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很偉大的一部著作,它描繪的歷史風貌是上古的祖先,給今天的我們,留下的瑰寶,但是因為年代久遠,也有很多的疑團。
比日,《山海經》中有一種動物,是這麼描繪的:剛水出焉,北流注於渭,是多神鰮,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這句話說的是,這片水域,從這裡流出來,北邊流向渭水,這裡有很多神秘的動物,長著人的面部和野獸的身子,一隻腳一隻手,發出的聲音像人的呻吟。
這種動物叫做鰮(在山海經寫作光 鬼),現在的漢語字典已經沒有了這個字,它的讀音為「揮」或者「吃」,這種神奇的動物,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上古存在過,總之,是我們祖先在《山海經》留下的文字記載,讓我們知道,有很多的這樣的神奇的動物,他們半人半獸,說是人,又不是人,說是動物也不是動物。
《山海經》對西王母的描繪也是這樣的:又西北三百五十裡,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極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紋,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這段話說的是,西山王母的相貌類似人,但是有著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還很善河東獅吼,咆哮,這樣的形象,與我們想像中的王母娘娘相差甚遠。這和上文提到的神鰮,也是半人半獸的外表,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有人要問了,《山海經》是山海經,和佛教有什麼關係呢?
佛教中的修羅道,就類似《山海經》中的半人半獸。修羅道是沒有修行好的教徒,墜入的地方,他們有善緣,也行善,但是他們行的是下品善。我們知道,人生有六道輪迴,包括人道、天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其中括人道、天人道、阿修羅道屬於三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屬於三惡道。
在三善道裡面,阿修羅屬於善道最後一層的道,如果去往樂土,就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路。修行不夠大,就會進入修羅道,這一道,因為教眾很多的缺陷,比如傲慢,比如妒忌,比如待人無禮等等,都使得善行不夠完滿,所以,他們才進入修羅道的。
修羅道的人,佛經上這麼說:修羅道梵語阿修羅。華言無酒。謂雖行五常。欲勝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修羅道。
這句話說的是,修羅道的人,曾經有一次採了很多的花朵,要釀酒,還用了很多魚兒和龍的業力,結果釀酒出來後,發現味道沒有改變,很是妒忌生氣,於是發誓要斷了酒緣,他們雖然也行善,也做好事,但是總是想勝過別人,夢想自己最強大,這一點修為還是不夠,所以進入了阿修羅道。
這便是阿修羅道的來源,據說這個道的人因為沒有修好,所以半人半獸的形象,他們死後很多墜入了三惡道。
阿修羅和《山海經》中的半人半獸,很是相似,雖然如此,佛教和《山海經》並沒有淵源,佛教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山海經是我們國家的上古的歷史,儘管如此,還是希望我們多行善道,免得墮入阿修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