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問題及搶分策略

2021-02-10 語文閱刊

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問題及搶分策略

 

 

作者:張持

編審:趙懷兵

發布:公眾號yuwenyuekan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這是個問題。很多同學可能會說,我看過不少高考優秀作文,大多數文章都沒有引述材料,那我們在寫作材料作文中也可以不需要引述材料,只要我們能較好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立意,並圍繞這個核心立意進行論述。這話沒錯,語文素養、作文水平高的同學,如果準確抓住了材料的核心,進行立意,確實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個省十多萬、幾十萬考生中有幾篇滿分作文?即使是優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不提及材料又能寫得切題的文章又有幾篇?答案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認為,同學們在議論文寫作中一定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才能較好地把握材料的旨意,降低跑題、偏題的風險;才能通過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論點,然後圍繞論點展開論述。同時,對語文素養不是很好、對作文特別頭疼、經常發愁怎樣湊足八百字的同學來說,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能佔有一定篇幅,解決無話可說,甚至湊不齊八百字的尷尬。

 

2013年全國卷有一篇名為《在利益的年代裡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沒有引用材料,閱卷老師對這篇文章是否有偏題的嫌疑,有極大的爭議,後來是經過閱卷組專家的認定,認為此文的中心論點「在利益的年代裡需要信仰」符合題意,文章立意深刻,內容充實,最終獲得高分。(見《2013年全國各省高考優秀作文報告》第15頁)但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特例,是幾十萬份試卷中的個案,而你有沒有這樣的幸運?可以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認為在行文中,所給材料「必須用,不用不行,這是個原則,不能更改」。特別是在高考閱卷現場,閱卷老師高強度的勞動,難免會產生疲勞,在疲勞的狀況下閱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行文中運用材料,就極容易被判為偏題。

 

二、引述材料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搶分策略

在引述材料的過程中,不少同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問題頻率最高的有以下幾種:

無重點、無側重地全盤照搬材料;

材料敘述太過簡略,難以分析得出觀點;

對材料作過多拓展和解讀;

如果是多則材料,則每則材料都詳細引述,眉毛鬍子一把抓,沒有側重。

 

(一)全盤照抄材料

 

無重點、無側重地全盤照搬材料是初學議論文寫作的同學經常犯的錯誤。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沒有區分議論文寫作和記敘文寫作的區別,以記敘文的寫作方式來寫議論文;更重要的是沒有從審題立意的角度對材料進行取捨,同時又不知道對材料進行概括。其結果是引述材料過多,分析論述的力度被削弱。

 

例:原材料:

某鄉村小學生的上學路上有一條河溝,春天漲水時,身材高大的男校長總是到河邊接送學生,背他們淌水過河。為此,他得到普遍的好評,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級學校任職。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長,她只能站在河邊,指揮學生強幫弱,大幫小。此外,她不斷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了撥款,在河溝修建了小橋。不過她從未得到過表彰獎勵。

 

下面我們結合兩位同學在引用材料的文段進行分析。

 

甲同學:

身材高大的男校長背著學生們淌水過河,人們看見了他脖子上淌著的汗水,他溼漉漉的褲腿,看見了他每走一步中夾雜著的熱誠與真摯,愛心與奉獻,這讓他受到了民眾的讚美,最終得到領導的賞識,提拔到高一級的學校做校長。然而身材矮小的女校長,由於身體孱弱,不能背孩子過河,但她一直向上級部分反映情況,爭取到資金,在河上建了一座橋,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問題,可她卻沒有受到任何表彰。

 

乙同學:

身材高大的男校長背學生淌水過河,受到提拔。身材矮小的女校長爭取到了資金,在河上建了座橋,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問題,卻沒有受到任何表彰。可見,評價一個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應客觀公正地評價。

 

從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顯,乙同學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簡潔,只用了不到70個字就將材料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而第一位同學基本上是對材料的照抄。兩相對照,高下立判。

 

初學寫作的同學可能都會像第一位同學那樣照抄原材料。而照抄材料的結果是,引述材料無重點。然而材料中可進行論述的點非常多,無方向、無重點地引述會導致論述沒有方向。

 

那麼怎樣才能解決引述材料時經常出現的無重點、全盤照抄的毛病呢?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根據觀點去選擇材料進行引述

 

