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洩露「被就業」 稅務部門:將對冒用者依法進行處理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你的個人信息可能被盜用了:「被開公司」「被入職」!

2019年個稅APP正式開始使用,這半個多月大家都在通過個稅APP密集申報,有的人在申報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成了從沒聽說過的公司老闆、僱員。

這種「被開公司」「被就業」的現象究竟怎麼回事呢?

個稅申報 多人發現自己「被就業」

沈女士在個稅申報APP上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後,發現自己比同事多出2個選項:一個是"我的辦稅權限",另一個是"企業辦稅權限"。她點開發現,自己名下竟多了幾家公司。

當事人 沈女士:冒用我身份註冊4家公司,這4家公司查下來差不多有1000多萬元的註冊資本。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有錢的人會冒用別人的身份,它的法人代表和辦稅員就是用了我的身份證號,姓名和身份證號完全對應。這一家公司一共關聯了4家公司,通過「企查查」APP去查詢,全部都是我的名字。

通過個稅APP暴露出的不僅有「被當老闆」的,還有「被入職」從未去過的公司的。在北京工作的李先生,在填報個人所得稅時發現,「任職受僱信息」一欄中出現了自己聞所未聞的單位。

當事人 李先生:查了一下他們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等人,都不認識,這個公司也沒聽過,跟這個公司沒有任何的接觸。

無論是「被當老闆」還是「被入職」,大部分人面對的還都是申報個稅扣除時遇到麻煩。而對於金女士來說,「被當老闆」後卻對她的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幹擾。

當事人 金女士:我本人在廣東惠州,搶高鐵票回重慶,發來簡訊說被限制坐高鐵,就上網查了一下。在「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查到自己被廣州中級人民法院下了限制消費令。 因為它們欠別的公司貨款,被告了,然後我是那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所以我成了失信人。

金女士被冒名註冊的公司,三家在廣州,一家在清遠。她本人在惠州工作,而她戶籍又在重慶。目前,金女士面臨的是需要跑兩省市四地,還有公安、工商、稅務等多部門去證明「她們不是我」,而更讓她鬱悶的是,因為自己莫名成了「老賴」,她根本就跑不遠。

當事人 金女士:只能買火車票,高鐵、飛機都不能坐,這邊有什麼進展還要我過來,重慶到廣州這邊坐一天一夜,要花很多時間去弄這些。

個人信息被冒用 維權成本高

如果不是通過報稅看到更多的個人信息,很多信息被冒用者還並不知情。在發現自己身份被冒用之後,自然要馬上解決這個問題。然而,維護自己的權益卻並沒有那麼容易。

當事人 王先生:目前來說從開始到現在,一方面是涉及到異地的情況,很多人在上海,註冊的地方卻是在四川或者是很遠的地方,包括我們群裡有註冊在西藏地區,維權成本很高。

王先生居住在上海,今年年初在經歷了被當老闆的情況後,就與另一位網友組建了一個維權群,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有近80個相似情況的人加入到這個群裡。在這裡大家除了表達自己的各種遭遇外,更多的人還是想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事人 陳先生:已經跟貴州安順市的工商和稅務聯繫了,工商說需要開情況說明和各種證明。第一個是身份證被盜證明,我從上海回來的,上海開了一個被盜報案證明,回老家四川開被盜補辦報案案情的證明。下一步去貴州,工商讓通過郵寄方式說明資料郵給當地工商,上海稅務說只是公對公處理,不對私人處理。我說貴州安順市稅務知道案情,就不要讓個人來回跑了。

陳先生被冒用註冊的公司因為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等重大稅收違法行為,連續異常經營了2年,並且被行政處罰50萬以及欠繳稅款達千萬元。目前陳先生以及這家公司都被加入到了「誠信中國」的黑名單中。從今年1月5日發現這個情況後,半個月以來陳先生一直在奔波聯繫上海、四川成都、貴州安順三地的公安、市場監管及稅務部門。但眼下,沒有部門能告訴他接下來會是什麼結果。

