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這是一個呼籲人類關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特殊日子。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還停留在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層面,對於相關症狀和病患不僅忽視,甚至還帶有歧視。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精神障礙患病總人數過億。其中,重精神病患者近1600萬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接近人口總數的1%。
「近2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像焦慮症、抑鬱症等輕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顯著增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對媒體表示。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患上輕症心理疾病?專家分析,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增加了精神心理問題的患病風險;另一方面,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到醫院就診,使這類疾病也更易被發現。
特別是今年,一項在全國範圍內涉及數萬人的線上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問題凸顯,約三成受訪民眾出現抑鬱、焦慮、失眠以及急性應激症狀。
就患病群體來看,青少年、女性以及老年人是三類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群。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曾介紹,青少年時期,在身體、自我意識和人格迅速發展的同時,青少年面臨多重壓力,容易出現各種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
在青少年這一群體中,我們需要重視青春期抑鬱症。那麼青春期抑鬱症有哪些表現呢?
青春期抑鬱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情緒低落,做什麼事都沒興趣,甚至對原本很有把握的事情都會感到悲觀,甚至失望。
青春期抑鬱症的另一特點就是患者常常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經過醫生檢查後,又沒有發現明顯的身體問題;患者常常感覺自己健康有問題或精神不正常,陷入自責的情緒當中;和同學們在一起時,患者常常覺得沒興致,去學校又會感覺心煩意亂,想要逃避校園生活;和父母吵架後,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經常胡思亂想,想離家出走又傷心無力;自己想要的做不到就開始茶飯不思,無力改變現狀又陷入迷茫的情緒中,甚至自暴自棄等。以上這些都是青春期常見的抑鬱情緒的表現。
青春期抑鬱症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患者有時有輕生的念頭,甚至已經發生過輕生的行為。
那麼青春期抑鬱症又是怎麼引起的?
1、由青春期叛逆症候群引起
青春期叛逆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青春期,由於青少年身心的快速成熟與成長,青少年不僅與父母、老師會經常產生矛盾,甚至與社會都會產生衝撞。當自己力量不足時就會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時間一久就慢慢變成了抑鬱情緒。
2、力量與個人認知不足導致
青春期是一個非常「動亂」而又「無奈」的成長階段。「動亂」是因為處於青春期的學生知識儲備逐漸增長,身體各方面變化較大,好奇心極旺盛,感情也開始萌動;「無奈」是因為青春期的學生知識儲備有限,個人想法和現實往往相差較遠,想要自由飛翔又像被繩子牽著,而父母、老師、長輩、規矩等等都約束著他們多夢的心靈。所以,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挫折和打擊,一旦心態不好就會衍生出一些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就會被抑鬱的情緒困擾。
3、個人性格缺陷和早期生活經歷導致
有些青春期的同學性格較敏感,他們往往擁有一些不健康的性格特質,比如好強、倔強、衝動、攻擊性太強等。帶有這些性格特點的青少年遇事後容易患急性抑鬱症。而有些青春期的同學性格過於儒弱,沒有自信,常常感覺無力與被動。他們的依賴性過強,時常感覺孤獨但是又喜歡強迫別人甚至自己,這類性格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慢性抑鬱症。部分青春期的同學會因為家庭成長環境和一些創傷性經歷造成長期的抑鬱心理問題,這部分同學需要大家更多的理解和幫助。
4、部分抑鬱症和遺傳有關係
在一個家族中,有精神病和抑鬱症病史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8 -20倍。還有少部分人因為身體裡某些激素出了問題造成抑鬱,這種情況需要專業的檢查同時輔助藥物治療。
如何擺脫「抑鬱君」之擾?
1.多了解抑鬱君的相關知識。既然是快速學習知識的年紀,那就要多讀書,遇事多請教老師、同學、父母和長輩。切忌鑽牛角尖,硬鑽牛角尖只會使自己受傷。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心理問題,我們需要科學認知。
2.多參加同齡人之間的健康活動。青看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利用業餘時間應多參與些戶外活動,不能讓自己變成「宅男宅女」。
3.科學安排生活作息。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度過,青少年的生活應該有一定的生活規律,哪怕放假也要讓自己規律的生活。因為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旦破壞這些規律各種心理問題也容易產生。
4.讓自己忙起來
抑鬱症有個魔鬼夥伴就是「閒」,如果你一旦閒下來,就有時間去想名種問題,有時候問題越多越無力解決。可是人不可能永遠逃避現實,所以人越閒就會事越多,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總是一個人待著,多出去和朋友聊聊天,多曬曬太陽(科學研究證明,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改善人的心情)。
其實,抑鬱症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對它的勇氣,不知道怎樣科學地送走它。青少年朋友們,在這個年齡段我們要和一切「負能量"開戰,在青春修煉手冊上健康、陽光地成長。
本文綜合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