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睚眥必報的「好處」

2020-12-25 半月談網

「睚眥必報」通常是一個負面詞語,但如果說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感覺好多了,當貼上公正的標籤之後,這類行為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進行。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情緒還有其他好處。

 

  人人都是「復仇者」

 

  《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在全球橫掃數十億美元的票房。人們在欣賞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託爾、綠巨人等超級英雄大殺四方抖威風的同時,也能隱晦地體驗到:每個英雄的心底都深埋著一份苦澀。

 

  是的,復仇的故事總是苦樂參半,既可能有達成心願的快感,也會付出努力,以及忍受在這個過程中「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壓抑。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用像「復仇者聯盟」裡的英雄那樣,為復仇而對抗全世界。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煩惱,比如大清早開車上班路上,被旁邊不守規矩的司機隨意變道別了一下,這種情況也會讓人火冒三丈。

 

  不少人大概會衝動地想,撞上去報復這些侵犯路權的傢伙,甚至把他們從車裡拖出來痛打一頓。

 

  是什麼讓大家有了睚眥必報的衝動呢?

 

  冷靜的科研人員對火爆的脾氣給出了解釋。他們認為,睚眥必報的情緒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它動員人們行動起來,而且復仇的執念會給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麥可·麥卡洛或許並不是一位報復心理很強的人,但一定是一名堅韌的研究者,他專注於研究復仇和寬恕情緒已經有十多年時間。

 

  「情緒在人類社會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體驗。來自任何一個群體、社會的人都理解發怒的情緒,也會想要報復性地傷害那些傷害自己的人。」麥卡洛說。

 

  「想報復」和「去報復」之間有一道鴻溝

 

  睚眥必報的心理往往會使可處理的微小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比如,由微小的身體摩擦、言語爭論發展到大打出手的局面。一般而言,當報復心理遭遇別人的恩惠和幫助時,施和受的雙方都會感覺很幸福,會感到愉悅。而當報復心理遭遇到別人的傷害時,結果則是相互傷害。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難免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傷害或不愉快的人耿耿於懷,通過攻擊對方才能發洩心中不滿。換句話說,報復是人性中的一處心結,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報復心理。然而,「想報復」和「去報復」之間,還是有一道鴻溝的。

 

  有不少人能及時壓抑住自己的衝動,其原因可能是實力評估也可能是成本收益評價。大多數人能夠通過冷靜的分析、理智的思考進行自我控制。不過卻有人在報復心理的驅使下,做出了本可以不發生的事。比如按捺不住衝動,激情動手,這時報復心理就會直接導致犯罪率提高。

 

  美國有研究表明,高達20%的殺人罪和60%的校園槍擊案與復仇有關,而後一數字也說明,年輕人的報復心理更難以被理智所抑制。

 

  年輕人容易將睚眥必報的心理轉化為行動,但這並不是說成年人就偏向於忍氣吞聲,他們報復的方式可能會更加隱蔽,造成的後果卻可能更嚴重,因為成年人可能會選擇合法的方式來報復社會,比如說,用投票改變政治規則,選出一位激進主義領導人等。

 

  有分析認為,在2016年11月的美國大選中,唐納·川普在總統選舉中獲勝,是因為「白人工薪階層的復仇心理,他們感到被快速全球化的經濟所拋棄」。

 

  法國的選民也是秉持著類似的報復歐盟的心理,使得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在五月初的法國大選中進入了決勝輪。好在大部分法國人的理性在最後時刻戰勝了情感,沒讓仇視歐盟的勒龐入住愛麗舍宮。

 

  復仇能給人帶來愉悅

 

  用投票來表達不滿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報複方式,可更加司空見慣的睚眥必報方式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由於很難把復仇與暴力行為區分開來,所以這使得睚眥必報的範疇很難劃定。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教授大衛·切斯特一開始研究進攻性,但很快意識到在暴力衝突出現之前,往往已經發生了很多事情。他把相關的情緒稱為「心理的中間人」,即受到挑釁之後、發生攻擊行為之前的思想和感情。

 

  「我好奇的是人受到侮辱後如何應對,以及如何導致攻擊行為的發生。」切斯特說,關鍵在復仇的欲望,「所以,我是為了理解攻擊性,才開始研究復仇」。

 

