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關係分離,人類嬰兒的依賴現象,依賴還是自立?

2020-08-18 心理老師左叔

巨嬰,媽寶;永恆少年,永恆少女。

雖然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他們的言行依然表現出孩童的幼稚,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為人沒有人際界限,情緒如兒童動不動就哭鬧;我在大學裡就見過這樣的學生,由於父母的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致使他們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衣服髒了不會洗,吃飯時不知選什麼菜,要做決定時必須由父母說了算。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中的母嬰依賴現象。

母嬰依賴是哺乳動物的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既要依賴,又要分離;依賴是需要母親的呵護和幫助,分離是幼子要走向自立;母嬰在這種依賴與自立的分離中開始了漫長的共生與獨立的撕扯。

1.依賴現象是哺乳動物的普遍現象

其實,動物的嬰兒也有依賴現象,新生兒對母親的依賴,因為弱小、因為無力,要依靠母親的幫助才能存活,否則就不能存活,就會被天敵吃掉,例如:像動物界裡的斑馬、羚羊、角馬等動物的嬰兒,它們一出生就要學會站立、學會奔跑,學會獨立的保護自己,以免被它的天敵吃掉。可是,人類嬰兒作為動物界的一員與其他動物不一樣,人類嬰兒有一個比較漫長的依賴期,這是在動物界比較特殊一種現象。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哺乳動物中,只要小動物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被父母驅離,趕出自己的&34;或群落,獨自闖蕩生活,哺乳動物的父母從不會把&34;的幼子留在自己身邊。



2.人類嬰兒的依賴現象

人類嬰兒與其他動物相比較有一個比較漫長的依賴期,從出生到一歲一直是躺臥,或半坐,到一歲才會站立走路,而且是戰戰兢兢的走路;到兩三歲以後才會慢慢地奔跑,而且稍有閃失就會摔倒;到1歲以後才會說話,能與母親交流;即便會走路、奔跑、說話,人類嬰兒依然需要母親和父親的照顧、幫助才能存活和成長,一直要到18歲或者16、17歲才能離開家庭,才算自立,才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因此,人類嬰兒有一個漫長的依賴父母生活的時期,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依賴現象,即晚熟現象。

心理學家對此有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依賴與自立上。



3.費爾貝恩對人類嬰兒依賴現象的解讀

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認為人類嬰兒自立能力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嬰兒的自我客體關係,即母嬰關係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度的過程。

費爾貝恩非常重視依賴在嬰兒母嬰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認為母嬰的本質是依賴,因此又提出了嬰兒發展的總路線是從依賴於部分客體,即母親乳房的依賴到整體客體的依賴,從對客體(母親)不成熟的依賴發展到對客體成熟的依賴。

費爾貝恩認為,嬰兒的依賴發展過程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是依賴階段;這個階段嬰兒依賴的特點是無條件的依賴,嬰兒不僅在身體健康與生存上,也在心理需要上無條件的依賴於母親,從母親的乳房滿足他的口唇需要;第二是過度階段;也稱半獨立階段,這個階段嬰兒依賴的特點是嬰兒逐漸能夠通過拒絕、幻想等來處理自己與客體(母親)的關係,不再一味的吸吮,嬰兒不僅能夠區分出客體與自我,還能忍受母親的暫時分離;第三是成熟的依賴階段;這個階段嬰兒依賴的特點首先是個體(11、12歲)能夠理解依賴不再是佔有和索取,嬰兒也要在情感和需要等方面給予母親,要發展出自己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處理好與客體的愛恨關係,特別是對性慾滿足需要的處理,在母親之外還要發展出與其他人類成員的情感關係。



4.溫尼科特對人類嬰兒依賴現象的觀察

溫尼科特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中心主題是強調母嬰的養育性配對,即嬰兒不是一個被隔離的個體,而是養育配對的必要部分,沒有母親的照顧就沒有嬰兒,嬰兒的發展離不開母親的照顧,&34;和&34;是一個聯合體。

對溫尼科特來說,嬰兒對環境(母親)的依賴是其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了三個依賴階段:絕對依賴、相對依賴、朝向獨立。

溫尼科特說:&34;

第一絕對依賴階段;在此狀態中嬰兒一點也不知道母親的照顧,他不能控制好與不好,餓與不餓,嬰兒只好處於一種被動獲益或受罪的狀態,此時嬰兒是無力、軟弱和客我不分的,完全沒有能力控制自己,與母親處於共生的狀態。

第二相對依賴階段;此時嬰兒開始意識到對母親照顧的需要,而且越來越能和自身的衝動、需要聯繫在一起,嬰兒能夠區分哪些是我的、哪些是客體(母親)的,而且能夠延遲自己對飢餓的需要,同時嬰兒能夠意識到需要母親,並能忍受母親的離開,互相適應。

