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處「牛津辭典」,關注我們,定期接收有關英語學習、詞源和用法的文章,也歡迎大家轉載我們的文章。
本季度《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更新了1200多個新詞、短語、新詞義等,這裡我們討論部分此次更新的一些亮點。
Thing的新含義
名詞thing已經在英語詞彙表中存在了千年以上,但OED針對近20年出現一個的新含義給出定義,即「a genuine or established phenomenon or practice / 真實的、已形成的現象或慣例」,常見於問句中表示驚訝或懷疑,例如:「is that even a thing?」。最早的使用出現於2000年美國的電視劇《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中:「Did you know that 『leaf peeping』 was a thing?」
各式各樣的veils(面紗)
OED對單詞veil進行了修訂,添加了許多不同形式的veil,其中最大的種類是不同款式的新娘頭紗:birdcage veil(鳥籠面紗),blusher veil(腮紅面紗),cathedral veil(教堂面紗)以及fingertip veil(指尖面紗)。而full veil和Islamic veil則用於指代伊斯蘭女性穿著的衣物與頭巾。另外,帶有比喻意義的corporate veil(公司面紗)則指的是將企業與主導人或股東分離開來的法律手段,以保護他們免於承擔個人責任。
Baltic 波羅的海般的冷
口語中,Arctic(北極的)指「極寒的」的用法自19世紀以來就存在了。最近,Baltic(波羅的海的)也有了類似的含義,尤其是在蘇格蘭地區。在OED中,這一新條目下的引文之一特別令人回味,它來自一份鄧迪大學(Dundee University)的學生報紙:「It’s fair baltic nockin』 aboot ootside in this weather」。
Boston marriage 波士頓婚姻
在歷史語境下,Boston marriage指兩位女性共同生活的關係,尤其是帶有情愛關係和親密關係——這種生活安排是19世紀晚期美國富有未婚女性中認可的一種文化現象。在Henry James的小說The Bostonians(1886年)中對於這種關係的描述可能催生了該詞彙,亦或是Boston marriage詞彙本身以及書名The Bostonians讓此種共同生活的關係在波士頓流行起來。OED中對於Boston marriage用法的最早記錄來自於Ednah D.Cheney的一封信中,她是一位上流社會改革者、爭取婦女參政權者。她在1893年寫給激進期刊Open Court主編一封信,「for many years has been accustomed to the existence of ties between women so intimate and persistent, that they are fully recognised by their friends, and of late have acquired, if not a local habitation, at least a name, for they have been christened 『Boston Marriages」』。她進而說到,儘管她不會要求波士頓婚姻被納入民事法典,但是應當認可其作為當代文明階段內女性的重要制度。
Faces and heels 好人與壞蛋
在職業摔跤的行話中,baby face(經常簡寫為face)是指被塑造成英雄或是好人的一方。而他的對手則被描繪成壞人,即heel,這源自犯罪群體中對於卑鄙無恥、不可信任的人的表述。
Post-truth 後真相的
牛津辭典2016年度詞彙post-truth此次正式收錄到OED中。這個單詞被定義為:「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 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況的」。Post-truth驗證了post-前綴組成單詞的普遍使用,表達某個特定的概念已經不重要或不相關了。較早post組成的單詞包括post-national以及post-racial。
Woke 警覺的
Woken是現代英語中動詞wake常見的過去分詞形式,但一些歷史和當代英語變體中,過去式woke也可以當做過去分詞。用作分詞的woke在非洲英語中產生了形容詞的含義,並且在美式英語中使用而顯得突出,也讓woke作為形容詞被收錄。形容詞woke(以及早先的woke up)的含義就是簡單的awake / 醒的,但在20世紀中期,woke被廣泛比喻為aware(有意識)或政治、文化語境中的well informed(博識的)。在過去十年中,這些含義被採納到主流用法中,並演變成為「alert to racial or social discrimination and injustice / 對於種族主義或社會歧視與不公的警覺」。這個含義因為2008年Erykah Badu的一首歌Master Teacher副歌中的歌詞「I stay woke」而流行起來。最近更由於woke與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聯繫為人所知,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
這個已成規模,卻最近才凸顯出的woke用法帶有象徵意義,象徵著美國黑人文化和語言被非黑人群採用,而這些人並不總是了解其中完整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很有趣味的是,woke最早作為形容詞的用法來源於非洲裔美國作家William Melvin Kelley在《紐約時報》中發表的文章「If you’re woke, you dig it」。這篇文章描述了美國白人「beatniks」(垮掉的一代)在當時「盜用」了許多黑人俚語,並配有卡通插圖描繪一群詞典編纂者費勁想搞明白當時的黑人語言。
Zyzzyva 南美象鼻蟲
曾經,OED中按字母排序最後一個單詞是zythum /ˈzʌɪθəm/,一種古埃及人釀造的麥芽啤酒。但在這次的更新中,最後一個單詞變成Zyzzyva/ˈzɪzɪvə/,一種南美的熱帶象鼻蟲。這個名字由昆蟲學家Thomas Lincoln Casey在其1922年的作品中提出。命名的動機尚不清楚,有些來源表示這可能是為了模仿象鼻蟲發出的噪音,也有可能是受到葉蟬(Zyzza)的啟發,還有可能處於字母順序的好奇心而選擇了這個名字。不管是那種原因,Zyzzyva大多因為在各種詞典中都是最後一個詞而聲名遠揚。現在,它也成為了OED字母順序排列中的最後一個單詞。
更多有關此次更新的信息,請登陸OED網站:
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june-2017-update/
本文內容編譯自牛津辭典博客(blog.oxforddictionaries.com),牛津大學出版社擁有中英文兩版版權。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