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中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的變化解析

2020-12-27 中華會計網校

  【摘要】權益法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中的一個主要方法,在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有很多變化。本文通過新舊準則的對比,對其變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以便於會計人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006年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以下簡稱新準則)是對1998年《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以下簡稱舊準則)的修正和完善。新舊準則在權益法核算方面的規定有一些變化。

  一、權益法核算適用範圍的變化

  依據對投資單位產生的影響,長期股權投資可分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和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四種類型。其中的控制是指有權決定經營決策,並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得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某項經濟活動所共有的控制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決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利,但並不決定這些決策。除上述情況以外的投資為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舊會計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新準則規定,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採用權益法核算,而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權時,採用成本法進行核算。但同時又規定,若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被投資單位為其子公司,投資企業應該將子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編制合併財務報表時應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可見,新準則減少了長期股權投資適用權益法核算的範圍,更強調了成本法在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中的運用。

  二、引入了可變現淨資產公允價值的概念

  新準則規定,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應該與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進行比較,從而確定是否應該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新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公允價值是新會計準則引入的一個全新的計量理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為交易雙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資產或債權價值」。可變認淨資產公允價值是指企業的所有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負債及或有負債公允價值後的餘額。這裡的或有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或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計量。企業用投資者佔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來反映其所佔有該企業的份額,同時強調了淨資產必須是可辨認的且應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這樣就更能反映其所佔的真實價值,有利於進一步評估資產質量,充分揭示財務風險。

  以公允價值計量可變認淨資產,能夠使熟悉情況的投資雙方在公平交易中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負債清償金額的計量,這樣就有效地增強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同時為投資者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了更加有助於其進行決策的科學依據。同時,為了防止某些企業濫用公允價值以達到操縱企業利潤的目的,新準則規定,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是有一定前提的,即公允價值應該是「持續可靠取得」,而不是根據企業的需要隨便估計出的數值,這樣就能保證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隨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進一步趨同,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重要標誌。

  三、權益法核算下,長期股權投資計量的變化

  新準則在長期股權投資計量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方面。股權投資差額是指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舊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時,投資企業的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股權投資差額,並按一定年限攤銷;為了更好地遵循謹慎性原則,防止某些企業利用股權投資差額調節利潤,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用投資企業佔被投資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來反映其所佔有該企業的份額,並規定,當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時,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而當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時,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例:假設A企業以300萬元對B企業進行投資,佔其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30%,對B企業具有共同控制權。投資時B企業的可辨認資產公允價值為2600萬元,負債總額為1400萬元。

  則A企業佔B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為:

  (2600-1400)×30%=1200×30%

  =360(萬元)

  由於其初始投資成本為300萬元,小於應享有B企業的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360萬元,則應將其差額60萬元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企業(投資成本)60萬元

  貸:營業外收入 60萬元

  在上例中,如果B企業的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為900萬元,則A企業應該享有B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為:

  900×30%=270(萬元)

  由於A企業的初始投資成本為300萬元,大於應享有B企業的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270萬元,則不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這樣就避免了一些「股權投資差額」較大的上市公司利用分期攤銷差額來調節利潤,減小了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也使企業的會計核算更加簡潔、穩健。

  新準則對自成本法轉按權益法核算的處理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即:如初始投資成本小於轉換時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則應計入當期損益,而不再將與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按一定期限攤銷計入當期損益。

  此外,新準則還規定,投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以後,應當按照應享有或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淨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並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投資單位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淨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而不再是按舊準則規定的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為基礎確定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損益的份額。

  四、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減值處置的變化

  按照新準則規定,當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帳面價值時,應當將資產的帳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而不再依照舊準則那樣,已確認損失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還可以得到恢復,可在原已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的數額內轉回,使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一點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具有實質性差異的一點。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不夠完善,資本市場不夠健全,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為關注由過去交易和事項所形成的經營成果,導致不少企業把會計處理的重點放在利潤操縱上。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利潤表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而這顯然是和國際會計準則以資產負債表來構建整個準則體系不一致的,這種差異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問題。從我國近年有關資產減值準備準則的實際運行情況看,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已經成為上市公司操縱經營業績、粉飾財務狀況、規避上市監管的主要工具,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新會計準則規定不得轉回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是為了適應我國國情。然而,這一準則的運用將使得一些原本就正確計提減值的企業在資產減值恢復時的資產價值得不到真實反映。因此,筆者認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允許轉回減值損失才是正確的選擇。

