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湘雅二醫院為"鏡面人"實施高難度心臟手術 術中仿佛"開...

2020-12-23 長沙新聞網


由於吳先生的心臟結構完全反位,醫生手術猶如「開倒車」。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劉立明教授介紹,術前用柔性樹脂材料對吳先生的心臟進行了全真3D列印 ,以便進行消融線路及手術方案設計、模擬操作。)

(術後,吳先生心功能恢復良好並轉復為竇性心律,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除標註外,圖片均由 星辰全媒體記者 胡偉男 攝)

      星辰在線8月5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胡偉男 通訊員 沙麗娜 宋瓏 羅成 楊佔春)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少年慕容復炫耀武功,不惜擊中高僧左胸要害部位。高僧應聲倒下,人卻沒死。原來,高僧心臟長在右邊。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被稱「鏡面人」,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他們的心臟、肝、脾、胃等器官位置左右對調,猶如鏡中影像,發病率百萬分之一。

      在福建泉州工作的39歲吳先生,就是一位「鏡面人」。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劉立明教授團隊為吳先生進行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術中、術後非常順利。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既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

      一場意外 才知自己是「鏡面人」

      吳先生介紹,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直到2019年,在朋友的婚宴上,吳先生一高興喝多了酒,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經醫院檢查,他被診斷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此外,正常人心臟位於胸腔內的左側,而他的心臟卻長在右側,屬於「鏡面人」。起初,吳先生不以為然,希望通過藥物保守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越來越嚴重,稍一活動便出現疲乏、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當地醫生說心臟在右邊,手術風險大、難度更大,建議找權威專家手術。

      7月9日,吳先生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經胸片及心臟彩超等一系列的檢查,被診斷為:鏡面右位心並內臟反位,二尖瓣關閉不全,三尖瓣關閉不全,陣發性心房纖顫,心臟擴大,心功能III級。

      「他病情必須馬上手術,只有通過外科手術進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復,並利用雙極射頻消融行迷宮IV手術消除房顫,才能治癒其多年的心臟病。」劉立明教授介紹,迷宮手術屬於難度最高的心臟IV類手術,而他的心臟長在右邊,系鏡像右位心,這使手術難度和風險增加了數倍。

      3D列印 模擬複雜「鏡面人」心臟

      由於吳先生的心臟結構完全反位,醫生手術猶如「開倒車」,以鏡像反位置進入,大大增加了心內精細手術的實施難度。而此前從未有過類似手術及經驗文獻報導,手術團隊必須重新周密設計手術方案及迷宮消融線路。

      「現在3D列印技術日趨成熟,是不是可以將患者心臟的實際情況,先通過3D模型列印出來,進行體外模擬實驗?」心血管外科宋瓏醫師提議。

      隨即,劉立明教授團隊與醫院影像科、麻醉科、手術部等經過多學科會診和術前討論,完善了心電門控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三維重建,並將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數據進行轉化和建模,用柔性樹脂材料對吳先生的心臟進行全真3D列印。一連好幾天,團隊成員一有時間就在個體化3D列印模型上進行消融線路及手術方案設計、模擬操作。

      「這種感覺,就像習慣了右手寫字,突然變成用左手寫字,難度不亞於每次操作都要進行一次『腦筋急轉彎』。」心血管外科羅成醫師回憶。「手術的前一天晚上11點多,團隊成員還在反覆模擬、演練,這樣的反覆練習也提高了我們對罕見鏡面右位心結構的認識和迷宮IV手術的精準把握。」

      歷時4小時  成功完成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

      7月24日,手術當天,在麻醉醫生、手術護士等的配合下,主刀劉立明教授站在常規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反位,即患者的左側,用「鏡面」原則進行手術思維和反向操作。經過4個小時緊張細緻操作,劉立明教授團隊聯合應用雙極鉗加雙極筆為該患者成功實施了房顫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二尖瓣可調節人工腱索植入複合成形術、三尖瓣人工瓣環成形術。

      8月5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在病房中見到了吳先生。術後,他精神好氣色佳,身體恢復良好,心功能恢復良好並轉復為竇性心律,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相關焦點