當事人 陳先生:貴州安順市稅務部門說已經發函了,他們上報到省裡面處理這個事情,把我從黑名單拉出來,處理的過程是漫長的過程,後續的流程還不清楚。需要到貴州當地做情況說明。

陳先生的遭遇僅僅是這個維權群中的一個案例,還有一些群友在事發之後聯繫過當地的市場監管部門,但給出的解決方案卻讓他們感到非常無力。

當事人 佘先生:第一要把所有人全部召集起來,包括股東、法人代表或監事全部召集起來才能走正常程序撤銷。第二是走行政訴訟,把這家公司給撤銷掉,去告工商部門,還要自己舉證。

當事人 康女士:在廣州有三家公司,還要做四處筆跡鑑定,一處要兩千元。說情況特殊,必須要去工商局做,還要鑑定機構去工商局,三方人都在現場做筆跡鑑定。還有外出務工費,都是自己承擔,一共9200元。去廣州去了兩次,差不多有一萬多了。工商局說如果查出是誰盜用信息,可以告那個人,費用由他出。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多發 如何防患於未然

申報個稅發現「被就業」,這樣的驚訝背後是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多發的現實。在現階段應該儘快幫助被冒用者解決實際問題,而如何在今後防患於未然呢?

當事人 關先生:使用個稅申報的APP在網上申報個稅,想抵扣點稅。發現自己名下多了一個公司,上網查詢之後發現在丟了身份證之後的三個月,在東莞市有一家註冊的公司。

關先生是因為曾經丟過身份證,但也有人身份證從未離身卻遭遇「被入職」。上海顧女士的女兒和100多名同學就被莫名其妙的被冒用證件入職上班了。

當事人 顧女士:她們同學一百多個人都是這樣,被那個單位冒用在那邊入職上班,實際上女兒現在還在美國。

在警方的偵查下,發現這個被入職的假象背後是一個虛開發票牟利的犯罪事實。

嫌疑人 張某:我老婆曾經在這個學校裡工作過,正好這方面信息都有,她是搞教務的,家裡筆記本上是有這個信息的。我拿到工地上用的時候正好看到這些信息,就臨時起意用了一下。

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經偵支隊民警 倪嘉瑋:張某給馮某的名單一共有596個人,就是596個學生的名單,開具的發票金額有439萬。

最終,犯罪嫌疑人張某、馮某因涉嫌虛開發票罪被上海閔行公安分局刑事拘留。

在四川成都,龍先生遭遇了另一種被入職。他登錄個稅APP後發現,自己被一個根本不認識的公司連續開了兩個月的工資,但他實際並沒有領取。 隨後,龍先生將這一怪現象反映給媒體進行了報導,在稅務部門的介入下,龍先生的問題得以解決。

當事人 龍先生:個人所得稅裡面就只有現在的工資了,已經把所有跟那個公司有關的信息都刪除了,之前是擔心到時候扣個稅總工資的話對自己有影響。

當地稅務部門表示,龍先生舉報的違法事實屬實,責令企業限期改正並更正申報記錄。另外稅務部門對該公司做出罰款一千元,並且將該公司本年度納稅信用等級判為D級的處理。這樣一來,一千元以下的發票該公司每個月只能領用25張。公司無法開具發票,想要擴大銷售就很難了。

專家:如何堵住漏洞 降低維權成本

稅務部門提到,如果申訴人反映的冒用情況屬實,稅務部門將對冒用單位或個人的涉稅違法問題依法進行處理。從法律上,稅務部門能做什麼樣的處理呢?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 劉俊海:首先從不法企業、不法投資人角度看,讓別人對自己的不法行為背黑鍋,承擔不應該承擔的義務、責任和風險,主要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的博弈狀態。實際上由於稅務APP的上線,進一步提高了交易和納稅整個市場領域的透明度,這種不法行為就原形畢露了。所以在APP上線之前,出現非法竊取他人信息、盜用個人信息註冊公司,並且把別人寫為自己的高管、董事、總經理等,來達到減稅、免稅、逃稅的各種行為,將來都會一覽無餘。稅務APP應當進一步拓展功能,升級它在保護權利人方面的有效作用,進一步降低投資者姓名被冒用之後的維權成本,提升維權效率。

