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格解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2-01-09 心如鏡

人格解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耔由|來自壹心理(微信號:onexinli)

Q1 人格解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當我還沉浸在腦圖畫面人物交織的想像中時,一個前進中汽車的顛簸把那還在飄的思緒碎片拉到可能認為是現實的一個點上,無比不真實的知覺頓時包圍了我和我周遭的全部...。此刻部分的自我知道正坐在去往曼哈頓的F線上,但這個部分的自我非常的微弱,僅僅足夠意識到這個既定現實的片刻的存在,就好像自己在一個氣泡中,並與周圍的環境隔離開來了...。無數次的,感覺到自己置身於某個電影場景中,以第一人稱的自述視角邊抽離邊感知,並從未覺得是怪異的,現實解體的分分鐘鍾都是新鮮的都是熟悉的都是強力陌生的,是無數矛盾的混合存在。


類似這樣馬不停蹄的解離狀態存在於每日的感知中,佔到一天中至少半天的時間,除了睡眠的時候並不會接收這樣的感知,除了處於高度集中精力的做事時不會意識到,基本上和現實解離的體驗是時刻綁定在一起的。




Q2 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症候群,又稱人格解體障礙。(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是屬於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的其中一種。主要是經歷一種包括感知分離,觀察自我時好像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一樣。現實解體就是經歷與外界環境分離的感覺,這兩者通常同時出現。


生物神經學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大腦為了抑制負面情緒信息(negative emotion information)而減少ANS(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的反應和減弱感官性能的活動為了適應和應對突發其來或者長期的壓力。這些改變就是大腦產生的強力自我保護機制,不管你是否決定需要它存在,因為一旦產生,無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它都難以完全消失。世界上目前還沒有治癒解離症的藥物和臨床治療方法,而且解離症和解體體驗也通常伴隨著其他的臨床症狀,比如焦慮症,人格障礙,失憶症,精神分裂等等。




Q3普通人會體驗這種類似現實解體的經歷嗎?

會。比如在美國就有50%的成年人經歷過解離體驗,但只有其中的2%會符合標準的臨床診斷。


不少人應該聽過Déjà vu -法文單詞,原意是already seen,翻譯成貼切中文就是似曾相識。常見的例子比如在做什麼事/進入什麼場合,在街上看到什麼人的時候突然覺察到一種熟悉的/似曾相識的/仿佛來過這裡/仿佛認識這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但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在何時何地來過這裡或見過這人。類似於不少講記憶碎片的電影中描述的已經失憶卻會經歷閃回。很多有過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也會經歷這種閃回(Flashback)的經驗。關於Déjà vu和PTSD的心理機制和腦神經科學關聯的內容日後會專門撰文解釋發布。

第二個例子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試試或者平時注意一下,在一張紙上寫重複的幾個字,比如自己的名字很多很多遍後就突然發現眼前這個自己的名字變得極其陌生,有一個瞬間再也認不出來了,這是我的名字嗎…? 我甚至在此刻不知道這個字是怎麼寫的了…? 嗯… 然後它可能金貴的轉瞬即逝,正想要拼命回想再次體驗時它卻消失了。


再舉一個例子,更加容易做到,試著獨自照浴室裡的鏡子,盯著打量鏡子中的自己,多久呢?能多久就多久,不要想太多,就只是觀察自己的臉,湊近觀察。(很多愛美的人每天都會這麼照鏡子吧,這次試著入了迷得照)好了,不知從某一分鐘的某一秒開始這張再熟悉不過的臉突然變得陌生了,Oh my god… 它真的發生了,我無法識別這樣一張面龐,眼前的這個人是我自己嗎?在你試圖想要分離這種特別的怪異感時,你試著拉遠了和鏡子之間的距離,眨了眨眼,晃了晃腦袋,對自己說:這不是真的,然後再定睛一看,腦子裡有聲音趕快來救場笑說,這分明就是我自己啊…! 是的,你可以不承認,但剛剛發生的那種奇妙的疏離感穿越感是真的發生了,只不過時間很短。而筆者經歷的現實解體感就好像把這種其實非常詭異的瞬間拉長擴大進完整的時間線裡,也就是說無時無刻在經歷這樣的解體。經歷多了,大腦和身體就適應這樣的解體感,它們被漸漸自動處理為一種安全的反應,一種不得不去接受的感覺,因為不管你接不接受,它就在那裡,無時無刻不和你在一起,你越不承認它越排斥它,反而會加速它的屏障,因為大腦自以為是在保護你呢,神奇入住卻怎麼也趕不走它了。




小說家投入進行跌宕起伏的人物事件穿插時,關於藝術家創作他們各自的藝術作品時,或者大多數的人在專心致志難以自拔的做一件事情時,也會常常進入到一個創造出來的或已經被造的世界裡,好像電影剛謝幕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時候的恍如隔世感。但這樣的與現實隔離的體驗往往在結束之後能夠回歸。大多數沒有被抑鬱情緒長時間困擾的人能夠處理好因為分離焦慮和壓力產生的焦慮感。而對遭受人格解離的人來說,卻是一個被烏雲線填充滿的時刻準備著分割現實, 感知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要在內心深處承認這種分離現象的存在,並且與之適應相處,是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不得已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某種意義上是在自我逃避過度之後緩慢面對矛盾現實的成長體驗。