  總之,《長期股權投資準則》中關於權益法核算的變化充分確立了成本法核算的基準地位,它在引入公允價值方面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特點。同時,從其核算方式的變化可以看出,對會計某些實務操作的改變和規範,也使會計人員在實務操作上更為容易,降低了對會計人員較高職業判斷的要求。在取消「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會計科目和在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方面,降低了企業利用這些原則操縱本企業利潤的空間。這些改變都有利於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使我國會計準則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當然,新準則對於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時,採取了提取後不予轉回的辦法,還是考慮了我國現階段的國情。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對這一點的規定也會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相關焦點

  • 新舊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比較
    摘 要:為了進一步規範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及其信息披露,新會計準則體系也對原有的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在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進行了重新規範。與舊投資準則的規範相比,在諸多方面發生了變化。將從新舊準則下的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以期能促進新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在實務中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應用。
  •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每日一練:成本法與權益法核算
    A、甲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B、甲公司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C、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D、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 權益法核算下的長期股權投資納稅調整
    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規定,應當採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包括兩類:一是對合營企業投資;二是對聯營企業投資。由於對長期股權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與稅法的規定有一定的差異,企業在申報納稅時,必須按照稅收政策進行分析,再對應納稅所得額進行相應調整。
  • 長期股權投資的兩種核算方法,到底該怎用?
    上節課我們講了長投分為四種情況,按照2014年7月1日實施的新會計準則,一個公司對其他公司的股權投資可分為以下四種情況:長投的2種核算方法對於長期股權投資,有兩種核算方法,分別是權益法和成本法。一般來說,對於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一般採用成本法。對於合營和聯營的公司,一般採取權益法。1、成本法我先給你講講成本法。格力電器在2017年年報中提到:「採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價。
  • 《初級會計實務》第一章知識點: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區別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科目第一章 資 產  知識點七、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的區別   判斷成本法核算還是權益法核算主要有兩條途徑,首先第一條是題目給出投資企業對於被投資企業的影響:   成本法:投資方對被投資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應該採用成本法;投資方能夠控制被投資方,也應該採用成本法;   權益法:投資方對於被投資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應該用權益法;   第二條途徑是給出持股比例:   成本法:持股比例在20%以下或者50%以上應該採用成本法核算;   權益法:持股比例在20%~50%之間(包括
  • 如何學會計中成本法轉權益法
    考生在備考註冊會計師考試《會計》科目時,對長期股權投資中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核算的學習會覺得不容易,特別是沒有會計基礎、非會計專業或會計基礎薄弱的考生會覺得步子一下邁得太大,掌握這些內容有些困難(建議這類考生先參加網校開設的注會零基礎班的學習
  • 2019年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長期投資的核算
    2019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已經開始備考啦,那麼2019年中級會計新教材涉及哪些知識點呢?下面,中公會計小編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19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基礎知識點:長期投資的核算,大家快來學習吧!
  • 會計相關知識學習筆記——長期股權投資與合營安排
    按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股權投資一方面形成投資方的金融資產,另一方面形成被投資單位的權益工具,原則上屬於金融工具。屬於金融工具的情況下,根據投資方在投資後被投資單位能夠施加影響的程度,會計準則將股權投資區分為應當按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進行核算和應當按照長期股權投資準則進行核算兩種情況。
  • 2007年新會計準則與舊版內容的不同比較
    與原《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相比,本準則僅規範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短期投資、長期債權投資由《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範,這一規範與國際會計準則完全一致。   (二) 對於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採用不同的方法確定其投資成本,這主要是與《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相協調。
