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時代媒體技術在不斷更新,全新的新聞理念也層出不窮,加強與全球各傳媒教育機構的聯繫與合作,是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傳媒教育變革及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在相互的溝通與合作中才能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取長補短,推動新形勢下傳媒教育的發展。獨特的新聞教育觀、全球化的教育視野造就了不一樣的學院特色。西南政法大學的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作為中西部的新聞學院,很早就開始注重全球化的合作與交流,不局限於一地一域,注重與傳媒領域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在教學上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新聞教學工作。本刊記者有幸採訪到了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珮院長,通過了解本學院獨有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體會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新聞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人物簡介:李珮,女,回族,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曾在新華社工作18年,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時任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總編輯。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新聞傳播學科十二五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學實驗示範單位新聞傳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負責人;重慶市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制新聞複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負責人;獲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是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重慶市社科聯合會委員。2004年加盟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至今。從事新聞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新聞業務》《中國新聞對外傳播》等課程。已完成國家社科項目(「網絡環境下的突發事件管理與傳播研究」)1項,完成重慶市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重慶廣電改革發展與政策法規的調整」)1項。在知名報刊發表30餘篇學術論文,曾獲省部級獎十餘項。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李院長,您好!我們知道,2010年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這是在您擔任院長後的一次重要改革,那麼學院更名後與之前在發展的目標及教育模式上有怎樣的變化?
李院長: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採訪。2015年是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院20周年。我們學院是重慶市第一所經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設的新聞學院,籌建於1994年,1995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在我國法科大學裡第一個開設新聞學專業,是全國第一家以法制新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色新聞學,在重慶市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開創性意義。我院在辦學之初,就明確地提出了「主新輔法」的培養模式,形成新聞學和法學相結合的獨特學科交叉優勢,並整合了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資源。提出以培養具有「媒介視野、法律正義、社會責任」的高素質法制新聞應用人才為目標,並逐漸形成「媒介視野、法律正義、社會責任」三者並重的辦學特色。
學院2010年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這是我們保持發展法制新聞特色辦學15年之後的一次理性拓展。經過全院師生的努力,2010年12月,我院成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0年,新聞學專業被確立為教育部財政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新聞傳播學學科成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2013年12月,新聞學專業入選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先後建成了新聞演播實驗室、新聞編輯實驗室、新聞節目製作實驗室、數字媒體製作實驗室、5.1數字環繞聲實驗室,擁有重慶高校新聞傳播學類實力最強大的實驗教學平臺。
與此同時,學院成立了「法治新聞研究中心」、「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廣電與新媒體研究院」,這三駕馬車成為學院科研的創新高地,每年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並反哺到教育教學之中,同時也為地方政治文化發展服務。堅持「法治新聞」與「國際視野」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明確的研究方向:新聞與法治、國際新聞、影視與新媒體、政治傳播。經過20年發展,新聞傳播學科已成為重慶領先、西部一流、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聞傳播學科。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院新聞傳播學科位列全國第二十三位、西部第三位、重慶第一位。
記者: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特色是以全球新聞視角打造國內一流新聞學科,請您談談,貴院具體是如何去做的?貴院在全球化新聞教學方面,對未來還有什麼思路和願景?
