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問題及搶分策略
作者:張持
編審:趙懷兵
發布:公眾號yuwenyuekan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這是個問題。很多同學可能會說,我看過不少高考優秀作文,大多數文章都沒有引述材料,那我們在寫作材料作文中也可以不需要引述材料,只要我們能較好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立意,並圍繞這個核心立意進行論述。這話沒錯,語文素養、作文水平高的同學,如果準確抓住了材料的核心,進行立意,確實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個省十多萬、幾十萬考生中有幾篇滿分作文?即使是優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不提及材料又能寫得切題的文章又有幾篇?答案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認為,同學們在議論文寫作中一定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才能較好地把握材料的旨意,降低跑題、偏題的風險;才能通過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論點,然後圍繞論點展開論述。同時,對語文素養不是很好、對作文特別頭疼、經常發愁怎樣湊足八百字的同學來說,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能佔有一定篇幅,解決無話可說,甚至湊不齊八百字的尷尬。
2013年全國卷有一篇名為《在利益的年代裡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沒有引用材料,閱卷老師對這篇文章是否有偏題的嫌疑,有極大的爭議,後來是經過閱卷組專家的認定,認為此文的中心論點「在利益的年代裡需要信仰」符合題意,文章立意深刻,內容充實,最終獲得高分。(見《2013年全國各省高考優秀作文報告》第15頁)但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特例,是幾十萬份試卷中的個案,而你有沒有這樣的幸運?可以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認為在行文中,所給材料「必須用,不用不行,這是個原則,不能更改」。特別是在高考閱卷現場,閱卷老師高強度的勞動,難免會產生疲勞,在疲勞的狀況下閱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行文中運用材料,就極容易被判為偏題。
二、引述材料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搶分策略
在引述材料的過程中,不少同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問題頻率最高的有以下幾種:
無重點、無側重地全盤照搬材料;
材料敘述太過簡略,難以分析得出觀點;
對材料作過多拓展和解讀;
如果是多則材料,則每則材料都詳細引述,眉毛鬍子一把抓,沒有側重。
(一)全盤照抄材料
無重點、無側重地全盤照搬材料是初學議論文寫作的同學經常犯的錯誤。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沒有區分議論文寫作和記敘文寫作的區別,以記敘文的寫作方式來寫議論文;更重要的是沒有從審題立意的角度對材料進行取捨,同時又不知道對材料進行概括。其結果是引述材料過多,分析論述的力度被削弱。
例:原材料:
某鄉村小學生的上學路上有一條河溝,春天漲水時,身材高大的男校長總是到河邊接送學生,背他們淌水過河。為此,他得到普遍的好評,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級學校任職。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長,她只能站在河邊,指揮學生強幫弱,大幫小。此外,她不斷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了撥款,在河溝修建了小橋。不過她從未得到過表彰獎勵。
下面我們結合兩位同學在引用材料的文段進行分析。
甲同學:
身材高大的男校長背著學生們淌水過河,人們看見了他脖子上淌著的汗水,他溼漉漉的褲腿,看見了他每走一步中夾雜著的熱誠與真摯,愛心與奉獻,這讓他受到了民眾的讚美,最終得到領導的賞識,提拔到高一級的學校做校長。然而身材矮小的女校長,由於身體孱弱,不能背孩子過河,但她一直向上級部分反映情況,爭取到資金,在河上建了一座橋,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問題,可她卻沒有受到任何表彰。
乙同學:
身材高大的男校長背學生淌水過河,受到提拔。身材矮小的女校長爭取到了資金,在河上建了座橋,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問題,卻沒有受到任何表彰。可見,評價一個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應客觀公正地評價。
從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顯,乙同學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簡潔,只用了不到70個字就將材料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而第一位同學基本上是對材料的照抄。兩相對照,高下立判。
初學寫作的同學可能都會像第一位同學那樣照抄原材料。而照抄材料的結果是,引述材料無重點。然而材料中可進行論述的點非常多,無方向、無重點地引述會導致論述沒有方向。
那麼怎樣才能解決引述材料時經常出現的無重點、全盤照抄的毛病呢?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根據觀點去選擇材料進行引述
如乙同學的觀點是「客觀公正地評價人」,很顯然她是整體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去立意的,因而在選擇引述材料的部分時,小作者側重在他們做了什麼事後,人們對他們的評價的差別上。其他的內容通通的都略去不引述。
其次,用最簡潔的語言將與自己觀點相關的文字概述出來
這則材料中對小河溝的介紹,對女校長站在河邊,指揮學生如何過河等文字的敘述,與作者的立意沒有多大的聯繫,因而乙同學在在引述的時候,通通的都省去了。這樣引述材料就顯得非常幹練、乾淨。相反,甲同學在引述材料時,不僅非常繁瑣,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想像,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上,運用了描述的手段,這些都是議論文寫作非常忌諱的。
(二)材料敘述太過簡略
與全盤照搬材料相對的是,引述材料時,敘述太過簡略,導致難以入手去分析材料,難得出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潛在的讀者的,是要寫給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過簡略,導致讀者看不懂,那這樣的寫作有多大意義?下面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開頭的引述材料部分:
花兒在花園裡,孤零零地舒展開柔軟而飽滿的花瓣,它說,痛苦是什麼?
