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STEM教育慢慢進入大眾的視野,走近一部分大中小學生的課堂,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新意識,養成數位化學習習慣,具備重視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會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的素養。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stem教育是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STEM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四個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學素養,即運用科學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地球空間科學)理解自然界並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二是技術素養,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三是工程素養,即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的理解;四是數學素養,也就是學生發現、表達、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STEM在全球範圍內這麼受推崇,那麼它到底是培養孩子的哪方面能力呢?STEM實際上是「跨學科的融合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溝通的能力。
批判思維是一種思維的模式,關於任何主題、內容、或者問題的思考者去提高人思考的質量,通過巧妙地運用思維內在的結構和用智能標準對思考施加影響。現在許多老師都喜歡提問題、喜歡「唱反調」的學生,因為這表示這個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尋找解決辦法。
邏輯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一個有邏輯的人和沒有邏輯的人在理解和處理事務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辦事非常高效、有條理的往往都是邏輯思維非常強的人。
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也可以指發散性思維,一個問題多種解決方案,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舉一反三」。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不止一個,這個時候就需要頭腦風暴,想出多個方法,從中選擇最優解。長此以往,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合作溝通是人生無論哪個階段都不可避免的。不管是現在的學習中還是孩子們以後的工作中,一定不可能是獨來獨往的單打獨鬥,合作溝通的能力在當下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
STEM教育聽起來好像很複雜高大上的樣子,其實精髓就是「探索式學習」。它融入到國內中小學的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學科老師在不再進行單方面的知識輸出,簡單的告訴學生們理論知識,而是帶領學生們自我探索,提出疑惑、探尋結論。編程課、機器人課、3D列印課、積木搭建等等都屬於STEM的表現形式。
STEM教育並不是固定的某一門學科、或者是某一類課程,它的核心是一種理念,即「探索式學習」。所以說STEM教育是無時無刻都可以進行的,家長們要給孩子們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環境,將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情境中,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提升自我,讓孩子在未來能夠更具競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