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譯製片、翻譯作品中,帶有獨特氣質的「翻譯腔」在國內廣泛傳播。「哦,我的天!」、「我的上帝,我親愛的老夥計!」,更是耳熟能詳的存在。不過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舞臺的當下,這些具有濃厚時代感的「翻譯腔」是否還需要保留?同時翻譯究竟是需要原汁原味,還是根據語境和語種國家進行適當的加工和創造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Seamus·Heaney)曾提出:「譯者應適當拋棄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讀者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使原作中的差異能夠傳達出來,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相互理解和交流」。
對於「翻譯腔」的存在,它在早期的譯製片中隨處可見,對於外語背景下的常用詞和常用語等,幾乎在影視作品中幾乎都進行保留和直譯。翻譯腔是二次編碼的產物,需要從文本轉換和聲音演繹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不管是內容翻譯還是配音表現,都需要經歷「陌生化」的過程。關於翻譯腔的種類可以從配音風格上進行劃分,將歐美電影的中文配音版稱為「譯製腔」,此外還有「韓劇腔」「日劇腔」「臺灣腔」「東北腔」等等。
翻譯腔最早出現在1948年1月8日,上海大戲院公映由20多個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1948年9月,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翻版組,開創了我國電影譯製事業的先河。1949年5月,反映前蘇聯近衛軍戰士馬索特洛夫英勇事跡的影片《普通一兵》譯製完成,標誌著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出現。
如今來看,國內譯製片深深影響幾代人,以至於現在依舊廣為流傳,離不開其鮮明的配音腔調。然而將國外影片譯製為國內觀眾所能接受的國語版本,絕不是聲音那麼簡單,不僅需要在臺詞配音上與原片演員口型一致,更要契合臺詞語境和情節發生的背景等。在《普通一兵》的譯製中,譯製導演袁乃晨開創性地運用翻譯影片「對口型」的譯配方法。
而且上世紀的電影受限於技術設備,無法精準清晰的採集圖像,導致許多電影中的演員和配音都自帶「誇張」屬性,這也是為什麼老電影中總有很多特寫鏡頭,以及演員較為誇張的表演方式。譯製片的配音演員在具體配音在,為保持畫面和語音的一致性,就會或多或少的帶有誇張的語調和語氣,或者說儘量模仿電影原有的語調和語氣。
此外,在早期的配音工作中,國內的譯製團隊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配音演員來自各地,口音問題始終無法消除。袁乃晨提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讓演員通過「咬字」的形式來解決,即強調重音,看著臺本嚴格配音。因此早期配音就變得像「有感情的快速朗誦」,以至於這種配音腔在各大譯製片廠中流傳,形成了如今官方譯製片的獨特翻譯語調。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