如乙同學的觀點是「客觀公正地評價人」,很顯然她是整體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去立意的,因而在選擇引述材料的部分時,小作者側重在他們做了什麼事後,人們對他們的評價的差別上。其他的內容通通的都略去不引述。

 

其次,用最簡潔的語言將與自己觀點相關的文字概述出來

 

這則材料中對小河溝的介紹,對女校長站在河邊,指揮學生如何過河等文字的敘述,與作者的立意沒有多大的聯繫,因而乙同學在在引述的時候,通通的都省去了。這樣引述材料就顯得非常幹練、乾淨。相反,甲同學在引述材料時,不僅非常繁瑣,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想像,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上,運用了描述的手段,這些都是議論文寫作非常忌諱的。

 

(二)材料敘述太過簡略

 

與全盤照搬材料相對的是,引述材料時,敘述太過簡略,導致難以入手去分析材料,難得出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潛在的讀者的,是要寫給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過簡略,導致讀者看不懂,那這樣的寫作有多大意義?下面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開頭的引述材料部分:

 

花兒在花園裡,孤零零地舒展開柔軟而飽滿的花瓣,它說,痛苦是什麼?

 

不得不承認,這位同學引述材料確實很簡潔,也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它說,痛苦是什麼?」但是從前文的引述,怎麼看出它與「痛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很難通過對引述的材料進行分析,與後面所要論述的「痛苦」產生聯繫。讓讀者一頭霧水、甚至有讓讀者莫名其妙之感。

 

我們先來看這篇作文題的原材料: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長在一座被遺棄的花園裡的花面前,想像著花兒會感到的孤寂。

「早上好,你是此處最美麗的花朵!」我由衷地讚美道。

「『最美麗』是什麼意思?」她問我。

她的回答讓我感到驚奇。「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開闢道路時,會感到痛苦嗎?」

花兒說:「『痛苦』」是什麼?」

「那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我在想何時將芳香從我心中溢出,散發在我周圍的空氣裡。而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她說。

「對你的奉獻,你將會得到什麼呢?」

「我不考慮這些。我從不問獲得,我只給予。」花兒說。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種語言和她說話。「那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花兒說:「凋謝,走向老年的平靜。給予馨香,留下智慧,這是多麼美妙啊!」

 

這則材料比較複雜,能切入分析的點非常多。上面這位同學的觀點是:無視痛苦地綻放。而要圍繞這個觀點展開論述,就要圍繞「無視痛苦」這個點來較為詳細地引述材料。我們可以作這樣較為詳細的修改:

 

被遺棄的花園裡的花兒,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努力開闢道路,努力舒展柔軟而飽滿的花瓣,當人問她會不會感到痛苦,她反問道:痛苦是什麼?

 

這樣修改後,突出了導致痛苦的因素,即生存環境的惡劣:被遺棄的花園,泥土的黑暗與沉重等,這樣較為詳細的引述,有利於後文圍繞無視痛苦來展開分析與論述。

 

(三)對材料作過多拓展和解讀

 

我們都知道,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個引發思考的引子,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進行審題立意,一旦確定立意,引述材料時,就應從立意的點出發,對材料進行概述。但不少同學在引述材料的時候,出現過度解讀材料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從材料出發可引出一個觀點,然後又從這個觀點引申到另一觀點,造成對材料的過度解讀;或對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設,並給出相應的結論,造成對材料進行過多的拓展和解讀。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羅浮宮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畫,我會選擇哪幅?

如果我選擇救最貴、最有價值的那幅畫。往往這幅畫是被收藏在博物館的最深處,我衝進火海中,在火舌與熱浪中開闢道路,我為了救畫,赴湯蹈火。但我在路上,因為路途太過遙遠而體力不支,與畫一起葬身火海。

如果我選擇我最喜歡的那幅畫。我記得這幅畫的位置,我衝進火海,沿著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準備把它抱走,突然發現在火海中,這幅畫比平時美上10倍。我忍不住駐足觀賞,我驚豔於它的美,最終抱著它一起化為煙塵。

如果我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我衝進去,迅速拿下畫作,又迅速離開博物館,最終畫作得到搶救,我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救出離出口最近的畫,我不需要赴湯蹈火,我不會忙著欣賞它,我把它救出來不費吹灰之力。這幅畫無疑是最適合被救出的畫,而我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無疑是應該獲得金獎的答案。

其實,在失火的羅浮宮選畫和我們選擇人生道路一樣,可以選擇的人生道路比羅浮宮的收藏還多,但我們也只能選擇一條。

 

一篇文章寫了四百多字才繞開材料,那麼下面的分析和結論要讓人信服是非常難的。這樣的文章一般來說信息量非常小,內容不充實,論述也缺乏力度,讓人感覺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因而得分不可能高。

 

即使有些文章的後文論述非常縝密、觀點非常深刻、論述非常有條理,論述的角度多樣,但區區四百字左右,能有多大的空間給你施展?

