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古詩詞中就能夠看出來,古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古代的知識分子中間一直流行著漫遊山林的風氣。他們遊歷山水、親近自然,以開拓自己的視野,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文人們總要施展一番才情,或寫詩或撰文。而公認的名山大川都是要去的,那就難免會出現一些撞題的作品。
廬山瀑布在唐代就是一處勝景,很多詩人都去看過,並且留下了詩篇。然而,其中比較出色的作品還要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但大多數人只知道前者,而不知道後者。其實,同寫廬山瀑布,張九齡氣勢不輸李白,還更詳細,我們可以對比閱讀一下。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這首詩寫的雖然是遠景,但還是把廬山瀑布的洪荒之勢寫得力透紙背。遠遠看去,香爐峰在日光的照耀下氤氳出一片紫色的霧靄,廬山瀑布掛在其間,讓人難以看清源頭。後兩句是只有李白才能寫出來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個充滿動感的動作、一個十分誇張的高度,寥寥幾字便把瀑布的雄奇勾勒了出來;「疑是銀河落九天」,則給其披上了神秘浪漫的面紗。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唐·張九齡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也是寫廬山瀑布的難得佳作。開篇首聯,就將廬山瀑布的飛落之勢一筆洩出。水像不絕的泉一樣從萬丈高處不斷湧出,氤氳出一團團水霧。張九齡此詩與李白的相比,還寫了近景。頷聯中,寫瀑布奔騰直瀉,砸在樹上,似從重雲之中奔突而來,進一步烘託出了瀑布的氣勢。這兩聯所突出的氣勢就已不輸李白了。
張九齡的心中或許沒有太多的狂放之氣,但他內心是敏感的。他不光感受到了廬山瀑布的狂放之美,還獨具慧心,體會到了它秀美的一面。頸聯中,他向我們描繪了天朗氣清時的廬山瀑布:陽光照耀下像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聲音像下雨。尾聯,總寫道:「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十分柔和的句子,留有餘味,讓我們回想起這首詩時也好像看到了一片氤氳著的水霧。
通過以上的對比閱讀,我們可以發現,李白的詩句雖然更令人驚奇,如仙人之語,但也只是寫出了廬山瀑布的一個特點。而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也不乏氣勢,不輸李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向我們描繪出了廬山瀑布的另一面。這兩首寫廬山瀑布的詩,你更喜歡哪一首呢?歡迎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