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的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
考生在寫作供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引述材料過長,不簡潔,不概括;
2、亮出的觀點不夠鮮明有力;
3、材料和觀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過渡,使觀點和材料成為「兩張皮」,不貼肉。
要使材料引述簡潔、概括,必須根據觀點的需要進行定向敘述。所謂定向敘述,既是要分析論點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進行敘述。例如提煉的論點是「勤能補拙」,引述的材料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補「拙」,並出成果。這裡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難以分析出論點。再如論點是「不要畏懼失敗」,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①要有「失敗」;②要有「不畏的情況」;③經過頑強奮鬥後取得勝利。這裡的「失敗」因素很重要,而學生在引述材料時常常忽視關於「失敗」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觀點鮮明有力,就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什麼,主張什麼,擁護什麼,應該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忌語言閃閃爍爍,模稜兩可。
要避免材料和觀點之間出現「兩張皮」現象,就必須對原材料作一點分析,它的好處是:①告訴讀者,我的立論是有根據的,使立論站住腳跟;②蓄勢。對材料的分析是圍繞立論進行的,這樣,就為進一步論證作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對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簡潔,一二句話即可。
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繫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雲。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並不規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係;而後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本身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係。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須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繞的是材,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引——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或開門見山,或邊聯繫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80字左右為宜,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論題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後順勢提出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乾脆——論點源於材料又高於材料。
材料議論文五步曲:「一標二轉三證四聯五結」。一標,標題,二轉,是指正文開頭就要轉述材料提出論點。三證,是指從原材料中提出論點後,擺事實,講道理,就是用事實和道理去證明論點的正確,使之有說服力。四聯,是指應該由點到面生發升華。五結,緊扣主題,寫好結尾。
給材料議論文寫作,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所給材料和寫作要求就無法直接聯繫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材料議論文一定要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轉述時,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係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使材料的轉述和提出的論點保持一致,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發論點」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轉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簡潔、有度、融合。簡潔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則是引述材料的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簡潔,因為評卷老師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帶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從而影響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夠做到的,它使文章緊扣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不至於在內容項、結構項大量失分。如能靈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鹽入水,便達到融合的標準,很能體現較高的寫作水平,極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因而獲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簡潔簡潔引述材料,是以閱讀理解試題的供料為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實現簡潔引述材料的目標。其次,心中要有閱卷老師。你的作文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對於供料熟悉的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引述材料要善於捕捉與自己議論有關的句子和詞語,增強引述的向心力。
開頭引用材料,主體聯繫材料,結尾點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謂「融合」是把引述材料與議論緊密地結合起來,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實際上卻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說理之中。這是高標準引述材料,具備較高寫作水平的同學可以一用。
現在介紹幾種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此法適用於短小的供料,引用時可一字不易地抄錄。如:根據「材料1」和「材料2」,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1]某雜誌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讚賞的品質是什麼?」調查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樂於助人」。
[材料2]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材料非常簡潔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兩則形成對比,或一次照搬一則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豐富,引述時可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加以概括。如: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遊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裡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遊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的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遊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水裡泡大的,還要訓練什麼?」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遊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遊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遊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於說在水裡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裡泡大的孩子要成為遊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長同意後,育民小學遊泳訓練班正式開辦。經過科學訓練,學生遊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在400~600之間。
這道作文題目的材料篇幅長、內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學在A縣遊泳賽中一舉奪得團體冠軍,為什麼呢?經過了解,原來該校辦了一個遊泳訓練班。在一位教練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這才奪冠的。
運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蓋材料的內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論點同向。
裁縫法 供料的篇幅較長,但內容比較單一,可以先刪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幹句連綴起來,這種處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縫法。如:
閱讀下面材料,以《更心愛的》為題,寫一篇思想評論。
傳說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後質問家人:「這是誰幹的好事?」華盛頓心裡有點緊張,但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帶著羞慚的神色說:「爸爸,這是我幹的。」父親問道:「砍掉我的櫻桃樹,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嗎?」華盛頓回答說:「可我告訴你的是一個事實呀!」父親聽後,不但沒有懲罰華盛頓,反而讚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用裁縫法引述,請看:
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但他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承認了,結果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讚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這樣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來的一半,但把華盛頓砍櫻桃樹,向父親承認,以及受到讚揚的主要內容保留下來了,而且幾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縫法的特色。
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時截取供料的部分內容用以開頭或用以議論的方法。如: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一次,吉鴻昌將軍與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去華盛頓郵局。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吉鴻昌正要發作,那參贊悄悄地說:「你為什麼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樣就會受到禮遇。」吉鴻昌聽了勃然大怒,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嗎?」說完怒衝衝地回到住聽,找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佩在胸前,出入於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對這道題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處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開頭,而後對參贊進行批評,再引述供料的後半部分,對吉鴻昌的愛國行為予以讚頌,這樣開頭和議論都會與眾不同,很有特色。
議論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議論中引述材料,把敘與議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融合」的境界。如: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源於實踐並反作用於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有指導作用。育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許水性很好,至於如何才能減少水對身體的阻力,如何才能遊得快,他們就不知道了。而這些正是力學理論要告訴他們的。科學理論一經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就成了孩子們提高遊泳技術的物質力量。
這是作文優卷的選段,作者運用議論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說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誤區在於隨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論點,後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與論點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內容,做到要言不煩,中心明確。引述材料過於繁冗,在文中佔過大的比例,也是常見的毛病。解決的辦法是力求簡潔,儘量少引述材料,把重點放在分析說理上。
如:
達文西(公元1452—1519)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畫家。他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斯,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不是先教他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到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去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地表現出來,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羅基奧還說:反覆地練習畫蛋,就是嚴格地訓練眼睛細緻地觀察形象,用手準確地描繪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論畫什麼就都能得心應手了。後來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這是某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畫蛋》,要求考生據此寫一篇讀後感。有位考生在文中這樣引述材料——
當達·文西投師於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畫蛋,這是佛與凡人不同之處。十幾天只是畫蛋,達·文西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才告訴他畫蛋的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緻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有方」。正是由於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後功成。
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應該說是相當簡潔的了。由於他透徹地理解了材料,同時又把閱卷老師作為傾吐對象,所以能夠大膽地準確地剪裁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著很強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名師出高徒。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圍繞「師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煩,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達到簡潔的標準,必須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能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善於捕捉其中的關鍵句子和重點詞語;並具備較強的遣詞造句的能力,能夠靈活地將句群變成複句、複句變成單句,用簡單的形式表達複雜的內容,做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
題 目:閱讀下邊的文言短文,寫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讀後感,題目自擬。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持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作 文:
成功的秘訣何在
四川邊境上的貧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有的是錢,到南海去的條件不知比只有「一缽一瓶」的窮和尚好過多少倍,然而到達南海的不是富和尚,而是窮和尚。由此可見,做事情成敗的關鍵乃在於「為』』或「不為」,而不在於客觀條件的優劣;成功的秘訣全在一個字上——「為」!
誠然,做任何事情,只有肯「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居裡夫人為了發現鐳這種元素,共進行了一萬零六百三十二次的提純試驗,其遭受的挫折可謂多矣。陳景潤為摘取數學的「皇冠」,含垢忍辱、廢寢忘食地戰鬥在僅有六平方米大的連電燈都沒有的簡陋房間裡,其治學的條件亦可謂差矣。但不管是居裡夫人,還是陳景潤,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其秘訣何在?這不是跟窮和尚去南海一樣在於一個「為」字?
但是,有許多人卻不願正視這一點,總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就歸於他的天賦,以為這才是做事情能否成功的關鍵。豈不知「天才出於勤奮」,成功在於「為」。
要說天賦,莫過於方仲永了。他雖然生在農家,從不識書具,但五歲能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但由於「不為」——仲永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矣」。要說「笨」,牛頓小時候不能說不笨,他學習成績不好,甚至連風車為什麼會轉動都不知道,但由於他發憤學習,刻苦鑽研,終於成為大名鼎鼎的科學家。
為什麼一個天資聰明卻一無所成,一個生性看來很笨卻名揚四海呢?我以為這跟富和尚家資萬貫無法到南海,窮和尚一瓶一缽卻到達南海一樣,問題的癥結仍然在於「為」或「不為」。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當然,我們並非一概否認客觀條件對事情所起的作用,但它比起主觀能動性畢竟是次要的。正如清人彭端叔所說:「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再者,是不是說世間萬事只要肯「為」,就一會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不為」則「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為」則「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因此,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還是要盡力而為,也只有「為」,才有成功的希望啊!如果一味等待萬事俱備,又刮「東風」的時候,無非是重演富和尚的悲劇罷了。
馬克思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嶇的山路上不畏勞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讓我們把這話當作座右銘,像窮和尚那樣,朝著奮鬥的目標,盡力而為吧!
這篇供料議論文可以說是引述材料的典範。開篇簡潔引述材料推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的分析說理不忘聯繫材料,結尾用「像窮和尚那樣」點及材料,產生了很強的向心力。像這樣引述材料,扣題行文,既顧及分布的合理性,又順乎思路之自然,便做到「有度」。引述材料要達到有度的標準,必須熟悉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具備行文點題的本領,以及首尾照應的技法,這樣就能夠在適當的位置恰到好處地引述材料或提及材料,使整篇議論文緊扣材料生發開去,表現出材料議論文的章法。
推薦一個語文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ID:zwxk66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