 

上面的文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對材料進行過度的解讀。

小作者的問題有二:

1.對材料中不同人的做法分別進行假設,並設定其後果,而這些假設與自己論述的中心——學會選擇,聯繫不是很緊密。

2.表達方式的選擇有問題。在引述材料的時候,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述,而是詳細地假設我有什麼樣的行為,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知道議論文應運用簡潔的語言來引述材料,在分析和得出結論的時候同樣是以簡潔的語言,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得出結論等。

 

那麼新材料作文寫作中,該如何引述材料?我們認為應當先去審題,然後根據自己確定的的立意去有選擇性地引述材料。

 

新材料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角度的多樣性,從材料出發,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觀點。但在行文中,我們只要也只能抓住其中的一個側面,進行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也因此在引述材料時,要根據自己所確定的論點,對材料進行選擇、取捨。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材料。

 

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生陳作兵的父親半年前確診為「惡性腫瘤晚期,全身轉移」,無法手術。陳作兵一度束手無策,最後他從科學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親的決定:放棄治療。在他的安排下,父親回到諸暨老家,不再服藥、打針,還親自下地種菜,只吃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親的病情,直到父親去世……父親走的時候,很平靜,很滿足。

陳作兵的行為詮釋了孝順的另一種含義,他父親對待生命的態度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在材料作文審題訓練中,我們知道如果作文材料涉及到幾個主要人物(一般是兩個或兩方),那麼我們可以分別從這幾個主要人物出發去審題立意。就這則材料來看,主要涉及陳作兵和他父親兩個人物。

 

那麼從陳作兵的角度出發

 

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醫生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更重要的是尊重父親的選擇,讓癌症晚期的父親最後的日子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可以有兩種立意:理性的放棄也是一種孝道;有一種孝道叫尊重。

 

以後一種立意為例,如果要引述材料,應該以陳作兵為敘述的主體去引述。如: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醫生陳作兵,在父親癌症晚期,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尊重父親的選擇,放棄治療,送父親回到老家,讓父親安詳地度過了餘生。

對他的做法,人們褒貶不一,但我認為陳作兵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強迫父親進行手術,只能是增加父親的痛苦。相反,尊重父親的選擇,讓父親平靜、滿足地離去,正是他應該做的,因為,尊重父親的選擇也是一種孝道。

 

因為我們是從陳作兵的角度去立意的,因此在引述的時候,也應當以他為核心去概述。

 

從父親的角度出發

 

當他知道自己已經是癌症晚期,他沒有刻意治療,而是選擇放棄,回到老家,種種菜,與大自然親近,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後安然離去。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因而,可立意為:尊重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

 

從這個立意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去引述和分析:

 

陳作兵的父親得知自己已經罹患癌症,到了晚期,他沒有像很多人那樣躺著醫院裡接受治療,苟延殘喘地延續生命,而是毅然決定放棄治療,回到老家,種菜、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後平靜、滿足地離去。

可以說陳作兵的父親是一個智者,他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懂得尊重生命,不去苟延殘喘地延續生命,而是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尊嚴、有意義地活出人生最後的精彩。

試想如果陳作兵的父親沒有選擇放棄治療,而是整天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無數根管子來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痛苦?而相反,他選擇了回到老家,與大自然親近,擁抱自己的出生地,懷想自己的童年生活,體會一種別樣的親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於他來說何嘗不是一種享受?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病痛,他安然接受,有意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活出了最後的精彩。

 

這裡的文字,我們就是從父親的角度去概述的。後面兩段是結合材料進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證,而這些分析論證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引述之上的。因而顯得有理有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除此上文提到的從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出發進行審題立意外,我們還應當從材料的整體出發去分析。

 

從材料整體出發:

 

面對癌症晚期這個事實,陳作兵和他父親是有共性的,即都客觀理性地分析、選擇,在此基礎上決定放棄治療,可以立意為:客觀理性地做出抉擇。針對這樣的立意,我們可以這樣引述和分析。

