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翻譯:安蒂奇的功勞被低估了;他真的熱愛中國文化

2020-12-25 懂球帝官方

近日,前山東魯能泰山、河北華夏幸福的主教練安蒂奇不幸去世,他曾經的翻譯葉博泉接受了《足球》報的採訪,談到了對安蒂奇的評價。

葉博泉和安蒂奇

葉博泉在評價安蒂奇的時候表示:「安蒂奇教練在中國足球執教的功勞,在我看來是被低估了。那個賽季魯能拿到了中超亞軍,比第三名的北京國安多了8分,當時魯能的想法還是要去拿冠軍的,還是想和恆大扳手腕的,但是從後來的情況看來,這個想法其實並不現實。」

葉博泉認為:「我們那個賽季的外援配置和恆大其實是根本沒法比的,有的外援鬧意見,新引進的勒夫又是那種踢球特別隨意的球員,如果有更加齊整的陣容,魯能的表現一定會更好。除此之外,我們的本土陣容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蒿俊閔在養傷,吳興涵手術後傷病也出現反覆,我們一些重要的比賽甚至只能兩個外援出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安蒂奇取得亞軍且領先國安8分的成績,真的是應該被充分肯定的。」

葉博泉最後表示:在安蒂奇下課後,隊員們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非常高,王彤就跟我說過,那個賽季,他得過紅牌,也有失誤,但教練一直信任他,這才給了他更多的信心。他是真的愛中國文化,他去過曲阜看孔廟,恨不得每棵樹都拍下來,他真的是對中國有感情,他熱愛魯能和華夏幸福的隊員,熱愛魯能和華夏幸福的球迷。

