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刊登在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的《關注領導幹部生活狀態》文章稱,對山東省委黨校的450多名官員進行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非常態的工作節奏和方式,以及異地任職的經歷,易使幹部逐漸脫離正常家庭生活軌道,走上腐敗之路,引發感情混亂。
換句話說,官員的兩地分居容易引發腐敗和生活作風(婚外性)問題。研究人員的問卷調查和現象觀察確實得出了一些與以前解釋官員貪腐原因不同的觀點,例如,認為異地任職反而不如中國傳統社會裡有熟人社會的監督和熟人會給官員工作、生活一種壓力而使其不違煙消雲散亂紀,異地任職反而會由於缺乏這種監督,造成官員的貪腐和生活作風問題。
不過,如果深入看待這項研究就會感到,僅憑一項對官員的問卷調查就得出異地任職會讓官員腐敗的結論並不令人信服。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一是問卷調查的科學性和結論的真實性,二是是否有其他研究來佐證這項問卷調查。
對於問卷調查的真實性問題,通俗的說法是,研究者和他人怎麼知道被調查者所說的話和寫下的答案是真實心意的和真實反映自己生活和工作狀態的。如此,衡量問卷調查的真實可信就應在問卷調查結束後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採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複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分析,如單項與總和相關效度分析。僅以信度分析而言,就有多種方法,如重測信度法和複本信度法等。重測信度法是用同樣的問卷對同一組被調查者間隔一定時間重新進行,並計算兩次問卷結果的相關係數,以此來驗證被調查者的回答是否是真實的和符合客觀實際的。
也許該文的作者做足了這樣的功課,但是,在新聞報導中沒有描述出來,如此,則失去了深度報導的內容,也使報導的說服力下降。但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功課,則這一問卷調查的可信度就值得懷疑。
即便研究人員這項問卷調查的信度和效度都非常高,因而具有較大的可靠性,但是,僅憑一項問卷調查就得出官員的兩地分居容易引發腐敗的結論,也缺乏說服力,因為,這只是官員對自己的自畫像,或自我評價。按常識,人們自我評價往往不只受到「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限制,而且有自我誇大的局限,因此真實性會大打折扣。
由於這些局限性,就應當有其他研究來旁證官員的兩地分居是否容易引發腐敗和生活作風問題。比如,從相關的統計調查或研究著手進行。例如,即然該調查得出一個數據,受調查的官員75.6%因各種原因曾兩地分居,因此容易引發其腐敗和生活作風問題,相應的調查就應當對真正查實有腐敗和生活作風問題的官員進行統分析。
如果在某一省或某一地區內,有若干查實的腐敗官員,則可以統計這些官員兩地分居有多少,是否兩地分居的官員就比不分居的官員腐敗多。其次,作為對照組,也可以隨機抽取一些條件和環境相同但並不腐敗的官員進行分析,看看他們是兩地分居的多還是兩地分居的少。如果對一些腐敗官員群體的統計分析表明,兩地分居的多,以及對不腐敗官員統計後發現兩地分居的不多,就可以旁證,兩地分居確實容易造成官員腐敗。
當然,上述研究也符合一個生活常識,即兩性相別太長的確容易造成感情易位和走偏,例如從婚外尋求性滿足。但是,作為一種對照,也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另一類研究來證明,是否兩地分居就極易造成腐敗和生活作風問題。姑且不論國外,就是中國現實的情況也表明,軍官或稱武官的兩地分居是最多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是否也引發了他們的腐敗和生活作風問題。
從觀察到的事實來看,軍官在這個問題不說沒有,但肯定是少多了。為什麼?嚴明的軍紀是一個重要原因,而且人性化的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軍官和軍官家屬有探親假,而且到一定年限,軍官家屬可以隨軍。
所以,把兩地分居看成是中國現在文官腐敗和生活作風不好的原因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否是重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卻值得深入探討。相比於兩地分居,還有更重要的誘發官員腐敗的原因值得追蹤和探索,如此,才能揭示真相,並為端正政風起到獻計獻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