 

陳作兵的父親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已是晚期,無法手術,毅然決定放棄治療,回老家安享晚年。而作為醫生的兒子,從醫學的角度出發,尊重父親的選擇。

可以說,無論是陳作兵還是他的父親都是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然後,客觀理性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陳作兵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非常清楚父親的病是難以治好的,作為兒子的他從情感上肯定是希望能治好父親的病,即使是能延長几天都行,但他經過客觀理性地分析,知道即使是治療,也只能是增加父親身體和精神上的苦痛,因而理性地尊重了父親的選擇。

「好死不如賴活著」,在生死抉擇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選擇「生」,無論這樣的「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但陳作兵的父親沒有賴活著,他清楚治療只能是增加他身心的痛苦,他毅然放棄治療,這是經過怎樣的思想鬥爭?又是一種怎樣地勇氣來面對生死?可以說沒有客觀理性的選擇,陳作兵的父親不可能那麼安詳地、不留遺憾地離去。

 

從上面三段文字來看,引述材料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取捨,而取捨的標準就是你的中心論點。看你側重的是哪方面,再從你側重的方面進行選擇。

 

那麼在引述材料的時候應該怎麼去切入呢?我們認為可以這樣去概述:誰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效果或結果,有怎樣的啟示。

 

如第一段文字是從陳作兵的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因而側重陳作兵在得知父親癌症晚期,無法治療的情況下,尊重父親的選擇,放棄治療,並送父親回老家;(誰,做了什麼事)父親安詳地度過餘生,平靜、滿足地離去;(效果/結果如何);因此,尊重父親的選擇也是一種孝道(啟示)。

(本版編輯語焉)

本文來自語文月刊微信公眾號yuwenyuekan (轉載保留)

 

