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歡迎收聽玉米熊放學小報,今天是2019年11月13日星期三,這裡是玉米實驗室。
葵,大白菜之前的百菜之王
大家好,我是作者史軍的代班播報員巧克力愛巧克力,今天的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古詩的故事。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漢樂府《長歌行》
詩詞釋義:園中的葵菜鬱鬱蔥蔥,葉子上清晨的露水正等著被太陽曬乾。
毫無疑問,在今天中國的菜攤上,大白菜就是霸主。不管是是在寒冬臘月,還是在酷熱三伏,無論是在酸菜汆白肉的鍋裡,還是在開水白菜的碗裡,還是總能見到大白菜的身影。不過,大白菜真正稱霸中國人的餐桌只有短短800年的時間,而在它之前就有一種被尊稱為百菜之王的蔬菜,那就是葵。
此葵非彼葵
關於葵有很多詩句,最出名的就是漢樂府《長歌行》中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很多朋友讀到這裡的時候,腦海裡浮現出現來的畫面大概是,整整齊齊排列的向日葵,每個花盤都朝著太陽敬禮。
在很多對古詩詞的解讀中,都把這句詩當做是向日葵原產於中國的證據。還有人搬出了了杜甫的詩句加以佐證,在這首詩裡面,杜甫寫到「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這裡面的葵恰恰與太陽聯繫在了一起,於是很多人確信在唐朝之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種植向日葵並且把這些作物寫在詩句當中了。
可是除了瓜子,我們從來都沒有吃過向日葵做成的菜啊,別說把向日葵的葉子當菜吃,那毛乎乎的粗糙葉子就是用來包粽子也不合適啊。真相只有一個:這些詩裡寫的葵都不是向日葵。
在明朝之前的畫作中,壓根就沒有向日葵的形象。向日葵的老家在南美洲,直到哥倫布在500多年前發現新大陸之後,才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
至於說杜甫詩句中說的葵藿大概指的是葵和藿香這兩種植物,雖然它們沒有像向日葵那樣太陽模樣的花盤,也不像向日葵那樣會隨著太陽移動轉頭,但是它們都是喜歡陽光的植物,這也是它們的生活習性,杜甫的詩句講的其實是這個道理。
問題來了,如果不是向日葵,那真正的葵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葵是土生土長的菜
如果我們看到葵的花朵,就會很容易明白,它們與向日葵沒有關係。葵的花只有一個小拇指甲蓋大小,有著粉白色的五片花瓣,中央還有一個滿是花粉的花蕊柱子,一堆堆雄蕊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套筒,套在了雌蕊身上。這是錦葵科植物的典型特徵,我們身邊的木槿,扶桑和蜀葵都有這樣特別的花朵結構。只不過,這些植物主要為我們提供的是裝扮生活的花朵,而不是炒菜鍋裡的蔬菜。
今天,中國人的餐桌上已經很少見到葵的身影,但是我們只要把時間線拖回到唐朝之前,就會發現這種蔬菜才是當仁不讓的百菜之王。
中國人種葵吃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個時候中國人就開始煮葵菜湯了。《詩經》中就有關於葵的描寫——「七月烹葵及菽」。菽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大豆了,大豆至今都是中國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把葵和大豆並列在一起,這種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元代的《王禎農書》中就寫了,「葵為百菜之王」,並且記錄了葵的很多種吃法,包括涼拌,做湯,煮菜粥,這都說明葵是當時中國人的當家菜。
說了這麼多,肯定有同學會問,葵這麼重要,那它們好吃嗎?
黏糊糊的不是鼻涕
我第一次吃葵菜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這東西黏糊糊,滑溜溜,有點像鼻涕。但是注意了,葵的黏液可不是鼻涕,鼻涕黏是因為含有蛋白質,而葵那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多糖。
所謂多糖是相對於果糖和葡萄糖,以及蔗糖來說的。簡單來說,這世界上所有的糖都可以看做是不同數量的葡萄糖分子手拉手組成的,只是不同糖分子的葡萄糖分子數量不一樣,拉手的排隊方式也不一樣而已。
葵菜裡的多糖不能被我們的的腸胃消化吸收,但是它們有自己獨特的功能。一方面,多糖可以促進腸胃蠕動,保證消化系統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腸道細菌的食物,阻止有害細菌入侵。
從這個角度看,多糖豐富的葵倒是真是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吃多了大魚大肉之後,來點健康的葵菜,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有機會的話,不妨去嘗嘗這些古老又年輕的健康蔬菜吧。
這裡是玉米實驗室,每天一張放學小報。
小電影
泰國堅持夢想勵志廣告《越愛的,越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