稅務信息的進一步透明化讓「貓膩」暴露,這是積極的一面,但碰上這等煩心事的人們也想知道怎樣才能儘早解決煩惱。

《新民晚報》評論,要卸掉「被就業」的煩惱,不能靠當事人在各個部門之間團團轉,而要理出一個清晰、簡化的辦事流程,讓當事人能以儘量小的維權成本,解決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問題。不能讓不法分子盜用身份輕而易舉而無辜者維權反而門檻高企、困難重重。另外也要查清問題,從源頭堵上導致「被就業」這類問題的漏洞。對於這些問題,有關部門既要暢通維權渠道也應順藤摸瓜,打擊冒用者,斬斷不法鏈條。

編輯:郭興

相關焦點

  • 各地稅務部門查處企業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偷逃稅案件
    針對一些納稅企業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偷逃稅款的違法行為,稅務部門近期與公安、教育等部門合作,依法查處了一批企業。案件調查中發現,大學生成身份信息被冒用的「重點人群」。由於大學生群體尚未真正就業,因此對自身的個人所得稅信息關注度較低,因而成為違法企業的下手對象。
  • 有企業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虛開工資偷稅 稅務部門:已查處多起相關...
    但近期,部分自然人納稅人登錄APP查詢信息發現,自己明明沒有在某公司任職,卻有該公司的個人所得稅申報記錄,懷疑是個人身份信息被冒用作違法使用。近日,多地稅務部門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是,公司利用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虛增工資成本,偷逃企業所得稅。目前,稅務機關將依法依規對涉案企業作出進一步處罰。
  • 小心個人信息被洩露!
    【"任職受僱信息"出現未任職單位】兩天前,南京市某單位員工李先生登陸個人所得稅手機客戶端時,在個人信息中的"任職受僱信息"一欄中,發現居然出現了兩家單位。南京市民李先生表示:「因為有朋友說,有一種可能,有人盜用我的信息之後進行一些走帳,我擔心影響到我整個的收入和扣稅。」【稅務服務熱線:可立即申訴處理】為核實相關情況,今天記者撥通了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熱線12366。
  • 查處虛假打折、洩露個人信息……「雙十一」前監管層發話了
    11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會議從加強平臺內商品和服務價格管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九個方面對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會議指出,線上經濟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 「被就業」?!稅務總局提醒你,趕快用個稅申報自查下
    還有,此前引起廣泛關注的#陝西一高校多個班學生被就業#新聞,該微博話題下聚集了許多為自己發聲的網友。根據稅法規定,納稅人需要在今年6月30日之前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彙算,請還沒有辦理的童鞋辦理時注意自查個人信息是否被盜用!個人信息被盜用影響幾何?莫名「被就業」「被收入」,這會對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 常州某高校信息洩露 2名嫌疑人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目前,靖江警方已成立專案組立案偵查,已有李某、陸某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調查、詢問、取證等工作仍在進行中。懷德學院後勤保衛處工作人員表示,校方在9月7日接到學生舉報的當天已經報警,目前正在全力配合警方的調查,並將情況反映給了當地的稅務部門和教育部門。針對網絡上數據洩露是因為黑客入侵學校系統的說法,校方表示自查中並未發現此等情況。
  • 個人信息被洩露後咋維權?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到類似的騷擾電話,從推銷房產到育兒養老,花樣百出,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個人信息遭到洩露。隨著網絡科技及信息交互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料的記錄方式花樣翻新,獲取、保存、使用、流轉變得更為方便快捷。人類社會已經從簡單的信息保有社會向大數據信息利用社會轉變,使得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不斷擴大,相關利益關係呈多樣化、複雜化。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不同意處理個人信息,也將可以使用各種軟體!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10月21日,中國人大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指出,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進行與處理目的無關的個人信息處理。
  • 常大懷德學院學生信息洩露新進展:兩嫌犯被採取強制措施
    常大懷德學院學生信息洩露新進展:兩嫌犯被採取強制措施  近日,位於江蘇靖江的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發生大規模學生信息洩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大量學生信息疑被多家企業盜用。目前,靖江警方已成立專案組立案偵查,已有李某、陸某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調查、詢問、取證等工作仍在進行中。