第三朝向獨立階段;嬰兒在沒有真實照顧的情形下能夠想出方法來做事情。朝向獨立意味著嬰兒與母親處理好了幾次分離關係,第一次是斷奶,第二次是分床(3歲),第三次是外出去幼兒園,嬰兒逐漸學會能夠在與母親分離後自己獨處,自己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自立的能力。


實際上,無論是費爾貝恩,還是溫尼科特,他們兩人討論和在臨床中關注的依賴,就是個體的發展如何邁向成熟的問題,這個成熟不僅是指與母親的分離,也包括嬰兒人格、自我、情感和人際交往的成熟。

也就是說無論母親,還是嬰兒,在處理母嬰關係中的依賴與分離時,雙方都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把握好母嬰依賴的界限,母親放手讓孩子自立,孩子也要適應分離後的自立,不僅情感要分離,關鍵是心理上的獨立,這是孩子走向自立、成為一個心智成熟、人格獨立個體的必要條件。

本文為心理老師左叔原創。

相關焦點

  • 依賴共生-依賴無能-獨立-相互依存 的關係
    胎兒期創傷、分娩創傷和發展階段所經歷的聯結創傷是成人依賴共生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所有這些早期階段的發育創傷都與親子關係中斷有關,而這些創傷標定了依賴、需求和低自尊的模式。最終,這些創傷延遲了孩子的正常發展,幹擾了孩子成為獨立、個性的個體的嘗試。因此,我們稱其為「發展性創傷」。
  • 心理學:關係中的依賴是想要控制對方-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
    這類人的人格描述中的核心詞彙是依賴,那到底什麼是依賴呢?在詞典中對依賴的解釋是這樣的: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解釋裡面的一個關鍵詞是不能自立或自給,看到這個描述,我想你一定想起嬰兒,因為嬰兒的發育還沒有完成,所以自身無法自立或自給,必須依賴父母的照顧來生存。
  • 如何解決孩子太依賴於父母?7招引導孩子獨立起來,建議收藏
    像很多被父母遺棄或者是分離的幼兒,大家觀察中可以注意到許多缺乏親密個人關係的兒童會感到非常的痛苦,一個天生的依賴系統,能夠將幼兒和父母緊緊的聯繫在一起這種依賴系統適當的起著作用時,能夠很好的保護好幼兒。因為他們能夠待在保護他們並且遠離危險的父母身邊。父母親與孩子形成很好的依賴關係能使幼兒在探索世界的時候不被捲入危險地帶。
  • 孩子的從依賴到獨立是如何發展的?
    看看我們的人類的嬰兒怎麼成長的:人類的嬰兒出生是很脆弱的,從心理發展角度上,經歷了幾個階段,胎兒時在媽媽腹中這個時候是極度依賴的階段。 出生以後到大約三四個月是完全依賴階段,這個時候被好的照顧的嬰兒,他會發現慢慢發現他周圍的環境,比如去跟周圍的人互動
  • 自強自立,不依賴他人,喜歡靠自己自食其力的兩大星座
    作為父母,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自強自立,學會獨立自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依賴他人,需要靠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獨立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自強自立,不依賴他人,很多人哪怕是成年人,他們都習慣於依賴父母或者朋友,做事情做不到完全的靠自己自食其力。
  • 回顧童年創傷來確定依賴共生的來源
    與嬰兒比較當你想要被當作嬰兒一樣餵養時,你會哭喊。然而,有時母親並不能立即做出回應。對孩子來說,即使是幾分鐘的等待,似乎也如永恆一樣漫長。作為一個嬰兒,你在母親的懷裡吃奶或者抱著奶瓶吃奶。在那個年齡,對你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你只能理解當下的幸福。與這個情景類似的依賴共生關係:「我們並不經常見面,但我渴望與他親近。當我們在一起時,時間似乎停滯不前。
  • 母嬰關係,人生第一步,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是你我人際關係的模式
    母親功能的不足,可能造成嬰兒的各種心理行為的問題,甚至轉化為心理疾病,從而影響這位嬰兒成年以後的心理功能的正常發揮。不僅心理學家強調這一點,兒童心理學家更是把人類個體的母嬰關係作為一個人人生第一步進行研究。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工作者都比較支持原生家庭創傷理論?
  • 關係成癮症:共同依賴現象(Co-dependency)
    以致於,雙方都變得更加依賴這種不健康的「需要和滿足」的關係圈。共同依賴(英文「Co-dependency」、日文「共依存など」),又稱「共生」、「交互依賴」、「關懷強迫症」、「拖累症」、「關係成癮症」,意思是「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
  • 心理學家:在感情中,千萬不要過於依賴他人,否則會越陷越深
    ① 嬰兒0-6個月與媽媽的依賴共生關係在孩子0~6個月這個時間段裡,由於嬰兒是無比脆弱的,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他們只能完全依賴媽媽或者其它養育者才能夠活下來。嬰兒的自我意識也十分薄弱,無法分辨出「你」和「我」的關係。在嬰兒的眼裡,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
  • 依賴無能/反依賴(Counter-dependency)——為什麼我走不進他/她的內心?
