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牛津英語辭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最新一季更新,新增1000多個新詞條、釋義以及子詞條。除了一些舊詞新義之外,英國和美國的一些方言也成為了新詞的來源,更有70多個印度英語詞彙納入,讓英語詞彙的來源更具多元化。
一、舊詞新義
在這一次的更新中,與往常一樣,很多所謂的新詞並非是新創的,而是有可能源於古代,並已過時。比如說,有一個新增的動詞「afound」,該詞雖已過時,卻令人回味,其含義為「因為寒冷變得麻木與僵硬」,這是喬叟(Chaucer)使用過的來自盎格魯-諾曼人的外來詞。另外一個詞是「through-smite」(意思是「用長矛或其他尖銳武器刺透或穿透」),這個詞為約翰·高爾(John Gower)和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所用。直到19世紀,「through-smite」一詞僅限於一種自覺的詩意用法和古體用法,而到了20世紀早期,該詞完全不再被使用。
「Fatberg」一詞則代表了時間範圍的另一個結點,該詞最初出現是在2008年,表示大塊凝結的烹飪脂肪以及其他的垃圾,這些脂肪和垃圾在進入下水道後會凝固和硬化,此外,該詞還表示堵塞排汙管道的大量垃圾。
A large lump or mass consisting chiefly of cooking fat which has congealed and hardened after being poured down a domestic drain; (now esp.) a very large mass of solid or compacted waste found blocking a sewage system
「Belsnickel」是萊茵蘭(德國萊茵河西部)民間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形象,他會在聖誕節前探望小孩子們,獎勵好孩子並懲罰壞孩子。對於大西洋對岸的那些擁有德國淵源的國家而言,該詞用於指代
那些在聖誕節或新年的時候探望他人,並玩惡作劇或討要小禮物或點心的人
a person who visited people at Christmas or the New Year in disguise to play pranks or beg for small gifts or refreshments
(做這樣的事情也就是「to belsnickel」)。
Belsnickel一詞的前一部分時常被拼寫為「Bell」,因此看起來像是與節日鈴鐺(festive bells)有關,但它其實來自於德語「Peltz」(皮毛),意思是德國人的皮毛服裝,而這個形象也是從頭到腳穿著破舊皮毛的男人。
「Winterval」一詞與表述季節的詞相似,是「winter」與「festival」兩個詞的結合體,用於聖誕節前後的一些冬季節日,通常這些節日在文化上沒有特定的名稱(a culturally non-specific name for the winter holiday season around Christmas)。它還可以指代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一些特殊事件(specific events taking place during that time)。
該詞至少是在1982年才開始使用的,只是一直不甚流行。相對應的,此次更新還收錄了詞組spring festival,是不是看著眼熟?它指春季進行的各種慶祝或節日,通常是為了歡慶冬天的離去、春季的到來。如果將Spring Festival二字首字母大寫,它就特指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OED中所包含的許多詞彙都不歸屬於標準英語,「Worstest」就是一個例子。如2014年所增加的反義詞「bestest」,「worstest」是一個雙重最高級詞彙,主要運用於非標準的演講或是為了達到幽默的效果而使用的。儘管「worstest」被視為非標準用語,但這個詞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1768年的一部名為《現代式的求愛》(Modern Courtship)的喜劇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
動詞詞組to fall off the wagon(直譯為從四輪的貨運馬車上掉下來,始自1906年)表示:
在經歷了一段戒酒期後又重新開始酗酒,或者籠統地說,又一次地陷入了有害的習慣當中。
to begin consuming alcohol again after a period of abstinence, or more generally to relapse into any harmful habit
與之相似的詞組,to be on the wagon(直譯為坐在四輪的貨運馬車上)也就意味著遠離酒精。「wagons」和不喝酒的聯繫出現於一個早期的詞組「to be on the water wagon」(在灑水車上,1889年)中,表示禁酒主義者們選擇軟飲。那些已經從「wagon」上掉下來的人或許也能說成to resort to liquid courage(去藉助酒膽),這樣的說法源於1826年。
