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信心和底氣,源於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信心和底氣,還源於長期以來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我國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經濟運行主要數據,其中,10月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餐飲業的不斷回暖、消費市場的日益復甦,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註解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航,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為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築牢堅強堤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是個大國,大國的一大優勢,就是有充足的迴旋空間來抵禦風險挑戰。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衝擊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碰頭等多重影響。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儘管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面對疫情嚴重衝擊,我國經濟經受住壓力測試,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顯示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顯示了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實踐證明,我們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堅實國力應對挑戰,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

信心和底氣,源於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之所以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究其根本,就在於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能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黨的堅強領導,不僅能著眼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而且能根據經濟運行中的問題進行靈活、適時的逆周期調節,確保經濟不出現大的顛簸。有了「主心骨」,就能把億萬人民凝聚起來,激發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進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國經濟抵禦風險挑戰、贏得長遠未來的關鍵所在。

信心和底氣,還源於長期以來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我國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這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根本依託。分析經濟形勢,既要看「點」,更要看「面」;既要看「形」,更要看「勢」。從「面」而言,我國經濟家底豐厚。經過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我國經濟的規模性、生產製造品類的齊全性,使外生衝擊難以動搖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從「勢」來看,我國仍處在成長上升期,發展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如今,我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中,擁有14億多人的消費市場,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需求將會是全面的、巨大的、持久的。如此大的消費潛力和創新創業潛能,將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回顧歷史,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風歷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進入新發展階段,保持定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中國經濟將始終充滿活力,奔湧向前。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部: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人民日報評論部: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2020-12-10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觀點)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觀點)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④ 編輯:孔笑妍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發改委: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改變
    我們有沒有信心實現全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謝謝。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謝謝你的提問。大家都知道,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  所謂「穩」,是指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
  • 人民日報刊登寧吉喆署名文章: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態勢沒有改變
    《人民日報》8月5日刊發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署名文章——《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態勢沒有改變(經濟形勢理性看)》。 文章稱,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連續18個季度運行在6.0%—7.0%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穩定性、韌性明顯增強。
  •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給企業正常經營帶來一些困難。但此次疫情只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遭遇的一次暫時性風浪,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因此改變,我國經濟有足夠韌性和迴旋餘地化解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 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因素都有哪些?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經濟運行主要數據,其中,10月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餐飲業的不斷回暖、消費市場的日益復甦,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註解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航,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疫情不會影響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基本面
    原標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英國《金融時報》刊發署名文章 摘要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疫情不會影響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基本面】2020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英國
  • 基本面長期向好 幻想人民幣大幅貶值不現實
    長期堅挺基礎牢固既然中國不主動打貨幣戰,那麼人民幣又會否被動地大幅貶值呢?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6.4%,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2015年技術改造投資達9.5萬億元,56家中國的製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一組組數據背後,是中國經濟正在跳動的新生脈搏。
  • 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大家完全可以抱著樂觀態度。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中國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發展動力。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紮實推進,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合作加快推進。
  • 央行三次發聲經濟長期向好 穩經濟,每一個努力都算數!
    央行2月19日晚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並對未來宏觀經濟進行展望。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持續時間和規模都有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筆者注意到,這已經是央行半個月以來第三次公開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央行堅定表態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發展筋骨的強健堅韌,是每一個「肌體細胞」的不懈奮鬥。首先,雖然受到疫情擾動,但宏觀政策「升維」應對,將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中國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傷筋動骨。
  • 人民幣匯率符合中國經濟基本面
    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有貶有升,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分別得出這樣的結論。針對近期熱議的人民幣匯率「破7」和所謂「匯率操縱國」言論,多方表示,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由市場助推,長期走勢則是經濟基本面決定的。
  • 人民日報:近距離觀察中國經濟 充分釋放經濟新動能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充分釋放經濟新動能(新論)——近距離觀察中國經濟田 軒(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衝擊,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 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同時,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當此之際,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準確把握當前複雜經濟形勢,堅定我國發展的必勝信心。
  • 人民日報評論員: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也必然更加光明。」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展望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宣示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信心與決心,彰顯了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底氣與定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中華大地發生了滄桑巨變。
  • 八方輻輳,外貿向好沒有變!
    老訂單沒有流失,新訂單接連不斷……」江長友笑意寫在臉上。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像江林水暖這樣的外貿企業不在少數。面對疫情衝擊,在各地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外貿企業積極復工復產,保市場、保履約、保訂單,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外貿發展的強大韌性。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這是我國經濟自1992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季度性萎縮,其中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第三產業增加值這三項指標分別同比下降16.1%、6.4%、5.2%。從本質看,此次疫情引起的短期經濟下行,主要是由非經濟因素引起,有別於經濟周期支配下供需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導致的常規經濟危機。
  • 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習近平說透了
    儘管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習近平明確指出了我國發展經濟所具備的有利條件。同時,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有困難不迴避。對於這些困難的成因,習近平指出,這些都是前進中必然遇到的問題。
  • 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我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發生改變。
  • ...改革的紅利也在不斷釋放,所以我國經濟仍然具有強勁的動力和...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仍然需要我們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從今年1月份全國政協召開的宏觀形勢經濟分析會上多位委員做出的判斷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基本特徵、支撐基礎和條件以及前進態勢,都沒有變化。
  • 2020遴選考試策論文:繼續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
    原標題:人民日報人民要論:繼續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核心閱讀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衝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甚至不會造成對全年的影響,更不會削弱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疫情在需求方面造成的損失,也能較快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