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是一種隱形傷害

2020-08-30 金芙美月子中心



1

前幾天,我剛剛上初中的侄女來我家做客。

她告訴我:媽媽總是把她當賊。

我一聽,哈哈大笑:「怎麼會,難不成你拿家裡的錢了?」

「不是。」

侄女說:

「是我在房間做作業,我媽一百個不放心,一會兒進來送個水果,一會兒進來送杯牛奶,沒過一會又來問我熱不熱。其實我知道,她就是想看看我有沒有偷著玩,就跟盯賊一樣。」

「我都初中了,給點信任好不好!」

侄女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段子:

有些中國家長

一看到孩子聊天發信息,

就懷疑在早戀;

一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下降,

就認定最近不用功;

一看到孩子上網,

就擔心瀏覽不健康網站……

家長們疑心到了這種地步,也難怪孩子們會渴望被信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在北京、上海、廣東、雲南、甘肅和河南等6個省市做了一項調查,——「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

調查結果顯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可見,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我相信你」,看似簡單的小事,但絕大部分家長很難做到。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實在有太多擔心和害怕了。

  • 小時候,怕孩子吃不好影響身體發育;
  • 上學了,怕孩子學習不好,成績不如別人;
  • 青春期,怕孩子早戀、厭學;
  • 畢業了,又怕孩子自己找不到對象,不能及早結婚生子……

都說「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的擔憂裡,流露出滿滿的愛,卻也夾雜著深深的不信任。

它的潛臺詞是,我不相信你能依靠你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好,所以我需要替你做一些決定,來幫你變得更好。

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傷「腦」,又傷「心」

  • 不信任,傷了孩子的能力

上海一名48歲男子,自小成績優異,同濟大學畢業後,又拿到了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的工程碩士學位。

本以為畢業之後能找個不錯的工作,但他回國後,卻一直宅在家裡睡覺、打遊戲,不肯工作。

母親年邁又身患尿毒症,每月的養老金也不過3500元,既要治病,還要養兒子,無奈之下,她只好一紙訴狀將兒子告上法庭。

但即便如此,兒子依然不願意出去工作,而且還怪自己的母親,埋怨說就是因為她,自己才變成這樣。

原來,這位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一手包辦,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了。

孩子習慣了她的包辦,也變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什麼都替孩子做了,表面上是愛孩子,實際上卻是讓孩子活在了「虛假」中,失去了與真實生活的連結和摩擦。

不敢讓孩子活在真實裡,不敢讓孩子直面困難和挫折,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父母不信任我」,因為這種包辦的潛臺詞是——

「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夠做好」

「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好」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信任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是受挫時的安全島,是短暫歇息後又可以勇往直前的勇氣。

而不信任,則毀了孩子的自信,滅了孩子的能力。

父母的過分擔心,會壓抑孩子自身向上發展的動力,就像一頭自己不想往前走的驢,一旦沒有外力來拉它,它就一定會原地不前一樣。

在不容拒絕的周到安排中,在安寧無憂的日復一日中,孩子慢慢失了信心,失了能力,失了責任,失了夢想,失了本該多彩的人生。

待家長意識到真的要放手時,卻發現孩子如同一個「巨嬰」,自己已經無法放手了。

  • 不信任,傷了孩子的心

不被信任的孩子,實在太多太多。

豆瓣上有一個叫「不被信任的孩子」的小組,就有人感嘆:為什麼父母寧可信外人、陌生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女?

很多人都跟帖嘆息。

網友小A說過一個故事:

小學時家裡開雜貨店,某天她母親發現櫃檯抽屜的錢被偷了,第一個就懷疑她。

她拼命解釋,可是父母就咬定是她偷的。

終於有一天,她母親在櫃檯抓到偷錢的小女孩。

小A高興極了,以為父母會向她道歉。那天,她滿心歡喜地等待著父母的道歉,一想到可能還會特地給她做些好吃的,她就忍不住偷笑。

可是,那個道歉,一直等到13年後的今天,依然沒等到。

那晚,大家仿佛沒事人一樣,選擇性地忘記了她被誤會過,被冤枉過。

更讓小A傷心的是,後來,父母還會時不時在桌子上或者顯眼的地方放些錢。

剛開始,她會將錢撿起來給父母,但他們總是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對她說:「我是在測試你會不會把錢拿走。」

這種愚蠢的測試持續了她整個小學時期,甚至初中。

在描述這段經歷時,小A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輕鬆地說出來,可是仍忍不住哭泣。」

父母擔心她成為一個小偷,於是反覆地試探。卻不知這種不信任,早已傷透了孩子的心。



童年時候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很容易活成一座孤島,因為除了自己,她們不知道還可以去信任和依靠誰。

畢竟她們曾經把信任給了最親近的父母,換回來的卻是傷害。

2

那些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又是怎樣的呢?