二、英美方言獲認可
在英格蘭的一些地區內,「croggy」的意思是騎自行車的人讓乘客搭個便車,搭車的人坐在橫梁上、車把上或坐在腳踏板的後方。有人認為這個詞的形成來源於「cross-bar / 自行車的橫梁」一詞中的「cro-」,並受「doggy、piggy和ciggy」這些詞的形成法的影響。這個詞是英格蘭地方方言之一,而這些方言單詞是由BBC(英國廣播公司)地方廣播的聽眾們所提出的。其他的單詞包括來自西部內陸的「yampy」(發瘋或瘋狂)、西北內陸的「snived」(泛濫成災、大批滋生)、東北部的「goke」(蘋果或梨子的核),還有北方俚語「corporation pop」,指代「飲用水,尤其是指自來水」。
由於方言主要運用於會話語境,通常不會以書面的方式記載下來,因此要想找到此類地區方言的書面證據時常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從服務於社會媒體的交流平臺「推特」上我們能夠搜尋到成千上萬的非正式英語用法記錄,正因如此,該平臺也為詞典編纂者們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恩惠。
推特上的用語體現了許多地區方言新詞條的特徵。關於東北部的方言「mafted」(因氣候炎熱、人流擁擠或身體勞累而變得筋疲力竭)的使用始於一個來自於1800年左右的詞彙表的定義,最近的一次引用來自於推特用戶@lucyinglis在2010年時所說的話:
Dear Lord—a fur coat on the Bakerloo line, she must have been mafted
天啦嚕——貝克魯線上有人穿著皮大衣,她一定會熱壞的。
類似的新詞條栩栩如生地闡述了現代的詞典編者是如何用這些數字時代獨特的資源來將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發揚廣大的。
美國人和英國人的諺語版本不盡相同。美國人與英國人之間存在一個意思相同,形式不同的表達法——英國人用「it isn’t true」來表達某些東西的質量達到了頂尖的或難以置信的程度,而美國人則用「it isn’t funny」(1930年)來表達這個意思——該含義也被納入了OED的更新版中。在所有相關的引文中,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1958年所寫的一封信中吹牛皮時用到這一用法:
I have invented so many new words it’s not funny
我創造了這麼多新詞,這簡直太吊了。
三、印度英語,另一種方言?
不可否認的是,英國在印度的四百多年殖民統治,對這個國家的語言烙上了深刻的印記。兩國之間共同的歷史也留下了大量的「詞彙」,以及在新詞創造上提供了新思路。對於牛津辭典的編輯來說,這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彙。
九月更新的牛津辭典新收入了70個印度英語詞彙,這不僅反映了印度的歷史,也體現了對印度英語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多樣文化和語言影響。
「印度人的說話禮儀反映出了一個複雜的血緣和地址體系,其中包涵有關有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和家庭關係的細分詞語,而且 這些詞語並沒有在英語裡有直接的對等詞。」《牛津英語詞典》世界英語主編Danica Salazar說道。因此,牛津英語辭典將這些詞作為單獨的詞語收錄其中。
在新收入的印度英語詞彙裡,有分別來自Telugu(泰盧固語), Urdu(烏爾都語), Tamil(泰米爾語), Hindi(印地語)和Gujarati(古吉拉特語)等民族的詞語。很多詞在印度生活中很常見。例如 ,jugaad, dadagin, achcha, bapu和surya namaskar。
如上所述,有一些是表示血緣關係的,如anna意為「哥哥」(elder brother),abba意為「父親/爸爸」(father)。 另一些則是有關印度食物的,如gulab jamun(玫瑰奶球), mirch masala, keema, funda和chamcha.
在此之前,2015年納入到《牛津英語辭典》的200多印度英語詞彙裡也大多與印度食物有關,如samosas(咖喱角)、pakoras(帕可拉)、tandoori(印度烤雞)等。當然也不乏Bollywood(寶萊塢)、bindi(眉心貼)、namaskar(合十禮)等文化類詞語。
「風靡西方的不僅僅是印度菜名,日常用語中的大量印度詞彙也在逐漸進入這些大牌詞典中。」《牛津英語詞典》總編輯Joanna Turnbull說道。「除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這三大英語國家外,印度是惟一一個向這兩本詞典貢獻了這麼多本土詞彙的國家。這也表明我們十分重視印度英語正在歷經的變化。」
欲了解全部的更新詞彙,請點擊右下角的「閱讀全文」。
來源:牛津辭典博客、牛津辭典微信公眾號、Gulf News、scoopwhoop網站、21世紀英語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