相關焦點

  •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的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雲。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 高考作文指導: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雲。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
  • 材料作文開頭技巧: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的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
  • 作文引述材料時那些「坑」,你躲開了嗎?
    高考作文題現在是材料作文題時代,那麼作文時就要先引出材料,後提出論點,因為論點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是針對材料提出的問題或作文的任務做出的回答。高考材料作文無一例外的都要引述材料,那麼,怎麼引述材料?一、引述材料時常見問題1、沒有原材料意識,完全拋棄原材料。2、全部照抄原材料,不作任何處理。
  • 材料作文的寫作策略
    材料作文是根據所給材料和要求來寫文章的一種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點是要求考生依據材料來立意、構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來源,不能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來寫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屬於自命題。命題作文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題者只給出一些文字或圖畫材料,要求應試者根據所給文字或圖畫的內容自己命題進行寫作。
  • 【注意】作文材料巧引述,遠離六大「坑」
    金考卷在作文中,引用材料是必要的,但在引用材料的時候,考生則存在很多誤區。那麼,怎麼樣引用材料才能避免失誤呢?
  • 高考引述材料的七種方法一一以2018年高考新課標卷作文為例
    高考引述材料的七種方法一一以2018年高考新課標卷作文為例吳炳忠 高考作文題現在是材料作文題時代,那麼考生作文時就要先引出材料,後提出論點,因為論點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是針對材料提出的問題或作文的任務做出的回答。
  • 作文講座|「任務驅動型作文」與「材料作文」的異同
    「任務驅動型作文」與「材料作文」的異同作者:秦義豐·大河原2月10日,在威海一中錄播室召開的市直高中語文教學研究會上,市教研員分析了高二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指出了今年高二語文寫作教學的方向。其中評論、讀後感等理性思維文體是訓練重點,任務驅動型作文是的訓練新方向。
  • 作文公開課|材料作文立意 第二講
    還是今年元月31日那天,我推了一篇材料作文提煉主題的公眾號文章,給小夥伴們開了一劑材料作文五步法審題立意的藥方。五步法能夠多角度挖掘作文材料中的主題,可以解決一看材料滿臉慒的眩暈症,對因為思維局限漏掉主流主題而導致離題萬裡的症狀,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 初中語文作文題:材料作文的寫作思路,幫助孩子寫好作文!
    這次我們來說說材料作文,梳理一下材料作文的類型與寫作思路,希望能幫助孩子,寫好這類作文。1.材料作文的幾種常見類型(1)故事型:它包括梗概故事和片斷故事、寓言故事等。(2)論說型:它包括名言警句、哲理語段、議論文段等。
  • 讀懂作文材料題目,攻克考場難點——材料類型的作文審題立意
    接著是要深入材料,反覆推敲出材料的情感傾向,辨析材料事件的曲直是非,分析人物、事件、等的相互關係,由材料提供的結果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原因,或由已經存在的事件發展去推敲結果。2)審題原則在審題時,我們普遍要遵循全局意識、多向性、多元化、篩選的原則。
  • 臧否人物快意事,知古鑑今後世師 :史料類材料作文技法指導
    惟其如此,自2020年全國1卷史料類材料作文「管鮑之交」以來,知古鑑今類作文備受青睞,成為各地聯考、模考作文的「新寵」。具體可分為三步:1、引述兼引出,得魚不忘筌。史料類材料作文,穩妥之道還是簡潔凝練地引述材料,然後水到渠成順勢引出觀點。先引述材料(相當於「筌」),後引出觀點(相當於「魚」),這樣既開頭簡潔,易於操作。而且思維縝密,邏輯清晰。
  • 高中材料作文設計點撥,問題作文點評:《代言時代》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根據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題目自擬。②不少於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思路點撥】從去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題看,材料作文文題主要分敘事類和言論類。敘事類材料作文,往往需要考生自行歸納立意,難度稍大。言論類的材料作文往往已經給出立意角度,無須考生重新歸納。
  • 高考語文作文議論文寫作誤區及規避策略
    具體來說考生寫作議論文時存在如下一些主要問題:   誤區一:只有論題,沒有論點(即觀點態度)   議論文既然要講道理,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論點,因為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作者要明確表明他主張什麼,反對什麼,不能含糊其辭,似隱似現。但不少考生的文章通篇都找不出一句能代表他觀點的句子作為論點,只是就某個論題泛泛地談看法。
  • 2008高考作文猜想:材料作文?話題作文?
    你如果時間寬裕的話,還可把每期報上的文章剪下來,分專題或分類別粘貼在一起,就是一本極好的《素材手冊》,說句趣話:一冊在手,高考不愁。  08高考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  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每每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一方面備受各方爭議和責難,一方面不斷摸索改進命題方式,進行得好不艱難。
  • 高考材料作文寫作基本行文思路
    高考作文寫作指導: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1)引:開頭概述材料大意   所謂「概述」,就是不能將所給材料原文照搬,而應抓住材料的核心內容簡要敘述,引述時還應注意選擇與下文即將提出的中心論點密切相關的內容
  • 高考滿分作文的3度策略:深度策略、角度意識和維度技巧
    所以,為了更好地應對高考作文,高三的學生很有必要掌握「深度、角度和維度」的3度策略。實際上,高考作文的「深度」是一種策略,「角度」是一種意識,「維度」則是一種技巧。(一)高考作文的「深度」策略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者常常不再以題目之「深」來考查考生,而是將寫作的自由還給考生,讓考生通過一篇作文來體現自己的認知深度。
  • 作文技巧——材料作文-立意
    作文技巧——材料作文-立意材料作文中材料的特點讀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寫好材料作文的關鍵,而要把握其關鍵,就得認真研究材料作文的客觀規律縱觀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下面幾種情形。1.材料含意明顯。這樣具體的文字材料,不需要怎麼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靜能出智慧」。2.材料觀點隱晦,要抓住關鍵字眼或細節。
  •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調整策略
    (一)當前材料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雖然大多數教師都對材料提供的動態性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在行動中卻往往表現出「穿新鞋走老路」、觀念與行動脫節等現象。主要表現在:  1、材料調整時間上的整齊劃一性  許多幼兒園仍舊存在著「區域材料調整的檢查制」如由園長規定第幾周進行區域材料調整,互相檢查、評比等內容。
  • 申論大作文抄材料可以得高分嗎?
    在寫申論大作文的時候,一些考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文章大篇幅抄襲材料;二是論述完全脫離材料。這是兩種極端,大作文題幹一般要求、文章的評分標準裡基本都有這樣一條,叫做「結合給定資料」,從寫作角度講若要體現作文與材料有緊密的聯繫,說明申論作文是可以抄材料的。所以整篇文章脫離材料是不行的,不符合「結合給定資料」的要求。但是大量用材料的原話原句,沒有一點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認識也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