最近,馬伊琍參加《朗讀者》,談到她讀高中時的一件事情。

高一時,馬伊琍班上的一名女老師,邀請所有學生的家長到辦公室去領學生手冊。

馬伊琍的爸爸拿到她的學生手冊之後,發現她每一科的成績都很好,但思想品德那一欄卻寫了個 差。

他非常驚訝,問老師:「這個差是怎麼回事?」


老師說:「你女兒和多名男同學早戀。」

聽到老師這麼說,馬爸爸平靜地說:「哦,那你能在紙上寫下男生的名字嗎?」

老師就寫了一個名字,馬爸爸看了之後,問:「還有呢?你不是說多個嗎?」

老師一聽,覺得被挑釁,特別生氣。馬爸爸卻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的女兒我非常了解她,我還是跟校長去說吧。」

馬伊琍的父母初中都未畢業,但是他們卻將女兒培養成了一個獨立堅強、內心強大的人。馬伊琍說,父母的教育方法就是一個詞:信任。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尤其是親近的人。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說:你是好的。

越是重要的人告訴你,「你是好的」,這個影響力就越大。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接受到信任時,她們心裡就會有更大的力量往前。

3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當受到信任時,他會覺得他的身後有許多人支撐著,他有不負眾望之心,就不會被任何重負壓倒。

未成年的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希望大人「委以重任」。

當他感受到被信任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滿了安全感,不管做什麼都有了雙倍的信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次實驗:

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試」完後,他們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暗含期待效應。

因為實驗中的謊言對教師產生了暗示,他們相信名單上的學生是能力出眾的、有潛力的。

老師們對名單上的學生的信任,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孩子們,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肯定,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4

對孩子來說,老師是權威,父母亦是權威。

不可避免,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命運。

而信任,則是最好的期待。

很多持續從父母那裡獲得信任的孩子,看待命運也會是積極的:我很好,我能做到。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正面催眠,它幫助孩子更好地長大,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無畏挑戰的人。