不得不承認,這位同學引述材料確實很簡潔,也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它說,痛苦是什麼?」但是從前文的引述,怎麼看出它與「痛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很難通過對引述的材料進行分析,與後面所要論述的「痛苦」產生聯繫。讓讀者一頭霧水、甚至有讓讀者莫名其妙之感。
我們先來看這篇作文題的原材料: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長在一座被遺棄的花園裡的花面前,想像著花兒會感到的孤寂。
「早上好,你是此處最美麗的花朵!」我由衷地讚美道。
「『最美麗』是什麼意思?」她問我。
她的回答讓我感到驚奇。「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開闢道路時,會感到痛苦嗎?」
花兒說:「『痛苦』」是什麼?」
「那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我在想何時將芳香從我心中溢出,散發在我周圍的空氣裡。而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她說。
「對你的奉獻,你將會得到什麼呢?」
「我不考慮這些。我從不問獲得,我只給予。」花兒說。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種語言和她說話。「那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花兒說:「凋謝,走向老年的平靜。給予馨香,留下智慧,這是多麼美妙啊!」
這則材料比較複雜,能切入分析的點非常多。上面這位同學的觀點是:無視痛苦地綻放。而要圍繞這個觀點展開論述,就要圍繞「無視痛苦」這個點來較為詳細地引述材料。我們可以作這樣較為詳細的修改:
被遺棄的花園裡的花兒,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努力開闢道路,努力舒展柔軟而飽滿的花瓣,當人問她會不會感到痛苦,她反問道:痛苦是什麼?
這樣修改後,突出了導致痛苦的因素,即生存環境的惡劣:被遺棄的花園,泥土的黑暗與沉重等,這樣較為詳細的引述,有利於後文圍繞無視痛苦來展開分析與論述。
(三)對材料作過多拓展和解讀
我們都知道,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個引發思考的引子,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進行審題立意,一旦確定立意,引述材料時,就應從立意的點出發,對材料進行概述。但不少同學在引述材料的時候,出現過度解讀材料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從材料出發可引出一個觀點,然後又從這個觀點引申到另一觀點,造成對材料的過度解讀;或對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設,並給出相應的結論,造成對材料進行過多的拓展和解讀。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羅浮宮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畫,我會選擇哪幅?
如果我選擇救最貴、最有價值的那幅畫。往往這幅畫是被收藏在博物館的最深處,我衝進火海中,在火舌與熱浪中開闢道路,我為了救畫,赴湯蹈火。但我在路上,因為路途太過遙遠而體力不支,與畫一起葬身火海。
如果我選擇我最喜歡的那幅畫。我記得這幅畫的位置,我衝進火海,沿著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準備把它抱走,突然發現在火海中,這幅畫比平時美上10倍。我忍不住駐足觀賞,我驚豔於它的美,最終抱著它一起化為煙塵。
如果我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我衝進去,迅速拿下畫作,又迅速離開博物館,最終畫作得到搶救,我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救出離出口最近的畫,我不需要赴湯蹈火,我不會忙著欣賞它,我把它救出來不費吹灰之力。這幅畫無疑是最適合被救出的畫,而我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無疑是應該獲得金獎的答案。
其實,在失火的羅浮宮選畫和我們選擇人生道路一樣,可以選擇的人生道路比羅浮宮的收藏還多,但我們也只能選擇一條。
一篇文章寫了四百多字才繞開材料,那麼下面的分析和結論要讓人信服是非常難的。這樣的文章一般來說信息量非常小,內容不充實,論述也缺乏力度,讓人感覺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因而得分不可能高。
即使有些文章的後文論述非常縝密、觀點非常深刻、論述非常有條理,論述的角度多樣,但區區四百字左右,能有多大的空間給你施展?