  • 「個人隱私」洩露他人隱私信息怎麼處罰?
    第五十條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 查個稅竟發現「被入職」稅務部門:個稅信息被冒用
    2021年度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確認需在12月31日前完成,這關係到個人真金白銀的利益。12月16日,市民沈先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操作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時,發現除了現在供職的公司,竟然從2019年1月開始,還有一個公司在默默給自己「發工資」。沈先生表示:「從未入職這家公司,也未收到一分錢。」
  • 《民法典》個人信息被洩露咋維權?
    據介紹,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民事權利第111條中對個人信息保護及他人取得、使用的禁止行為作出明確規定。在人格權編第六章中除隱私權外,還重點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即第1034條至第1039條的6個條文,主要從個人信息的保護、處理、免責、權利人享有的權利及信息處理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國家機關、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保密義務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
  • 疫情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會被洩露嗎?
    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0%左右的受訪網友知曉數據存儲期限和疫情過後會被如何處理。不少網友也因此展開合理懷疑:我的防疫個人信息有沒有可能被販賣或洩露出去?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組織資源調配、疫情信息收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類似「超七千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寧夏一工作人員違規洩露排查疫情信息等新聞,還是讓不少人產生了憂慮。
  • 你登記的個人信息已經被洩露?
    涉嫌洩露註冊個人信息廣告業的電話營銷一直是個令人厭煩的問題,而近來,這類電話營銷又開始盛行起來。處理個人訪問信息註冊的方法對此,有媒體進行了市場出入境健康登記情況的調查,結果也確實發現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這種危險也不同於人們所認為的信息被販賣,根據媒體對市場上近30個公共場合的調查信息,其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小部分登記資料被定期銷毀處理。
  • 大學生「被入職」、「被就業」這種現象須從嚴治理
    ,強化對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實施偷稅行為的打擊,也要重罰失信企業,並降低其信用評級,加大不法企業的違法成本。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據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信息洩露多指向學校內部。一些企業利用買來的大學生信息虛假申報,藉此偷逃稅。
  • 疫情期間填寫的個人信息怎麼處理?律師這樣說
    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出入小區、購物、乘車,許多生活場景下都被要求登記個人信息,不少人因此擔心有交叉感染、信息洩露的風險。現今西安市個人電子識別碼(簡稱「一碼通」)上線啟用,這些風險被規避,但又有人好奇,市民此前手寫登記的個人信息咋處理?會不會被洩露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埋下安全隱患?
  • @師生家長,如何避免個人信息洩露?
    師生家長們,你們知道嗎,這些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洩露。近日,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展,「網絡安全」再次成為大家熱議話題。哪些途徑可能導致師生家長個人信息洩露?又該如何避免?
  • 騷擾電話不斷,個人信息被洩露咋維權?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到類似的騷擾電話,從推銷房產到育兒養老,花樣百出,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個人信息遭到洩露。隨著網絡科技及信息交互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料的記錄方式花樣翻新,獲取、保存、使用、流轉變得更為方便快捷。
  • 外賣、快遞,洩露個人信息「重災區」深層防護機制該怎麼建?
    因此,外賣騎手洩露信息後,不僅要對當事人進行懲戒,也須對外賣平臺進行連帶問責,這才是有效保障公民網絡信息隱私安全並遏制此類事件再度發生的根本性舉措。在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韓英偉看來,這種洩露消費者隱私的行為違反了多部法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