  研究團隊首先探究復仇的起因,他們發現,復仇者的情緒會在這一過程中從「沮喪」向「愉悅」滑動,當報復完成時,愉悅的程度達到最高值。

 

  切斯特發現,當一個人受到侮辱或者在社會上被拒斥時,會感到痛苦。受到拒斥後,那些作出進攻反應的人,其大腦中與痛苦相關的區域最為活躍。「以進攻來回應威脅和傷害的原理,源自遠古時期的進化趨勢,」切斯特說。

 

  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常清楚進攻行為有助於人宣洩情感,但是直到最近,研究者才了解到:復仇能夠帶來一種特別的愉悅感。

 

  在一個跟蹤調查中,切斯特驚訝地發現,情感傷痛與愉悅感之間存在複雜的聯繫。雖然拒斥在一開始時讓人感到傷痛,但是當報復機會出現時,這種傷痛很快就會被愉悅所掩蓋,它甚至會激活大腦已知的獎賞迴路。切斯特還發現,受到挑釁的人之所以採取進攻行為,是因為這會產生「愉悅回饋」。

 

  威懾性自我保護手段

 

  研究表明,復仇能給人帶來愉悅,而且有些人採取復仇手段,正是因為它能帶來愉悅感。「這關係到管理情緒的體驗,」切斯特說,「和許多事情一樣,復仇在當時會讓人感覺良好。那會開啟一個循環,看起來有點像上癮。」

 

  除了能得到心理上的愉悅之外,睚眥必報的行為其實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學含義,即明確地告訴別人「我不好惹,別侵害我的利益,惹毛我的人都有危險」。切斯特說:「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喜歡尋仇,別人就不會和你搗鬼或者欺負你。」

 

  威脅復仇也可能威懾到攻擊方,麥卡洛說,「受到傷害後作出回應的人比逆來順受、縱容壞人的人生活得更好。」

 

  麥卡洛認為,復仇就像飢餓一樣,是一種基本的渴求。只有滿足了這一欲望之後,復仇者才能跨過這道坎,因為「目標已經實現」。

 

  所以,復仇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震懾他人,讓自己免遭傷害。「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麥卡洛說,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鼓勵人們沉溺於尋仇。

 

  「我們一方面能夠理解它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解這不是受害心理的產物。我們也希望幫助人們控制復仇欲。」他說。

 

  實際上,那些較容易付諸報復性進攻的人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克服情緒的爆發,即通過各種心理策略來學會控制自己的渴望。

 

  切斯特在一次關於復仇的研究中仔細觀察人的大腦,結果發現,成功控制住自己行為的人,他們的外側前額葉皮質出現了激活反應,那是推理和抑制衝動行為的重要區域。「我們並不是註定要屈服於報復衝動。我們進化出了非常複雜的前額葉皮質,它能夠抑制衝動行為,並引導它求得更具社會性的結果。」

 