  • 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40個差異解析及納稅調整處理
    第一部分:稅法與會計差異的處理辦法 (一) 稅法優先原則 (二) 所得稅會計 1、稅法與會計差異的分類 (1)25個永久性差異 (2)15個暫時性差異
  • 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和權益法帳務處理比較分析
    1.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  企業對外投資對於受資企業能夠實施控制時,或者對被控制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構成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其長期投資應採用成本法核算。
  • 餘浩:淺析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對保險資產管理的影響
    在新時期、新準則下,保險機構需認真研究和評估新會計準則帶來的變化和挑戰,提早應對新會計準則給保險資產管理業務帶來的影響。本文嘗試從新會計準則下的金融資產分類、估值、減值等準則條款分析入手,簡要分析調整後的準則對保險資產管理產生的影響,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資產配置策略如何應對變化進行調整,以適應新政策、新環境、新準則。
  • 保險資管機構如何應對新企業會計準則?
    今年4月,財政部修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22號、23和24號,對接2018年1月1日實施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借鑑國際經驗,財政部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以延後執行新準則,最晚不得晚於2021年1月1日。  許多保險公司考慮到公司經營計劃的持續性,希望儘快實施新準則。
  • 權益法下投資分利的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
    編者按:權益法下投資企業獲得現金股利的會計核算存在四種不同的會計思路,到底是確認投資收益,還是衝減投資成本,一直眾說紛紜。本文意圖探討其優劣,尋找一種最能披露有效會計信息的核算模式。另外,基於企業所得稅法與企業會計準則對權益法和現金股利的規定大相逕庭,導致相關遞延所得稅的處理也非常棘手,本文也結合實戰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方法。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規定,企業對於其持有的對聯營企業投資和對合營企業投資應採用權益法進行會計核算。
  • 關於權益法核算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企業持有的對聯營或合營企業的投資,在後續計量時採用權益法核算。國際會計準則所定義的權益法,是指投資最初以成本確認,以後根據投資後享有的被投資者淨資產的份額的變動對其進行調整的會計方法。投資者的損益包括被投資者的損益中屬於投資者的份額(《國際會計準則第28號--對聯營企業投資的會計》〈2004〉)。
  • 雙匯發展2019年報之長期股權投資
    什麼是長期股權投資呢?長期股權投資就是上市公司長期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權作為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通常在直接或者間接持股50%以上至100%為控制關係,核算方法為成本法,宣布的分紅進入利潤表。其他,指除控制,合營和聯營之外的持股形態,對被投資對象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沒有重大影響,持股比例一般在20%一下的股權,這類投資要歸入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對利潤的影響?
  • 金融資產、權益法、成本法8種轉換的案例匯總
    1、金融資產轉權益法《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第十四條:投資方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實施共同控制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原持有的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加上新增投資成本之和,作為改按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 談「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計量方法的轉換
    2010年會計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的部分內容重新做了修改,修改後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對比以前更具有可理解性,也更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當企業對子公司投資或者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投資達不到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上無報價且公允價值得不到可靠計量時,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計量均採用成本法核算。企業對聯營企業或合營企業進行投資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計量採用權益法核算。   企業在投資持有期間,因為各方面情況的變化,可能導致其投資的後續計量方法由一種方法轉換為另一種方法。
  • 經驗分享: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為權益法商譽金額的計算
    目前準則下,無論增資還是減資使得權益法轉為成本法個別報表都是不需要進行追溯調整的,即在轉換日起直接按成本法進行後續核算即可,不必將原權益法核算追溯調整,而增資使得權益法轉為成本法,編制合併報表計算合併商譽時,等於原股權投資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加上新取得的股權所支付的對價,計算出合併成本,然後用合併成本減去購買日被購買方可變現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 新準則下會計科目的變化
    2006年2月份國家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隨著新準則的實施,會計核算所使用的會計科目以及一些相關的核算也隨之發生變化。  一、會計科目類別的變化  在舊的準則下會計科目的類別分為五大類,即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和損益類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