李院長:我院在學科建設方面一直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實行國際化辦學,主要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第一,每年舉行1~2次國際學術會議,這些會議的成果已引起國內外的重視,部分成果已寫入政府文件。2010年1月12日,我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教育改革國際研討會」。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尼泊爾駐華大使以及中外新聞學院院長、教授等百餘人參加了大會;2010年12月29日,主辦了「喜馬拉雅論壇暨喜馬拉雅研究所成立儀式」,尼泊爾副總理親臨會場;2010年7月舉辦了西部新聞教育師資培訓班,邀請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4位專家進行授課,西部多所高校教師參加了培訓;2011年7月18日~19日,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清華大學聯合舉辦「新聞採訪寫作課」師資培訓班,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新聞學院的50名老師參加了此次會議;2012年12月1日,與聯合國文明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了2012亞洲媒介素養教育大會,來自日本法政大學、東京學芸大學、尼泊爾特裡布汶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等高校院所的50多位學者、嘉賓出席會議,包括我院在內的國內外13所大學和院所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素養與跨文化對話協同教席資質。
第二,鼓勵學院教師赴國外訪學。2011年以來,學院相繼有十餘位教師前往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美國俄勒岡大學、美國蒙大拿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進修或訪學。
第三,鼓勵學院教師「走出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近3年來,我院教師赴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土耳其、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參加學術活動25人次,參會人員均在會議上發表報告,極大地傳播了學科的影響力。
第四,將國際知名學者和專家「請進來」舉辦學術講座和學術沙龍。近年來,邀請了國際新聞泰鬥Seymour Topping教授、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副校長吉姆·派伯教授、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Julian Knowle教授、澳大利亞雪梨麥考瑞大學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Naren Chitty教授、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教授Joseph Weber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傳播學院Jock Lauterer教授、日內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Paolo Urio教授、日本東京東芸大學和田正人教授、巴基斯坦大使馬蘇德·汗先生、國際記者中心主席Joyce Barnathan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李喜根教授等一批國家知名學者和專家來學院舉辦學術講座,召開學術沙龍,擴展了學科視野。
第五,學院更名後,不斷吸引海外學者和海歸博士加盟。近三年,每年都有2~3位海歸博士加入學院的教學科研團隊。與此同時,我們也請國外新聞傳播學界的專家到校作短期的教學示範。
第六,學生與世界聯繫加強。每一年選派學生參加「大篷車課堂」,到斯裡蘭卡、圖瓦、巴基斯坦實地採訪。每年夏天,參加奧地利薩爾斯堡全球學生論壇等。
記者:隨著網際網路及移動媒體的發展、媒體的不斷融合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貴學院在教學上,包括對教師的要求以及對學生的培養等,是如何適應當前的新媒體環境的?
李院長:20年來,我院堅守「主新輔法」的教學特色,並融入全球化視角,探索一條契合當今新聞傳播教育變革發展理念、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教學改革新思路,確立了「堅守本體、融合開放」的新聞傳播教學理念:堅持以與法學學科優勢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為根本,充分實現不同專業和學科、課內與課外、中心與媒體、學院與海外名校及機構之間的融合與交流,通過全面、立體、包容和開放的教學體系建設,培養具有「媒介視野·法律正義·社會責任」的高素質法制新聞宣傳人才和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要求教授實務的教師要到實務部門掛職培訓一年,這項工作已經開展了三年;要求教師要有海外學習背景或海外訪學背景,這項工作已開展了五年。
為了適應新媒體對人才的要求,學院近幾年在人才引進上也進行了調整,除了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新聞傳播類的博士畢業生,同時也引進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博士,形成科研團隊,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