相關焦點

  • 家長對孩子過度的寵愛是一種傷害
    就該事件說,家長同意孩子坐在車頂,就是一種妥協,一种放縱。當然,任何事件都不是百分之百發生的,無論好事壞事。猛獸傷人也不是每次都發生。這種概率或許讓家長,心生僥倖。於是拿孩子的生命和概率進行對賭,贏了,平安無事;輸了,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也許是孩子哭著喊著要到車頂,家長卻之不過,伴隨著僥倖和對賭自信,妥協了。實質上也是對孩子的過度寵愛,凡事過度總會變成一種傷害。
  • 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女孩SARA的媽媽非常擔心SARA受到傷害。在她三歲時走丟了,這引起了媽媽強烈的保護欲。媽媽通過一個叫做方舟天使(arkangel)的程序給Sara的腦子裡植入一枚晶片,然後通過一臺電腦可以監視女兒的行為。而且可以知曉女兒的身體狀況,看見她所看到的畫面,當引起女兒不適的畫面出現,媽媽可以開啟了「濾鏡」功能,即打上馬賽克。
  • 父母的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
    因為日常,所以真實,而看似日常的情景之下,卻隱匿著中國式家庭背後隱形的傷痛。當影片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對話和情節反覆出現的時候,總能引發我們深深的共鳴,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長過程的縮影。李玩的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她有了繼母,還有了一個「陌生」的弟弟。她的父親忙於應酬,讓她跟著爺爺奶奶一起住。
  •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只會阻礙孩子前行,要學會做淡定的父母
    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老來得子,對她也格外保護,擔心她在沒有父母的照顧下,會無法照顧好自己,會受到小夥伴的欺負。但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只會阻礙孩子前行,那麼,為什麼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過度擔心呢?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父母對孩子總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會擔心孩子會受傷,這點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孩子受傷,父母會比孩子更加難受,恨不得能夠代替孩子受傷,由於父母擔心孩子會受傷,他們會對孩子過度保護,甚至把孩子圈養起來,不讓孩子接觸外界,只為了減少孩子受傷的機率。
  •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於是乎,過度保護,就成了一種常態。 0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鄰居家一個小男孩,全家人都對這個小孩疼愛至極,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他幾乎都沒離開過家人的視線,去哪都要有大人陪著。
  • 孩子把愛當成「遙控器」,是母親對孩子「隱形攻擊」行為認識不清
    當孩子向家長釋放出楚楚可憐的行為,通過示弱等方式讓家長心軟,並不自覺答應孩子的無理請求,這本質上就是一種隱形-攻擊的行為。家長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被孩子所操縱,而這種操縱是以愛之名讓人無法拒絕。,擔心自己做不好影響了孩子。
  • 你家孩子使用「隱形筆」嗎?專家稱:暗藏隱形傷害
    你家孩子使用「隱形筆」嗎?專家稱:暗藏隱形傷害  近來,一種「隱形筆」在部分小學生群體中非常流行。有家長發現這種「隱形筆」的筆帽,發射的紫光很刺眼,擔心孩子經常使用會傷害到眼睛。專家提醒,隱形筆中含有螢光劑,眼睛長期觀看會引起視力下降,需謹慎使用。
  • 家長越過度保護孩子,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學會3點教孩子直面危險
    孩子出生後,家長擔心的問題,從來沒有斷過。常聽家長說「不要碰這個,危險。不要去那兒,危險。」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几乎把所有危險,都屏蔽在外。為了讓孩子可以遠離危險,家長也是絞盡腦汁。對孩子來說,家長的過度安全保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幼兒園裡的5種「隱形暴力」,比打罵孩子傷害更大,家長很難發現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家長雖然會感到很輕鬆,但是卻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孩子是第一次離開家庭,家長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幼兒園裡的生活。幼兒園老師一個人需要同時照顧很多的孩子,不會像家長那樣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有一些幼兒園老師的素質很差,孩子在幼兒園裡可能會遭受「隱形暴力」。
  • 你家孩子使用「隱形筆」嗎?專家稱:暗藏隱形傷害
    你家孩子使用「隱形筆」嗎?專家稱:暗藏隱形傷害近來,一種「隱形筆」在部分小學生群體中非常流行。有家長發現這種「隱形筆」的筆帽,發射的紫光很刺眼,擔心孩子經常使用會傷害到眼睛。專家提醒,隱形筆中含有螢光劑,眼睛長期觀看會引起視力下降,需謹慎使用。
  • 《香蜜》梓芬:有一種傷害,叫做父母對兒女保護過度
    最後,梓芬知道天后荼姚十分恨自己,害怕她傷害自己的女兒。梓芬的愛女之心我們可以理解,她為了保護女兒做出的一系列舉動體現出了母愛的偉大。可是,父母對兒女保護過度,其實也一種傷害。就像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裡的梓芬一樣,因為擔心女兒度不過萬年大劫,所以她為錦覓服下了隕丹,讓錦覓無法動情,這樣就不會引發情劫。可是,錦覓還是遇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那個人旭鳳,還是無法自拔地陷入了這段感情裡。
  • 看哪|Behold: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什麼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溺愛多數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溺愛呢?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 怕什麼來什麼,只因父母過度擔心的話,這些話家長千萬別對孩子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對親人過度的擔心等於詛咒。這相當於你在不斷地詛咒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自律性。這孩子就可能真的被催眠,以後就真的沒有自律性,沒有時間觀念,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被催的孩子永遠被催。
  • 以愛為名的隱形暴力,你正在對孩子做卻不知道
    這件事也是對校園暴力的一種警示,目前校園欺凌現象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視,但是各種暴力問題卻也是無孔不入,包括家庭暴力。,即使這種形式是隱蔽的,但是對孩子的帶去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會給孩子帶去羞恥感,給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極大的打擊。
  • 多少父母踩了「過度提醒」的坑,傷害孩子而不自知,如何改善?
    "2、過度擔心和焦慮作為家長,通常都希望孩子有好的發展,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有可能犯錯和受傷害的。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受委屈,或者是在嘗試中受到傷害,這些家長索性一開始就三番五次地提醒孩子,在孩子耳旁不停念叨。
  • 有一種傷害為:過度清潔,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很多媽媽對孩子身體的乾淨程度,有著近乎於「潔癖」的追求,總擔心一些看上去髒髒的物質會傷害到娃。但其實適度的「髒」反而能保護孩子的身體。比如說寶寶身上的這四個部位,它們看起來髒髒的,可如果過度清潔,反倒會損壞寶寶健康。鼻屎噁心還有礙呼吸 ?亂挖有百害無一利!
  • 過度重複的學習是對孩子智力的傷害
    機械記憶是智力的基礎,過度重複的學習和訓練是對孩子記憶力的傷害。大多數老師對於教學是懶惰的,他們只是提出要求,把課文背過,把這些單詞背過,而從來不教育學生如何去背誦課文,如何去背誦單詞。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我要求那些短詩,看一遍就背過,她說背不過,我說咱試試?一遍確實背誦不下來,但是也絆絆磕磕差不多,然後再看一遍,就背下來了。
  • 隱形攻擊:比直接攻擊更傷人的,是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傷害
    隱藏的憤怒越多,隱形攻擊就越多。隱形攻擊,是殺人不見血的刻意傷害有憤怒,就有攻擊。我們平時看到一些人,會因為各種憤怒或暴跳如雷,或指責抱怨,好像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在生氣。當然,也會有極端的行為出現,比如威脅、尖叫或物理打擊等。
  • 直升機父母:你以為的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直升機父母分很多種類,有的在生活上過度操心,有的在學校上過度幹預,有的在人身安全方面過度關注,還有的在食品安全和營養方面過度保護,反正是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機會。直升機父母表現會用自己的影響力改變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長主宰這孩子們,而孩子們則更多是聽從和執行。
  • 教育者斯賓塞:過度教育對孩子是有害的
    我以前看過這一章後就想了,我想談談另一章,他致力於避免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過度學習筆者對英國許多兒童的早期教育和學校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發現過度學習確實存在,表現現象是積極、刻苦、刻苦的學習,嚴格緊張的課程安排,看似沒完沒了的課堂和課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