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讀解放軍戰史,哪怕是敗戰都會有詳細記載,卻唯獨35軍立下奇功,一舉攻佔南京總統府,戰史上卻只有寥寥數語,一筆帶過……
這就很奇怪……
在我軍,各部隊對自己的戰功莫不大為弘揚,像「臨汾旅」、「塔山英雄團」、「洛陽營」等等英模部隊,無不家喻戶曉,耳熟能詳。
孟良崮戰役中,合力殲滅整編74師的華野4縱、6縱、8縱、9縱,後來分別改編為23軍、24軍、26軍、27軍。
這幾個軍一直為「擊斃張靈甫」的首功爭了幾十年,一直爭到上世紀90年代,軍委首長遲浩田審閱各軍戰史時說:「你們不要再爭了……」
這樣,24軍才終於拿到了首功,而27軍的戰史才不情不願的改為了「張靈甫被兄弟部隊擊斃」……
可是解放南京、佔領總統府這麼一件大功,軍史戰史上卻從未刻意宣傳,也從沒有哪支部隊站出來邀功,如此的豐功偉績,卻在軍史戰史上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打下總統府的是華野第35軍,軍長吳化文。
這是一支既做過偽軍,又當過國軍,最終成為解放軍的起義部隊。
這支部隊的前身非常不堪,先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後隨韓復榘反馮,投了蔣介石、後又投降日軍變成了皇協軍、再後來又投靠戴笠重歸國軍、到最後陣前起義,當上了解放軍。
1939年,該部的番號是國軍新編第4師,該師在臨朐對八路軍家屬肆意殘害,對繳不起軍糧的百姓酷刑屠殺,以至民不聊生,紛紛離鄉逃難。
1943年該部投降日軍後,這支部隊多次配合日軍打擊八路軍,成為山東偽軍的主力,總兵力達二萬餘人。
做為日本人的幫兇,該部非常賣命,在山東地域瘋狂殺戮,製造多個「無人區」,死在這支部隊手中的抗日軍民,不下萬人……
而令人意外的是——打下南京攻佔總統府,這麼大的戰功,居然被這支起義部隊所獲得……
這是陳毅、粟裕戰前根本就沒有想到的!
粟裕本來戰前設定的計劃是——用一記漂亮的「右鉤拳」直擊滬杭,阻斷國軍退路,然後用35軍強攻南京。
可沒想到4月20日渡江的第21軍、24軍、25軍、27軍動作實在太快,4月23日已兵臨安徽宣城、郎溪一線。
南京守敵嚇得像兔子一樣立馬南逃,丟下了一座空城,讓35軍兵不血刃的順手揀了一個「漏」,竟立下了如此奇功……
所以粟裕在《回憶錄》中對這個勝利,也只是寫道——
「鎮江正面第35軍,於二十三日晨佔領鎮江和浦口、浦鎮,當晚佔領了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
佔領總統府的35軍就這樣一筆匆匆帶過,後人知者甚少,反而是27軍聶鳳智將軍給主席發的那份「我已踏上江南土地」的著名電報,名聲大噪,後來還以27軍為原型拍了一部電影《渡江偵察記》。
誠然,35軍也不全是吳的起義部隊,而是與華野魯中南縱隊合編而成,當時魯中南縱隊奉命與吳部合編時,傅秋濤、錢均二位將軍都是帶著很大的情緒去執行合編命令的。
1949年南京、上海解放後,因該部在山東時期的民憤極大,山東群眾選出代表,組成代表團來到上海,向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請願——要求懲處該部過去殘害山東人民的罪行。
經上海市政府及陳毅的耐心勸說,代表團十餘日後才折返山東。
1950年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撤編,番號取消。
35軍因此成為解放軍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軍,1949年2月組建到1950年1月撤編只存在了短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