  • 全球首例!39歲男子心臟長在右邊,湘雅二醫院為鏡面人進行「迷宮...
    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被稱「鏡面人」,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他們的心臟、肝、脾、胃等器官位置左右對調,猶如鏡中影像,發病率百萬分之一。 在福建泉州工作的39歲吳先生,就是一位「鏡面人」。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劉立明教授團隊為吳先生進行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
  • 你不知道的湘雅二醫院史:61歲的她如何成長為國內名院?
    1963年,湘雅二醫院開創了「深低溫下心內直視手術簡化心臟血液循環 阻斷法」。這一方法被國內首次確定為心血管手術的基本方法之一。1989年,湘雅二醫院小兒外科成功為胸腹對稱聯體畸形兒施行分離手術。2015年,醫院實施世界首例胸腔鏡下3D列印椎體置換;世界首創術式破解極低齡低體重新生兒雙腎移植難題;世界首例門脈Y型支架+碘125粒子條置入術治療門靜脈癌栓獲得成功。2016年,醫院成功完成目前國內最大齡先心病患兒分期大動脈調轉術;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冷凍迷宮手術。
  • 湘雅二醫院成功完成全省首例機器人肝門膽管癌根治術
    藉助機器人圖像放大、裸眼3D成像、精準切除等優勢技術,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肝臟外科戴衛東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完成了湖南省首例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肝門膽管癌根治手術,填補了我省在此領域的空白,患者術後5天順利出院。
  •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成功完成全省首例機器人肝門膽管癌根治術
    紅網時刻7月23日訊(通訊員 李發釗)藉助機器人圖像放大、裸眼3D成像、精準切除等優勢技術,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肝臟外科戴衛東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完成了湖南省首例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肝門膽管癌根治手術,填補了湖南省在此領域的空白,患者術後5天順利出院。
  • 汕大附一院多亞專科聯合協作,完成粵東首例高難度心臟起搏器更換手術
    近年來,隨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廣泛應用,PSVCS病例不斷增加,發生率達1/1000至1/40000。 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醫院順利完成一例高難度心臟起搏器更換手術,採用上腔靜脈球囊擴張治療起搏器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該種手術難度極大,為粵東首例。
  • 四川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成功
    圖為手術現場。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圖為手術現場。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中新網成都11月12日電 (王鵬)記者12日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日前順利為一名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據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介紹,首例接受植入患者為42歲男性,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規範藥物治療多年無效,心功能持續惡化,生命瀕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本次手術使用的「魯班」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是由北京天壇醫院李祐祥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肖楠教授的機器人技術團隊,在科技部 「血管內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研究」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對同構式多器械協同管絲遞送、無菌隔離非固聯傳動等多項微創介入手術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的突破。
  • 全球首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用人工氣管成功置換超長氣管,患者術...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喻風雷教授團隊成功實施了國際首例超長氣管切除(8.6cm)後應用「C」形碳纖維環外懸生物人工氣管(9cm)重建手術。術後患者康復順利,擬於近期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科技查新表明,國內外尚未開展過同類手術。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本次手術使用的「魯班」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是由北京天壇醫院李祐祥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肖楠教授的機器人技術團隊,在科技部 「血管內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研究」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對同構式多器械協同管絲遞送、無菌隔離非固聯傳動等多項微創介入手術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的突破。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我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12月1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首例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35床戴某和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22床阮某同時出院。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11月29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和介入團隊在開展2000多例心臟介入治療後,成功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到一名「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體內。至此,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 速讀長三角 :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上海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近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完成一場「心尖之舞」,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兒,實施國內首例兒童「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圖片由華西醫院提供)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湖南首例機器人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成功完成
    避免開腹手術,住院時間縮短1周 湖南首例機器人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成功完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22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李發釗)記者今天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藉助機器人圖像放大、裸眼3D
  • 中山醫院再次完成高難度「同步換心肝」手術
    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根據工作群中供體心臟和肝臟順利取出、轉運和抵達的信息,心臟外科和肝臟外科手術團隊嚴格掌控時間節點實施手術治療步驟。中午11點50分,供體心臟和肝臟順利送至手術室。心外科王春生教授、孫曉寧副教授爭分奪秒投入到心臟移植手術中,切除病心、精細分離粘連部位,將同種異體心臟原位移植,僅用了創世界紀錄的耗時14分鐘即完成心臟吻合。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日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醫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為湖南省中醫醫院中首例。
  • 安順青島連線,全球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複雜手術成功實施
    9月7日,經青島、安順兩地醫院合作,通過5G網絡技術和我國自主原研手術機器人遠程應用,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腹腔複雜手術。手術由「妙手S」微創手術輔助機器人主刀,為活體動物進行腎臟切除術、膽囊切除術、膀胱切除術等手術過程複雜、技術難度高、風險度大的四級手術。
  • 世界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在西安完成
    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你救救我們吧」。
  • 國內首例高難度縮乳乳房重建手術成功實施
    今年30歲的馬麗紅(化名)因為此病遭受了不僅僅是巨乳症的折磨,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分泌乳腺外科厲紅元教授參與手術,切除了馬麗紅雙乳1100g左右的腺體和組織,並通過乳頭移植,再造乳房,讓她不再受病痛的折磨。這也是國內目前成功開展的首例高難度縮乳+乳房重建手術。庫欣症候群的其中一個臨床表現是蛋白質的過度消耗,會造成四肢肌肉萎縮,同時因為膠原蛋白的減少而出現皮膚菲薄。
  • 全國首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央廣網成都12月19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19日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日前,我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據了解,在湖南省中醫醫院中系首例。經心胸血管外科專家及相關團隊會診後,決定為李嗲嗲進行不開胸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即通過大腿處不到1cm的穿刺切口,用介入的方法將人工瓣膜快速準確地釋放在「心門」的合適位置,替代原來狹窄的瓣膜,解除「心門」的梗阻,恢復心臟的活力,挽救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