    不久之前,「病態共同依賴」(co-dependency)成為熱門詞彙。關於病態共同依賴,典型的例子包括那些因為深深害怕分離而忍受另一方各種問題行為,並且在自主性方面存在障礙之人。最近我看到過一個心理諮詢視頻,視頻中,一位女性與一位嗜酒者約會。當男人喝得酩酊大醉時,甚至有時候還會對她惡語相向,但她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幫這個男人開車。
  • 孩子過於依賴會產生「戀母情結」,掌握4個方法消除依賴走向獨立
    文 | 小麗兒媽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之前,已經與母親有十個月的相處時間了,因此孩子與母親天然比較親近,嬰兒期的寶寶的比較脆弱,需要依靠父母時刻的關注與照顧來生活,這是正常現象,且父母的及時回應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想變得強大,你要學會依賴 | 測試: 「適度依賴」讓關係更緊密
    很多人認為,只有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上,都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人才是「強大」的。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以下簡稱作者)顯然不這麼認為。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
  • 嬰兒出生就認識自己的母親嗎,嬰兒為什麼見到陌生人就哭鬧?
    最近在頭條做悟空問答時,有位母親提的 &34;問題,我覺得這位母親對嬰兒的身心發展還是缺乏基本的了解,有必要向類似這位養育0—3歲以內嬰兒的寶媽們普及普及嬰兒心理髮育發展的常識性知識,引導寶媽們認識人類嬰兒早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一歲半的寶寶進入叛逆期了嗎?寶寶,為啥怕生?
  • 孩子做事太依賴父母?聰明的家長這樣教孩子學會自立
    因此,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孩子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慢慢變得什麼都要依賴家長。我們所說的&34;、&34;就是這麼來的。等到家長意識到孩子的過度依賴,有時已經為時過晚。下面,我們來看看,培養孩子自立的品格具體有哪些益處。
  • 熬夜的人,更喜歡依賴別人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過得不順利或者很艱難的時候,他就會希望退行到嬰兒的狀態,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而晚上,尤其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使人特別容易產生退行。那麼,小孩子是怎麼睡覺的?我們都知道,很多嬰兒都會鬧覺,不願意獨自睡覺。他必須要媽媽拍拍他,跟他說話唱歌,或者用稍微重一點的被子包裹著身體,才能夠睡著。
  • 【理論研究】脆弱相互依賴:以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為例|國政學人 第...
    這篇文章認為,脆弱相互依賴將更好地捕捉關係中的反轉現象,但複合相互依賴可能仍然有助於解釋頗具韌性的相互依賴關係中的反彈現象。在去全球化和地緣政治環境動蕩的背景下,衝突可能會在不同層面發生,並導致相互關係的分離和相互依賴的減少。因此,在這些當代發展的背景下,提出脆弱相互依賴的概念能夠推動國際關係辯論更進一步。
  • 家長幫忙一小步,阻礙孩子成長一大步,不要讓過分依賴成為絆腳石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立,而不是事事都依賴父母,什麼都想著別人幫忙的人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親身實踐」。不管是好的壞的還是未知的,都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在經歷中獲得智慧和經驗,只有磨練才能夠讓孩子成長。家長有經驗不代表需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即使他們動作笨拙稚嫩,那也是親手去嘗試的結果。
  • 割掉依賴的繩子
    但是 新生命的誕生是從剪斷臍帶開始的 我們活下來的第一步就是放下依賴!因為依賴是一種寄生的狀態,會讓你像個沒有出生的受精卵。【我們活下來的第一步 就是放下依賴】坐在健身房裡讓別人替我們鍛鍊,我們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因為力量是自發的,不依賴於他人。
  • 親子關係的最好境界—不期待,不依賴
    張德芬老師在她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中提到過一句話: 「我們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來——愛、喜悅、和平。」我認為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關係相處中,無論是愛情,亦或是友情,當然還有親情。
  • 心理依賴為什麼是戒菸最大阻礙?
    心理依賴有多個稱呼,比如精神依賴、依賴心理、依戀、依賴等等,這些詞都是講同一個問題,為方便起見,我下面都用「依賴」這兩個字表達。依賴聽起來很玄,其實它來自生物的本能。它的價值是巨大的,從一出生開始,依賴為我們提供探索世界的勇氣,從最初依賴父母,到學會獨立,建立新的依賴,依賴伴隨整個成長,從生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