上面的文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對材料進行過度的解讀。
小作者的問題有二:
1.對材料中不同人的做法分別進行假設,並設定其後果,而這些假設與自己論述的中心——學會選擇,聯繫不是很緊密。
2.表達方式的選擇有問題。在引述材料的時候,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述,而是詳細地假設我有什麼樣的行為,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知道議論文應運用簡潔的語言來引述材料,在分析和得出結論的時候同樣是以簡潔的語言,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得出結論等。
那麼新材料作文寫作中,該如何引述材料?我們認為應當先去審題,然後根據自己確定的的立意去有選擇性地引述材料。
新材料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角度的多樣性,從材料出發,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觀點。但在行文中,我們只要也只能抓住其中的一個側面,進行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也因此在引述材料時,要根據自己所確定的論點,對材料進行選擇、取捨。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材料。
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生陳作兵的父親半年前確診為「惡性腫瘤晚期,全身轉移」,無法手術。陳作兵一度束手無策,最後他從科學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親的決定:放棄治療。在他的安排下,父親回到諸暨老家,不再服藥、打針,還親自下地種菜,只吃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親的病情,直到父親去世……父親走的時候,很平靜,很滿足。
陳作兵的行為詮釋了孝順的另一種含義,他父親對待生命的態度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在材料作文審題訓練中,我們知道如果作文材料涉及到幾個主要人物(一般是兩個或兩方),那麼我們可以分別從這幾個主要人物出發去審題立意。就這則材料來看,主要涉及陳作兵和他父親兩個人物。
那麼從陳作兵的角度出發
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醫生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更重要的是尊重父親的選擇,讓癌症晚期的父親最後的日子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可以有兩種立意:理性的放棄也是一種孝道;有一種孝道叫尊重。
以後一種立意為例,如果要引述材料,應該以陳作兵為敘述的主體去引述。如: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醫生陳作兵,在父親癌症晚期,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尊重父親的選擇,放棄治療,送父親回到老家,讓父親安詳地度過了餘生。
對他的做法,人們褒貶不一,但我認為陳作兵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強迫父親進行手術,只能是增加父親的痛苦。相反,尊重父親的選擇,讓父親平靜、滿足地離去,正是他應該做的,因為,尊重父親的選擇也是一種孝道。
因為我們是從陳作兵的角度去立意的,因此在引述的時候,也應當以他為核心去概述。
從父親的角度出發
當他知道自己已經是癌症晚期,他沒有刻意治療,而是選擇放棄,回到老家,種種菜,與大自然親近,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後安然離去。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因而,可立意為:尊重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
從這個立意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去引述和分析:
陳作兵的父親得知自己已經罹患癌症,到了晚期,他沒有像很多人那樣躺著醫院裡接受治療,苟延殘喘地延續生命,而是毅然決定放棄治療,回到老家,種菜、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後平靜、滿足地離去。
可以說陳作兵的父親是一個智者,他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懂得尊重生命,不去苟延殘喘地延續生命,而是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尊嚴、有意義地活出人生最後的精彩。
試想如果陳作兵的父親沒有選擇放棄治療,而是整天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無數根管子來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痛苦?而相反,他選擇了回到老家,與大自然親近,擁抱自己的出生地,懷想自己的童年生活,體會一種別樣的親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於他來說何嘗不是一種享受?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病痛,他安然接受,有意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活出了最後的精彩。
這裡的文字,我們就是從父親的角度去概述的。後面兩段是結合材料進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證,而這些分析論證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引述之上的。因而顯得有理有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除此上文提到的從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出發進行審題立意外,我們還應當從材料的整體出發去分析。
從材料整體出發:
面對癌症晚期這個事實,陳作兵和他父親是有共性的,即都客觀理性地分析、選擇,在此基礎上決定放棄治療,可以立意為:客觀理性地做出抉擇。針對這樣的立意,我們可以這樣引述和分析。
陳作兵的父親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已是晚期,無法手術,毅然決定放棄治療,回老家安享晚年。而作為醫生的兒子,從醫學的角度出發,尊重父親的選擇。
可以說,無論是陳作兵還是他的父親都是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然後,客觀理性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陳作兵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非常清楚父親的病是難以治好的,作為兒子的他從情感上肯定是希望能治好父親的病,即使是能延長几天都行,但他經過客觀理性地分析,知道即使是治療,也只能是增加父親身體和精神上的苦痛,因而理性地尊重了父親的選擇。
「好死不如賴活著」,在生死抉擇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選擇「生」,無論這樣的「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但陳作兵的父親沒有賴活著,他清楚治療只能是增加他身心的痛苦,他毅然放棄治療,這是經過怎樣的思想鬥爭?又是一種怎樣地勇氣來面對生死?可以說沒有客觀理性的選擇,陳作兵的父親不可能那麼安詳地、不留遺憾地離去。
從上面三段文字來看,引述材料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取捨,而取捨的標準就是你的中心論點。看你側重的是哪方面,再從你側重的方面進行選擇。
那麼在引述材料的時候應該怎麼去切入呢?我們認為可以這樣去概述:誰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效果或結果,有怎樣的啟示。
如第一段文字是從陳作兵的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因而側重陳作兵在得知父親癌症晚期,無法治療的情況下,尊重父親的選擇,放棄治療,並送父親回老家;(誰,做了什麼事)父親安詳地度過餘生,平靜、滿足地離去;(效果/結果如何);因此,尊重父親的選擇也是一種孝道(啟示)。
(本版編輯語焉)
本文來自語文月刊微信公眾號yuwenyuekan (轉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