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APP的上線,大大方便了廣大自然人納稅人申報納稅,受到廣泛歡迎。但近期,部分自然人納稅人登錄APP查詢信息發現,自己明明沒有在某公司任職,卻有該公司的個人所得稅申報記錄,懷疑是個人身份信息被冒用作違法使用。
近日,多地稅務部門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是,公司利用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虛增工資成本,偷逃企業所得稅。目前,稅務機關將依法依規對涉案企業作出進一步處罰。
有公司通過黑中介購買大學生身份信息多地出現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偷稅案件,有的公司通過私人關係獲得大量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而有些公司則通過黑中介等渠道購買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
近日,為嚴厲打擊冒用大學生信息偷逃稅款行為,北京稅務稽查部門迅速出擊,對涉嫌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的北京某設計諮詢公司立案檢查,查明其冒用某高校25名大學生身份信息虛假申報的事實。
這些公司是如何獲得大學生身份信息的?經查實,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同學為某高校老師,雙方於2017年籤訂了一份「校企合作協議」,約定選派該校大學生到該公司實習,老師向公司提供學生的姓名和身份信息,但學生並未真正參與實習工作。
該公司為增加成本、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在2017年至2019年1月利用掌握的這些信息虛假申報292條,虛列人員成本45.26萬元,偷稅11.25萬元,另外發現其他稅收違法行為少繳稅款26.47萬元,稅務機關將依法依規對涉案企業作出進一步處罰。
在深圳,也發生了類似案件。稅務稽查部門根據冒用申訴風險線索,對深圳市某資產管理公司實施突擊檢查,查實該企業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冒用129條個人身份信息,虛增管理費用並在帳簿上多列支出,進而少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偷稅事實。
經查實發現,該企業於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通過黑中介購買一批西安某大學在校大學生的個人信息,並將其列入公司員工名單,實際上既未與其籤訂勞務合同,也未實際發放工資,已造成偷稅12.73萬元。目前稅務機關正在依法處理中。
在河北,稅警雙方協同作戰,快速查處河北三河市某商貿有限公司冒用15名在校大學生和其他5名社會人員身份信息案,查補稅款12.35萬元。
接到有關涉稅線索後,河北稅務機關積極協調公安部門成立專案組,迅速對涉案企業立案檢查。稅務、公安發揮各自優勢,集中分析研判案情,通過實地勘驗、調查詢問、逐項排查等方式,查驗企業納稅申報、發票領用開具、個稅代扣代繳和實際負責人及其相關人員的銀行資金往來信息。經查實,涉案企業作為小規模納稅人,為達到少繳企業所得稅的目的,冒用15名在校大學生和其他5名社會人員身份信息,虛列人員成本20餘萬元,偷稅5萬元,另外發現其他稅收違法行為少繳稅款7.35萬元。目前,涉及洩露學生個人身份信息的蔡某,已被所在學校和公安機關處理,稅務機關也將依法依規對涉案企業作出進一步處罰。
個人應及時關注個稅申報情況記者注意到,前述案件涉案企業冒用的員工身份大多為在校大學生,由於大學生群體尚未真正就業,對自身的個人所得稅信息關注度較低。
一位稅務專家向記者分析,這些案件有幾個共同特點,比如涉案企業的主營業務是提供信息諮詢服務,這類業務可用於抵扣的成本相對較少,企業經營者就打起了虛增成本的歪主意,鋌而走險地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把企業從盈利「扭轉」為虧損,最終達到偷稅目的。
此外,企業精準「發放」偽造工資。偽造的員工工資均在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以下,既能虛增工資成本、偷逃企業所得稅,也未達到起徵點,只需申報而無需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不會增加實際成本。
稅務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積極與相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加強線索收集分析,強化綜合治理,加大對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實施偷稅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大學生身份信息保護和規範管理,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營造公平公正的稅收營商環境。
前述負責人提醒廣大納稅企業守法經營,「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也提醒廣大自然人納稅人,注意保護好個人身份信息,及時關注個人的申報情況,如發現身份信息被冒用,應立即向公安部門或稅務部門舉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個人而言,稅務相關信息與個人收入、財產一樣,也是很重要的財務信息,對涉稅信息的保護是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內容,個人應該加強信息保護意識,防止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此外,稅務機關也在關注這方面的情況,要做好信息管理和保護工作。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