在本科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中,提出向課堂要質量,組織了七個教學團隊,在教授、副教授的帶領下,對課程進行了大膽的設置,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融入更多實務教學的內容,一些課程採用雙師教學,本院和實務界教師共同授課。
記者:目前國內一些新聞院系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頑疾,談談您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
李院長:在我國,一些院校的確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我院在教學方式上,盡力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主要有六大方面:第一,與《重慶商報》聯合培養新聞傳播本科創新實務人才。2015年3月26日,與《重慶商報》聯合推出的培養新聞傳播本科創新實務人才——「藍鯨計劃」啟動。根據「藍鯨計劃」培養方案,學院選拔本科生進報社實習,雙方通過互聘方式實現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第二,與CCTV社會與法頻道合作創建研究基地。CCTV社會與法頻道研究基地創建後,深度訪談欄目《崛起》《熱點面對面》等均在我們新聞演播實驗室完成節目製作,學生參與節目製作的全過程;第三,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創建節目評估西部研究基地。2013年5月18日,學院承辦了「移動互聯與媒介創新高峰論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西部節目評估研究基地正式掛牌;第四,與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籤署了《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政——零點媒介傳播基地」;第五,創建了29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已覆蓋北京、上海、廣東、海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初步形成立足重慶、輻射西南、北上南下東進的格局,滿足了學生實習的需要;第六,與國外名校合作辦學。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的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俄勒岡大學、英國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法國圖爾大學、法國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多種合作關係。
我院不斷嘗試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改革。第一,設立「大篷車課堂」。大篷車課堂的基本理念是「走在路上的新聞」,邊走邊思考邊採訪邊成稿,即「不斷思考+不斷實踐」。「大篷車課堂」由學院教授帶領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進行實地採訪和實習,目前我們已到訪的地點包括巴基斯坦、圖瓦、斯裡蘭卡、蒙古人民共和國、薩爾斯堡;第二,創建社區媒體平臺。我們創辦了重慶首張面向社會的《回興社區報》,每期30名學生全程參與,每期2000份,還形成了依託一份報紙、一個網站、一個微博和一個公共微信,構造了一個立體的《回興社區報》媒體平臺;第三,設立新生研討課。為新生開設新生研討課這種模式20年前始於哈佛大學,它是國內高校前沿的教學方法,這種模式2011年被引入新聞課堂,成為我院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新生研討課以講座形式為新生開設10堂新生研討課,全部由國內知名學者、實務界精英和本學院教授擔任主講教師;第四,堅持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在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教學中廣泛運用,如定期舉行模擬新聞發布會、模擬公務員面試、模擬現場採訪等;第五,鼓勵學生創辦院報、院刊、院欄目。《新報》是我們學生創辦的院報,《西政觀察》是院刊,《西政故事》是品牌視頻欄目。特別是《西政觀察》憑藉其獨到理性的視角、針砭時弊的文風,在廣大同學中擁有很大影響力,連續多年榮獲「重慶市校園刊物研討會報紙類」一等獎;第六,每年舉行「新聞傳播杯」專業技能大賽,內容包括文章縮寫、改寫、新聞標題、新聞導語、電腦排版、數字攝影、網頁製作、文字錄入、電視節目製作等,夯實專業基礎;第七,每年舉辦記者節活動月。每年11月份是我們學院學生記者節活動月,一般分為 MTV大賽、PS大賽、法制新聞攝影大賽及以法治為題材的短劇大賽。
記者:您在任職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前是從事記者工作的,早期的記者生涯對您後來從事教育工作有怎樣的影響?
李院長:我在新華社作記者時發現,媒體需要的人才高校培養不了,高校培養的人才媒體又不好用,不少實習生連最起碼的消息怎麼寫都感覺困難,更別說怎麼尋找「新聞內核」了,大多都要「回爐」。進入高校後,我和同事們一起,探尋新聞教育的規律,逐步打破傳統的新聞教學模式,自編教材,將實務工作經驗融入到每一堂課程中去,將即時新聞事件與學生共同分析,採用「手把手」的「師傅帶徒弟」的方法,邊學邊幹,邊幹邊學,學生興趣濃烈,變課堂成為採訪現場的情景教學。我們每到一個學習階段就搞一些實戰採訪或模擬採訪,如模擬新聞發布會,讓學生扮成不同媒體的記者和被採訪者,或請社會人士來校開新聞發布會,並在規定時間內完稿;實行校內大事網絡直播,每年學校運動會都會模擬奧運會進行全程網絡直播,要求學生精準、及時全面地進行各類新聞形式的報導,並現場解答學生在採寫中遇到的疑難,這樣讓他們得以快速成長。網絡直播現已成為西政富有特色的第二課堂,持續了十一屆,今年又轉身,上百學生將校運會打造成全媒體直播,並受到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