相關焦點

  • 羅森文追憶恩師安蒂奇:他對我的知遇之恩我會始終銘記在心
    羅森文曾先後在山東魯能和河北華夏幸福接受了安蒂奇的指導。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羅森文追憶了當年與恩師安蒂奇一起相處的時光。當年羅森文曾被稱為魯能「93五虎將」之一,而率先發掘他的,正是安蒂奇。得知安蒂奇去世的消息,羅森文表示:「今天一早就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安蒂奇教練去世的消息,不敢相信是真的。」在2018年隨河北隊前往西班牙拉練時,羅森文還碰巧遇到了安蒂奇夫婦在那裡度假,「當時他專門到酒店來看我們,還請我們幾個隊員到他住的地方去參觀,那時教練看上去還挺健康的。
  • 魯能華夏悼念安蒂奇,前國腳杜威連發3條微博寄哀思
    魯能和華夏是安蒂奇執教的最後兩支球隊。資料圖/Osports新京報訊(記者 周蕭)北京時間今天凌晨,世界足壇名帥安蒂奇因病逝世。噩耗傳來,山東魯能和河北華夏均在官方社交媒體上發文悼念——魯能和華夏是老帥所執教的最後兩支球隊。
  • 安蒂奇時任魯能翻譯:魯能比賽安帥幾乎都看 一件事成最大遺憾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7日訊 (山東體育頻道 張維 孫東昊)4月7日,塞爾維亞足球名帥拉多米爾-安蒂奇去世,享年71歲。2013賽季中超聯賽,這位名帥曾帶領魯能獲得聯賽亞軍,為魯能球迷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 多位山東魯能舊將悼念安蒂奇,杜威連發三條微博:安帥是我人生的標杆
    北京時間4月7日凌晨,曾執教山東魯能的塞爾維亞籍名帥安蒂奇因為胰腺炎不幸去世,享年71歲,安蒂奇曾在皇馬、巴薩和馬競的西甲三大豪門都有過執教經歷,也曾在中國的山東魯能和華夏幸福留下過足跡。在得知安蒂奇去世的消息後,西甲三大豪門,魯能和華夏官方,以及多位魯能舊將都發文悼念。
  • 馬競96年雙冠王眾將致敬安蒂奇:您為馬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1995/96賽季,安蒂奇接過馬競教鞭並率球隊獲得西甲和國王杯雙冠王。安蒂奇曾在五個賽季帶領馬競作戰189次,此數據在俱樂部歷史上排名第4。西蒙尼、保諾維奇、基科等96年雙冠王眾將,以及馬競名宿富特雷都對安蒂奇致以哀思。西蒙尼您給馬競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們將永遠銘記您!謝謝您,先生,謝謝您,拉多米爾。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2014-08-04 10:41:30,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熱愛中國文化的非洲「茉莉花」
    一位頭裹白紗、身披長袍的當地婦女一邊核對手上的物料清單,一邊用流利的中文招呼卸完貨的中國工人。她叫HASSOUN MALIKA,阿爾及利亞人,給自己取了一個很美的中文名字——茉莉花,2013年9月入職,現任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公裡項目第一項目部翻譯。
  • C羅翻譯:過去C羅的確被高捧過,但是我現在感覺他被刻意低估了
    在義大利時間1月9日播出的足球節目中,C羅的義大利語翻譯Carlaolia Max表述了他對C羅無緣幾個最佳陣容的觀點。Carlaolia Max擔任過多位新加盟義大利球員的翻譯,在他看來,常年接觸各國隊友的C羅,學習新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在C羅加盟尤文圖斯差不多半個賽季之後,他在生活訓練中已經不需要專職的義大利語翻譯了。
  • 中超洋帥的翻譯們
    當然,王侃也悟到了翻譯有時候更得做個「過濾器」,「不單單是每個人的情緒,就連阿根廷和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有時候也會有差別,同樣一句話,阿根廷人認為這是開玩笑的,但在中文裡就是罵人的,所以我也得換個方式翻譯出來。」  包括上個賽季德羅巴和阿內爾卡效力申花時,兩名球員常會耍點「大牌」,「這個時候,我在翻譯老頭的話時,也會故意換點嚴厲的語氣詞,畢竟老頭才是主教練嘛!」
  • 《親愛的,熱愛的》走出國門,請看日本翻譯劇本的標題
    近年來,中國影視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深受觀眾歡迎,比如最熱門的話題《三生三世枕上書》。雖然他只是一個網劇,但是船員和演員都非常敬業,只是播出平臺和明星電視劇的區別,這是最熱門的電視連續劇之一。
  • 翻譯古籍推廣中國文化 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成網紅
    這份對西安深情款款的「表白」,源自他的真情實感,也是他對儒家思想、中國文化長久的付出與迷戀。他已編寫翻譯了6本和中國有關的書,其中第一個烏茲別克語版本的《論語》《孟子》就出自他之手。西安的歷史文化讓他沉醉,他想一直待下去,為中烏兩國的文化、旅遊推廣作出新嘗試。
  • 國外斷崖發現中國古代文字,經翻譯後,專家:我們低估了歷史上的漢朝!
    國外斷崖發現中國古代文字,經翻譯後,專家:我們低估了歷史上的漢朝!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雖然在這五千年中我們的疆域在不斷的變化著,但是我們的文化卻一直未曾改變,一直留存在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壤之上。不過也有一些文化瑰寶並沒有被人發現,他們記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榮耀。
  • 職場中切忌陷入功勞怪圈
         最後的結果,都是出乎了大家的意料,A調去做安全去了,B還專門找個人帶他,說是把他培養成專業的安全工程師。但是其實,公司的安全工程師一直都在招聘,A以前單位的同事還在問他,你在的公司怎麼樣,你們是不是招聘安全工程師。A明白了,其實B就是要讓A自己知「難」而退。
  • 盤點中超洋帥的翻譯:舜天的專業 國安的有背景
    這樣的超強記憶和翻譯能力,也成了科班出身的張宇受主教練青睞的一大法寶。  成為德拉甘的翻譯之前,張宇還當過前申花和國奧主帥布拉澤維奇的翻譯。當年張宇大學畢業後出了國,當上老布的翻譯完全是機緣巧合,「那時候申花請的塞語翻譯好像出了點狀況,有朋友就推薦我可以去試試。」張宇說,在塞爾維亞工作期間,早就聽聞過老布的大名,「老布可以算是前南足球的教父級人物了,給他當翻譯,多少帶著點兒崇拜吧。」
  • 翻譯: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
    黃友義:沒有翻譯他根本獲不了獎。莫言獲獎,寫作有一半功勞,翻譯是另外一半。莫言之所以能獲獎,就在於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了很多語種。比如,他的書被瑞典漢學家陳安娜翻譯成瑞典文,這對他獲獎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到2004年的時候,莫言已經是中國作家中在海外出版語種最多的作家。
  •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攜手中國外文局翻譯大型文化網站
    原標題: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攜手中國外文局翻譯大型文化網站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外文局和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17日在京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大型中國文化網站《燦爛的中國文明》的翻譯工程。   中國文化研究院由饒宗頤教授等人發起,於1999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是為推廣中國文化而成立的非牟利機構。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老外戀上中國文化隱居小珠山 翻譯《道德經》
    在小珠山的房子裡,戴嶺正在品讀老子《道德經》,他希望出版一本由自己翻譯的《道德經》。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達  在西海岸新區小珠山北坡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裡邊住著一個喜歡研究中國文化的老外,他的名字叫戴嶺。厭倦了美國的都市生活,這個高個子的老外喜歡隱居在中國的鄉村。他最大的愛好,是研究老子的《道德經》。
  • 中俄學者合作翻譯宋詞 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前駐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大使姚培生出席《畫說宋詞》漢俄文版首發式並致辭。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張文暉)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文化「軟實力」輸出更在加速推進。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8日,在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和未來」研討會上,外國文學領域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對當下翻譯出版界的「文化走出去」熱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聲勢浩大,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得重磅獎項,也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