  所以,下次當你在路上被人不小心絆了一跤,打算擼起袖子狠揍對方一頓時,要先深呼吸,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惱羞成怒。當然,很多時候,光是擼袖子的動作就已經足夠威懾對方,能讓絆倒你的人趕緊道歉,因為他已經接收到了「此人睚眥必報」的危險信號。(張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瞭望東方周刊專欄
    《瞭望東方》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絡,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
  • 瞭望東方周刊:健身教練速成記
    張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於是,2016年農曆新年過後,他跟著表哥踏上了北漂路,希望能在北京找到好的發展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體形較好的張鵬被一家健身機構的老闆看上了。經過短暫的培訓後,他成了一名持證健身教練。在中國的健身行業裡,像張鵬這樣的健身教練並不在少數。「健身教練是一個類醫生的職業,應該對其專業性有一定的要求。」
  • 瞭望東方周刊:誰推動了「過度教育」
    近日,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吳建民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近年來中國家長的集體口號,雖屢遭反思,可從未被顛覆。按吳建民的說法,總的趨勢是「起跑線」越來越提前。不少幼兒園把小學內容提前教了,各地學前班非常活躍,不少年輕母親剛懷上孩子幾個月,就開始上各種學習班,聽音樂,讀詩,朗誦莎士比亞劇作,認為不進行「胎教」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人參為什麼不行
    吉林省參茸辦公室主任孫振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危機確實給吉林內部帶來了很大震撼,也迫使吉林下定決心調整人參產業發展思路,「調整的方向就是走出以往盲目擴大種植的怪圈,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控人參種植。」從2008年開始,吉林將每年人參林地開發面積限制在1000公頃以內,遠低於此前每年3000公頃以上的開發面積。
  • 瞭望東方周刊:「老北京娃娃」如何回收舊衣服
    宮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項覆蓋北京西城、豐臺、海澱三區175個社區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已試水八個月。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北京市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穿衣類商品數據顯示,每年北京產生廢舊衣物約23萬噸,床單、被罩等織物類約11萬噸。也是在太平橋街道,30歲出頭的廢品收購者李剛夫婦在狹窄的出租平房內準備午餐——清湯掛麵裡漂著幾根菠菜。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搜狐網每日牽手瞭望新聞周刊詳情列表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 統計先鋒獲贈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贈閱儀式在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璐,《瞭望》新聞周刊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何君臣,新華社山西分社副社長汪振望等領導出席了贈閱儀式,贈閱儀式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竣敏主持。》新聞周刊,我局郭瑞等統計先鋒一同參加了贈閱儀式,接受贈書。
  •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記者編輯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啟事  《瞭望》新聞周刊由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刊物獨家發布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資訊,深度解析重大時事內情,其新聞報導具有難以替代和難以模仿的權威性,能給讀者帶來權威的新聞洞察力,被譽為中國極具主流影響力的新聞周刊。
  • 特稿|10年前瞭望東方國內最早披露福建莆田遊醫黑幕
    林金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這裡的好房子,絕大多數都是到外面去包醫院的人建的。許多房子的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有40個以上的房間,造價要數百萬元。有人為了老人行動方便,還在家裡裝了電梯。」陳德良對這一說法作了澄清,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實際上詹國團和詹國營、詹玉鵬、林宗金他們並非是傳說中的師徒關係,只是同為一家公司的股東,只是股份的大小不一樣而已。」
  • 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一行來訪
    昨天,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揭曉了新一輪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杭州連續第14年入選,會上還揭牌成立了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市拱墅區委區政府、杭州市富陽區委區政府、浙大城市學院五方合作共建。
  • 「瞭望之友」徵集號
    ,其中的精彩文章,將陸續刊發在《瞭望》「創刊40年特別報導」中,並收錄於《瞭望》創刊40年紀念文集中 文末附投稿方式 各位「瞭望之友」: 2020年,即將過去。
  •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關注南充鄉村扶貧路淪為「豆腐渣」:包工頭...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健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在農村扶貧公路建設中,縣、鄉公路施工質量能得到較好監管,但與村民出行直接相關的村道,卻往往成為監管「死角」,偷工減料時有發生,甚至部分鄉村「扶貧路」淪為「豆腐渣」工程。有關部門亟需加大監管力度,真正把扶貧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 瞭望周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重慶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姚樹潔說。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 《瞭望》新聞周刊刊發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即將於8月3日出版的2020年第31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發記者李斌、王君璐採寫的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摘要如下:7月20日零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歷時近40天的再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 《瞭望》新聞周刊發文介紹廈門在職黨員亮身份、進社區的好做法 點...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10月26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發文點讚廈門城市基層治理。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高松校長 探究華南理工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
    近日,為破譯華南理工大學辦學「密碼」,新華社記者鄭天虹專訪高松校長,專訪報導刊登在《瞭望》新聞周刊與新華社客戶端。報導全文如下: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近60%的企業負責人或技術核心骨幹出自華南理工大學。比如,當時我國彩電行業的「三巨頭」:TCL總裁李東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
  • 《瞭望》新聞周刊:順昌五措共舉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2月6日,新華社2021年第06-07期《瞭望》新聞周刊關注南平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鹿心社書記:奮力譜寫廣西發展新篇章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說,要深刻把握當前廣西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凝聚共識、集聚動力,展現廣西新作為,譜寫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