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時,有一位化學老師。他在教我們化學的同時,我會給我們講很多做人的學問。在講到化學平衡時,我還記得他雙手向前一抓,同時帶著頑童惡作劇成功的那種眼神,說:「平衡嘛!」
百度百科對化學平衡的定義如下:
化學平衡是指在宏觀條件一定的可逆反應中,化學反應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物和生成物各組分濃度不再改變的狀態。可用ΔrGm=ΣνΑμΑ=0判斷,μA是反應中A物質的化學勢。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如一個已達平衡的系統被改變,該系統會隨之改變來抗衡該改變。
用可逆反應中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的變化表示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化學平衡的本質:正反應速率等於逆反應速率。
而根據我們這位化學老師的一貫作風,我知道他據說的平衡,也不僅僅在化學上。從那時起,我感覺,「平衡」真是一種神奇的狀態。
一、平衡
正如我在《驅動論》中寫的,如果人或組織都會做對自己有利益的事。
為什麼老闆和我們想的不一樣——驅動論
那麼,在某一個狀態下。各方勢力就都會想辦法做一些事,來改變這種狀態,提升自己和利益。而這些勢力之間往往會有利益衝突,當某一方試圖做一件事時,另一方可能想做另一件事,而使狀態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那麼兩方的力量便會相互抵消,其合力不足以改變目前的狀態。
那麼,我們就對平衡做一個定義。
在某個狀態中,當改變這種狀態的各個力量的合力,沒有超過改變這種狀態所需的力量的門限時,這種狀態就不會發生改變,即達到平衡。
有點繞口。下面我們舉個例子。
1,員工和公司籤訂了勞動合同,公司每個月付給員工10000元,員工為公司工作,早9晚5,而且雙休。這是一種狀態,員工和公司都滿意,沒有意願改變這種狀態,此時狀態平衡。
2,經濟變得不景氣,公司為了能獲得更高的效益,讓員工996,並且不付給我加班費。此時員工對狀態不滿意,紛紛跳槽。原有的平衡因為工作時間的狀態改變而被打破。
3,公司為防止員工流失,願意付給加班費。此時員工雖然仍不滿意,但是為了加班費而願意繼續上班;公司對支付加班費也不滿意,而為了防止員工流失,也只得付出。此時雙方都有改變狀態的驅動力,而由於這個力量沒有超過門限,狀態是平衡的。
4,隨著某員工能力的提升,要求更高的工資,而公司不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僱傭該員工的驅動力減小,於是不再僱傭該員工,此時狀態改變,不再平衡。
5,有另一家公司願意給某員工更高的薪水,或承諾不用加班,該員工想去新工作,離職的驅動力增大,於是離職,此時狀態改變,不再平衡。
可見,維持狀態平衡的規則也是多方通過博弈和協商而來的。
二、制衡
如上面據說,如果某一方想改變一種狀態,或者想維持這種狀態,就需要制衡。
首先,要對當前狀態有清晰的認識。要了解各方有沒有改變這種狀態的想法;他們想如何改變;他們的驅動力的來源是什麼;這種驅動力有多大,是已經超過了門限,立刻就要求改變,還是可以繼續忍受一段時間;和他們想法相同的勢力有哪些,有沒有合作的可能;和他們想法不同的勢力有哪些,矛盾有多大。等等。
然後,通過溝通,聯繫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勢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分清和自己有矛盾的勢力,減小他們的驅動力,或分化他們,以減小他們的合力。
這樣,狀態就會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生改變。而狀態改變後,各方勢力的形勢和驅動力會有變化,最終會形成一種新的平衡。
戰國時期,各方勢力糾纏最多,變化也最快,於是有了一批人,為了達到某種狀態,專門奔走遊說於各國之間,這些人被稱作縱橫家。我覺得,這就是制衡的最高境界了。
所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總之,溝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