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愛吃青菜,可以說是愁壞了。孩子每天吃飯的時候非常抗拒吃綠葉青菜,老媽為了讓孩子吃青菜,可以說是實際了十八般手段,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都用過了,可是孩子吃起青菜來還是十分不願意。哪怕在家長的強迫下吃了兩口,一旦這位寶媽不看著孩子就會不吃了。而為了讓孩子吃青菜,這位寶媽開始向幼兒園的老師求助,可是幼兒園老師給出的答案卻是建議這位寶媽不要逼孩子吃青菜,應該「放縱」孩子的「挑食」。
想要搞明白這位幼兒園老師為什麼建議這位媽媽不逼迫孩子吃青菜,我們首先應該搞明白挑食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
防止孩子挑食其根本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吃全每一類食物,讓孩子儘可能多地攝入營養元素,防止因為偏吃偏愛某一類食物而導致身體內元素匱乏,影響身體的成長或者導致發育不良。而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只要有任何一樣不愛吃的東西那就是挑食。如果仔細辨析這兩種情況,我們會發現其差別在於是否要吃掉每一樣食物。
實際上很多食物中所含有的元素都是類似的,比如綠葉青菜中相當重要的營養元素是鈣、纖維素、和維生素。鈣的作用之多相信所有人都有概念自然不必多說;而纖維素則可以促進人體的腸胃蠕動,有利於新陳代謝;而維生素c則是幫助人擺脫壞血病的大功臣。但這三種元素雖然重要,卻不是只包含在綠葉蔬菜中的,孩子不愛吃綠葉蔬菜,那麼鈣就可以從動物的骨質中獲取;纖維素除了蔬菜也可以通過粗糧來攝入;而維生素則更多的包含在五花八門的水果當中。
因此孩子如果只吃某一類食物,那麼這種情況是真性挑食,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改正的飲食習慣;但如果孩子只是不愛吃某類食物,那其實就是假性挑食,家長沒有必要太過緊張的逼迫孩子吃一些他不愛吃的東西。
而且不管是真性挑食也好,假性挑食也罷,其背後往往都是有生物學原因的,並不只是孩子不愛吃這麼簡單。
一、挑食是人的動物本能
從人體的角度上來講,對於糖類脂肪蛋白質的攝入天生就是一種本能,吃肉是人作為一種動物刻在骨子裡的欲望,而對於未經過文化教育的孩子來說,這種欲望尤其嚴重,想吃什麼自然就會不加節制的吃。同時孩子的身體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階段,不管是組織的構成所需要的大量胺基酸還是身體成長中和運動中所需要的能量,都需要攝入蛋白質和脂肪來進行彌補,因此小孩子對於肉類往往有著極高的需求,而發育完成的成年人相對來說則對於這些食物的需求會降低一些。
二、基因影響口味
同時影響孩子不愛吃某一類東西的也可能是孩子的基因,比如美國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史密斯博士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有一部分人身體內的苦味敏感基因要比沒有這種基因的人強2.6倍,而這些人在食用蔬菜的時候,會品味到更高的苦味,這種感覺會讓孩子在吃蔬菜的時候有著非常差的使用體驗。
這種問題尤其嚴重的出現在香菜上,香菜中提供其獨特氣味的化學成分叫做醛類化合物,而不喜歡香菜的人11號染色體都有一個叫OR6A2的基因,有這種基因的人會對醛類化合物格外敏感,通常會將這種味道聞成是臭蟲的味道,因此自然對於香菜難以忍受。
三、家長自身挑食
同時其實孩子挑食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一種邏輯謬誤:家長在買菜的時候,自然會首先買自己想吃的。而這些食物在購買到家中之後,家長吃得一乾二淨,但卻並不一定非常符合孩子的飲食愛好,於是當孩子表現出對這些食物的抗拒,家長就會指責孩子說是孩子挑食。可實際上如果家長選擇既符合營養需求又符合孩子的口味的食物,那孩子不就是不挑食了嗎?因此孩子挑食,家長與其逼孩子吃他不愛吃的,不如去豐富食物種類用含有同等營養元素的食物來代替孩子不愛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