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典故翻譯的恰當與否對整個譯文的優劣有相當大的影響,恰當的解釋會使語言生輝,文章的文採增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忠實翻譯是指譯文中儘量忠實於原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所採用的表達方式,這種方法注重在譯文中保留英語典故的比喻、形象及地方色彩等因素,並力圖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內容。如:
An olive branch橄欖樹枝
A gentleman' s agreement君子協定
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譯法,由於篇幅或是體裁的局限性導致譯文中難以譯出典故的文化內涵,而只能以精簡的詞語表不,而這些精簡的詞語形式背後,隱藏著許多被省略的信息,然而這些信息往往與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在下列情況下,一般採用注釋翻譯法。
A talk full of attic is worth listening to.
妙語連篇的演講是值得一聽的。
註:attic salt的字面意思是「阿提卡的鹽」。阿提卡(attica)是希臘東南部的一個州,其首府是雅典。阿提卡州有個半島,盛產海鹽。相傳,阿提卡人機智、幽默、風趣,善於說俏皮話,以幽雅的詼諧著稱於世。
當原文的典故有上下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譯文有必要採用加注的辦法突出其形象。
As a general, he was like lion and fox. both powerful and wise.
用為一個將軍,他既要有獅子的威力,又有狐狸的知慧,可以說是知勇雙全。
註:lion and the fox為「智勇雙全,有勇有謀」。Lion and thefox字面意思是「獅子與狐狸」。源於義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1469-1572)的著名《君主論》(1513)中的一個雙喻:「一個君主既要具備獅子的威力又要有狐鋰的狡滑,因為獅子難以避免陷阱的誘捕,而狐鋰則無法抵制狼群的侵襲。」
The pirates had to fight and be killed or give up and be hanged; they were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海盜們正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要麼負隅頑抗,葬身大海;要麼舉手投降然後被處發絞刑。
註: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字面意思是「在錫拉和卡津布迪斯之一種危險。」錫拉是希臘傳說中生活在義大利巖石的怪獸,卡津布迪斯則是住在海峽中一端經常產生旋渦的另一個怪獸。
意譯改造法指譯文主要表達原文的內容和信息,不注重語言表達形式的對應。如果不可能或沒有必要保留典故的準確表達形式,就採用這種方法來闡釋原文的意義。例如:
It is unfair historians always attribute the fall of kingdoms to Helen of Troy.
歷史上把一個國家的滅亡歸咎於紅顏禍水是不公平的。
I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
我並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奸細。
They have, by this very act, open a pandora s box.
他們這種做法造成了混亂和不幸。
相似,翻譯是即可採取等值互借的方法。有些項語典故和漢語熟語在意義、形象上比較相似,翻譯時即可以採取等值互借的方法。
Tearing up the agreement, he said. 「We are burned for-ward.」 our boats behind us and we're no option but to go.
他把協議撕掉,說,「我們現在是破釜沉舟,別無選擇了,必須把計劃進行下去。」
其中,burned one's boats源自古羅馬歷史上的個典故:公元前49年1月10日,愷撒親統大軍渡過位於高盧與義大利之間的界河——盧比孔河(Rubicon)拉開了與龐培、元老院的戰爭序幕。過河時,愷撒高呼「Jacta alea est!」(骰子已擲下了!)燒掉戰船,表示他破釜沉舟的決心。這正巧與漢語成語:「破釜沉舟」既形義相同又典故相似。
Nobody will believe he is in trouble because he was cri-ed wolf so many times.
一朝說假話,一世無人信。
其中cry wolf來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有個牧童在離村子不遠處的山坡上放羊,一次,他為了尋開心,突然大喊:「Help! Help! The wolf」全村人都聞聲跑來援助他時,才知道這只是開玩笑。當狼真的來了那個牧童再呼號求救時,誰也不會理他了。於是,狼把他的羊吃了,寓言的意義很清楚:愛說謊話的人,即或在他說真話晨,也沒人信也他。
兩個典故的發生的背景和情節雖不同,寓意卻非常相近,都表示:「一朝說假話,一世無人信」。
值得注意的是,採用同義典故借用法時,要注意民族性。因為典故常使人聯想起一些特定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如果讀英語典故時,所以翻譯時不應雜著譯文語言強烈的民族色彩。如: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應譯:禍福互為因果;不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指典故主要是從近現代有影響的時事,政治事件,文學作品中引申而來,由歷史、時事作為背景的典故很好地連接了過去和現在,有時甚至還散發出對歷史史實的一種懷舊情結,翻譯時要特別留心。
Smith often Uncle Tommed his boss.
史密斯經常在上司面前扮演湯姆大叔。
「Uncle tom」是美國作家Harriet Beacher小說《湯姆大叔的小屋》中的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湯姆大叔」常被用於指那些習慣軟弱的屈從於虐待或壓迫的人,也可用作詞語知語。由此典故還引出另一個類似的表達:「湯姆大嬸」在西方國家指那些從不關心女權運動的婦女。
Water Gate id a famous thing in American history.
水門事件在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
Water Gates水門「是美國哥倫比亞華盛頓特區的一幢辦公大廈,在1972年6月17日之夜,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5個成員因企圖竊聽民主黨國家委員會水門大廈而被捕。隨後的調査顯示:時任總統尼克森甩在政黨共和黨的行為因妨礙競選進程而違反了美國憲法。由此,尼克森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彈的總統,水門也因此聲名遠揚。
現代英語中,Gate也己經演變成了許多詞語的後綴,專門用於暗示欺詐、賄賂、濫用權力等醜聞。例如,美國前總統傑米卡特之弟比利卡特(Bill Cater)曾被懷疑涉嫌收受利比亞政府的賄款,此事件隨後也被稱作「Billygate」,即比利門醜聞。
來源:雲譯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進行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