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一個,讚一個!康復中心主任張英教李飛站立姿勢,平衡雙腿力量。
藉助助行器獨立行走。訓練沒幾天,李飛竟然能拐彎兒、倒退了,努力!
藉助智能上下肢訓練器鍛鍊雙腿平衡和協調性。李飛很有毅力,做得不錯,張英誇:「真棒!」
12月1日,李飛入住臨河人民醫院康復醫院,免費接受一個月的康復訓練。他的作息時間如何安排,訓練內容有哪些,訓練狀況怎麼樣……這是所有關心他的市民迫切想了解的。
4日,記者來到康復醫院,看李飛怎麼做康復訓練。
不睡懶覺了更愛乾淨了
6點,天還沒亮,李飛就和母親王金娥起床洗漱、收拾。這個點兒起床,要比李飛在家裡提前了兩個小時。「醫生、護士每天一大早就來查房了,他知道這兒不比家裡,不能睡懶覺。」王金娥笑著說。
康復醫院給李飛安排的病房在10樓,配有衛生間、兩張床鋪、坐椅和電視機,乾淨又舒適。
7點多,醫護人員過來查房,同時給李飛測量血壓;一會兒又拿來一部儀器,進行每天的「空氣波治療」,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痙攣。
治療結束後,王金娥從醫院的小餐廳打來稀粥和饅頭,母子倆開始吃早點。王金娥把饅頭掰碎,泡在稀粥裡,李飛用指頭夾住勺子,顫抖著將飯一勺勺送入口中。
母子倆一日三餐都在醫院的小餐廳解決,只要一說名字就行,免費吃,想吃什麼點什麼。大部分時候,王金娥會將飯菜打回病房吃。她解釋,這是因為李飛吃飯比較困難,也有點兒害羞。這裡的飯菜,母子倆吃得挺合口。
12點多吃完午飯,李飛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他基本不睡,而是躺在床上玩手機。對於多年來主要以上網打發時間、尋找樂趣的人來說,離開電腦多少會讓他覺得無所事事。
晚上,李飛看會兒電視,玩玩手機,22點準時睡覺。不管白天訓練有多累,李飛臨睡前總要洗漱一番。王金娥說,李飛是個「愛好」的人,以前在家裡爬行,衣服髒了、爛了,那是沒有辦法;來這兒以後,環境好了,他也更愛乾淨了。
訓練很累很辛苦他咬牙堅持著
每天的康復訓練時間是這樣安排的:上午8點半到11點半;下午3點到5點半。
根據李飛的身體狀況,康復醫院制定了一套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案。「我們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見到最大的效果。」康復中心主任張英說。
上午,李飛先在「智能上下肢訓練器」上訓練雙腿的用力平衡和協調性。這個器械產自德國,李飛3號才開始接觸,用了一次,器械上的各種按鈕就記得一清二楚了。4號,王金娥把他的雙腳固定在器械上,卻不知該如何啟動,這時,李飛用小指關節啟動了。
李飛用力蹬著器械,前方的屏幕上出現兩條橫線,只有雙腳使出的力量平衡,兩條線才會重合。起先,李飛掌握不住力量,橫線忽左忽右,就是無法重合。張英在旁邊不斷提醒他注意運動要領,讓他不要緊張。李飛慢慢調試好了雙腳的力量,橫線重合的機率越來越大,而且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張英高興地說「真棒」「太好了」。李飛很得意,張著嘴發出「咯咯」的笑聲。
接下來,李飛藉助助行器訓練獨立行走。這部助行器來頭可不小,名叫「蟋蟀」,產自義大利,售價高達11萬元。張英開玩笑:「李飛,你現在頂如開了一輛11萬的汽車。」李飛流露出驚訝、興奮的表情。
扶著助行器,李飛努力前行,走得雖不穩當,但方向還算沒有跑偏;遇到障礙物,他還能掉頭、後退。
走了一圈兒,李飛滿頭大汗。張英讓他休息一下,順便練練躺臥、翻身、坐立。
李飛按照平時睡覺的姿勢躺在訓練床上,張英糾正了他的睡姿,並教給他一些翻身技巧。李飛坐下後無法獨自站起來,張英告訴他,問題出在雙腳沒有放平穩,導致用不上力。經過反覆指導,張英讓李飛「站一個」,李飛咬緊牙、睜大眼,使足勁兒,「騰」的一下站了起來。張英拍手叫好。
上午進行的都是運動訓練,下午以語言、作業、職業訓練為主,還有理療。語言訓練,是為了讓李飛開口發聲;作業訓練,是讓他做些手工作業,包括畫畫、陶藝、泥塑等,鍛鍊他的手、眼、腦協調能力;職業訓練,是教給他一些計算機知識,比如製圖、做表、軟體應用等,讓他以後回歸社會能有一技之長,為就業做準備。
李飛康復訓練的內容很多,強度也很大。李飛發簡訊告訴記者:「為了能走路,再苦再累,我也會堅持下去。」
通過這幾天的訓練,張英對李飛的評價是「很有毅力」「很聰明」。
和好友聊得很開心地球人根本聽不懂
王金娥介紹,自從來到康復醫院,明顯感覺李飛的心情好多了,變得積極、開朗,愛和人交流了。
以前,李飛大多時候都是一個人,非常孤獨,現在身邊有這麼多「病友」,可以互相鼓勵、說笑,再也不寂寞了。
也許大家很疑惑,李飛不能說話,怎麼和人交流呢?這就要說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了——像李飛這些人,相互之間嗯嗯啊啊,連比帶劃,竟然都能明白對方表達的意思。張英有個形象的比喻:「他們都是『火星』來的,有自己的語言,地球人根本聽不懂。」
在這裡,李飛有個要好的朋友,就是前段時間去看望過他的、同樣是腦癱患者的郝東。只要有時間,他倆就會湊到一起聊天,聊得不亦樂乎,還不時地「咯咯」大笑。
醫護人員都很關心李飛,住院第一天,院長侯瑋就給他買了一大堆好吃的,還多次對母子倆說,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兒科主任周彥梅經常去病房看望他,給他檢查身體,了解訓練情況。張英更不用說了,簡直成了他最親近的人。每當在訓練中遇到困難,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張英姐」。
張英給記者看了一條李飛來康復醫院之前給她發的簡訊,內容是家裡殺豬了,請她去吃殺豬菜。張英感慨:「你看他多懂事兒,對於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幫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