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親子專家;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心理評估與教養諮詢室主任;北京市幼兒園名師工作室主任。
經常有爸爸媽媽說自己工作忙、事情多,無暇陪伴寶寶。可有限地待在寶寶身邊的時候,你卻看到他們依然手捧手機賣力地打遊戲或刷朋友圈,問起來,他們會說「我這不是正陪著孩子嘛!」
這樣的「陪伴」,真的是寶寶需要的嗎?
陪著≠陪伴
這些情景,爸爸媽媽們應該經常能看到,或者自己也在經歷。在陪伴孩子時,很多父母總是很「著急」,缺乏耐心,雖然人一直在旁,心思卻在別的事情上。
這只能算「陪著」,而不是「陪伴」。
從字面上來說,陪伴指隨同作伴;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強調的是親子之間心理情感的交流和溝通。
如果你只是在時間上給予付出,但心不在這裡,那只能是陪著;最佳的親子陪伴是對孩子積極響應,不僅讓寶寶身心愉悅,自己也享受其中。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才能真正促進寶寶的身心發展。
「陪伴」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
寶寶出生時,和成人腦細胞非常接近。在出生後的頭幾年裡,大腦發育會進入另一個重要階段——腦細胞彼此聯接,形成傳遞信息的「網際網路」;多元的環境刺激,可以令寶寶大腦網際網路更加發達,智商、情商進一步發展。
在多元的環境刺激裡,父母在陪伴過程中與寶寶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比如:
小嬰兒對你微笑時,用語言、笑容、撫摸來回應他;
寶寶嘗試表達時,用簡短、準確的語句詢問寶寶,引導回答;
陪寶寶看繪本,一邊指著畫中物品,一邊告訴寶寶名稱等……
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會影響寶寶情感、認知、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讓寶寶擁有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自信。
有研究表明,父母給予更多支持、耐心對待孩子,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壓力調節、情感調整和空間導向中起重要作用的大腦區域)體積比其他孩子大將近10%。
如何讓陪伴變得高質量?
大多數上班族父母只在下班後以及周末有閒暇時間,還要處理一些自己的或家庭的事情,真正陪伴寶寶的時間是很有限的。那如何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呢?親子遊戲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建議家長在寶寶不同的月齡階段,
可以這麼陪他玩。
美贊臣鉑睿提示:愛心提示
0-3歲是寶寶大腦、身體、心理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他們情緒情感逐漸成熟、人際社會性、個性品格逐漸塑造的時期。
寶寶大腦發育是「一次性完成」的,不可逆轉,所以「黃金期」也只有一次。
因此,父母在這階段不僅要確保寶寶攝入均衡充足的營養,支持寶寶達到國際權威優量DHA水平,助力小腦袋快速發育;還要為寶寶留出時間,留出精力,還要人在、心在,提高自身的遊戲力,為寶寶提供高質量的陪伴,供給他們高品質的精神養分,實現科學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