菜,順便帶一杯咖啡——紅石板農貿市場裡,也隱藏著一家菜場咖啡Vege Coffee。
小小的店面,被布置得琳琅滿目,旁邊就是賣水果和賣熟食的攤位,有一瞬間,好像是穿越了一般。坐在菜場裡,喝一杯姜味蘇打冰美式,這感覺也是蠻美妙的。
菜場咖啡
1天賣200杯,迷你咖啡館到底賺不賺錢?
「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其實是杭州第一家走咖。」 Berobello的老闆告訴記者,這波風潮源於去年,當時自己這家店算是最火網紅店之一了。
到了今年,除了新品牌不斷加入外,還有一些走咖已經陸續開出了連鎖店。「除了嘉華國際這一家,我們錢江新城店正在裝修中。」Berobello的老闆說。
Berobello嘉華國際店
西鬥門路上的三分之二其實也是品牌第二家店了。店員說,營業時間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這也是不少迷你咖啡館的營業時間段。「因為門店只有一名咖啡師,這也是上班族點單最活躍的時間段。」
9個小時的營業時間段,能賣出多少咖啡?
「疫情之前一天200多杯,今年受疫情影響,馬路也在改造,大概一天100來杯。」 Berobello老闆透露。在「沙縣」咖啡看到,從上午開門到下午2點左右,已經用完了50多盒一升裝的鮮牛奶了。一杯拿鐵兩三百毫升,按照一盒一升裝鮮奶可以做4杯咖啡來算,毛估已經200杯以上了。
一位小咖啡館老闆算了一筆帳:從商業模式來說,小咖啡館是行得通的。
首先面積小,房租低,即便在杭州主城區,10平方米左右的咖啡館年租金10萬元左右。
其次,人工成本也低,大多數咖啡館店內只需要一名咖啡師,月工資五六千元。
從出品來看,多以拿鐵、摩卡、澳白等奶咖為主,口味比較單一,不需要特別專業的設備,一般就是一臺意式咖啡機。
「只要位置選的還行,再加上外賣平臺的輻射,每天能賣100杯就肯定賺錢,當然想要賺更多,就需要開更多家門店。」一位老闆表示。
小咖啡館越來越多的同時,大型連鎖咖啡館似乎日漸式微。
在杭州從事咖啡行業十多年、詩夏咖啡創始人樓波音分析,其中是有多方面原因。「10年前,一名咖啡師的月薪是1200元,現在5200元都未必請得到。」
樓波音說,這十年,不光房租上漲,光人力成本的上漲就超過3倍。疫情之後,咖啡豆原材料價格上漲也頗為明顯,所以真正的精品咖啡往往經營壓力很大。
上班、買菜、走路的間隙,偶遇一間迷你咖啡館,喝上一杯——這聽上去有些像歐洲的日常。
成本降不下來,出杯量有天花板,大店經營壓力始終存在。一大批咖啡從業者都把目標投向「小店模式」。
類比Manner的2平米檔口形式,杭州這一波迷你咖啡館,都在以不同姿態測試這個模式:
10平以內,不局限於一個檔口,提供1~4個座位;
1~2名員工,一臺咖啡機,就可以支撐一家門店;
一杯咖啡15~25元,大都提供創意咖啡飲品;
以「買一杯帶走」為主,結合外賣和少量「坐下來喝一杯」;
100杯/日的出杯量,就基本能賺錢。
在上海、北京、南京、長沙等地,「迷你咖啡館」出現得越來越多,未來出路如何呢?留言區分享!
統籌|妮可 編輯|金語 視覺|江飛
文章授權轉載自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