作者:耔由

壹心理專欄作家。紐約Hunter College心理學、藝術雙學士。喜歡畫畫/攝影/寫作,對催眠術/神經科學/神學頗有一些研究。宇宙映射給我們看似矛盾繁多的世界,萬事物卻都能在其中探尋到完美合理的解釋。主編有微信公眾號「世紀後的麥穗」 ID: nynextwheat。



相關焦點

  • 解離和人格組織
    那些難以承載的感受,就會與認知處理系統脫離,保持在原始的體驗狀態,成為「未能思考的已知」。 因而說解離作為一種心理上的「躲藏」(逃跑、戰鬥、躲藏)反應,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覺的喪失,身-心的割裂,也就是有身體上的感覺體驗,但是因為作為中間環節的知覺的損傷和斷裂,也就不能被認知系統進一步加工和管理,這些不能被認知加工和符號化的創傷體驗,就處在一種原始的狀態中,所謂解離。
  • 心理學:受到傷害的人出現「靈魂出竅」,其實是人格解離
    人們在遭受傷害的時候,通常會有一種特殊體驗,即所謂的「靈魂出竅」。心理學研究認為,所謂的靈魂出竅,其實就是人格解離。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語,相比之下另外一個詞語大家都聽得比較多,即創傷後應激障礙。因為親眼目睹或者親自經歷過創傷事件,產生的一系列心理障礙即創傷後應激障礙。
  • 複雜創傷,邊緣性人格障礙以及結構性解離
    不幸的是,少有心理健康從業者真正了解情緒敏銳度(Emotional Sensitivity)和長期的童年創傷(Chronic Childhood Trauma)。人們可能會被過度診斷和被要求進行藥物治療,而不是得到他們真正需要的理解。
  • 多重人格難道就是人格分裂嗎?人格和分裂到底有怎樣的關聯?
    人格分裂的學名其實叫解離症也就是間歇性人格分離,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從精神層面上解離從而來保護自己,也因為這樣失去了自我的整體性。人格分裂其實是一個統稱,還分為兩大類:心因性失憶症以及多重人格症。
  • 精神分析診斷15.2解離病症的防禦和適應過程
    一些具有解離性人格的成年人從初次經受創傷的那一刻起,便一直簡單武斷地用「關閉感知」這種解離的方式來調控自己的情感,而另一些人則在受虐停止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保持人格的轉換狀態,或是固定一種自我狀態以應萬變。臨床上常見的情況是,當患者離開原生家庭後,其外顯的解離狀態就會消退。但當他們的子女達到自己遭受虐待的年齡時,解離狀態會再度浮現 (這種認同現象往往都是潛意識的)。
  • 讓我們一起了解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怎樣出現的?
    解離症,對大家來說這是一種較為陌生的精神疾病。一般來說,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疾病來的低,國外的發病率約0.01%。儘管如此,報章雜誌、電影等媒體卻常常以這類疾病為題材,或許是因為此類精神疾病的戲劇性較強。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
  • 多重人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探索 • 修心 • 品生活睿心理 ┃ 做人生最好的導師前幾天看了一個19歲女孩分享自己患有多重人格的經歷,而且很多人對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症有所混淆,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多重人格。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說,Jess是多重人格患者,並非是人格分裂症或者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人格分裂症和多重人格有何區別呢?
  • 精神分析診斷​15.1解離心理的驅力、情感和氣質
    心理諮詢|考試音頻|歷年真題|
  • 如果伊弉冉一二三真的是解離症,他目前的狀態應該怎麼來解釋?
    解離通常被用來描述相互關聯事物之間的分離或連接缺失,是一種常見於尋求心理治療的人身上出現的心理過程 (psychological process)。該病的症狀特點是,患者在記憶、人格或其他精神功能上具有分離的體驗,該病的發生是一種複雜的紊亂生理-心理過程。正常人的精神心理功能是統一的有機體,而分離障礙患者的人格完整性、有機統一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摧毀。
  • 心理影視 | 從電影看心理疾患(IV)─解離性人格疾患
    電影名稱即為《分裂》,顧名思義,這部電影是在描述一個「人格分裂」的故事,但所謂的人格分裂其實是「解離性人格疾患」的一種。多重性人格疾患,又名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精神分裂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參加聚會明明很熱鬧,我卻突然覺得一切離我很遠」丨解離
    以上這些場景中出現的各種表現,都是一種被稱為解離(dissociation)的概念所帶來的。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為什麼會出現解離?它有可能被解決嗎?來看今天的文章。其實,大部分人都曾體驗過輕度解離(例:白日夢、沉浸在某本小說中)。
  • 【延展閱讀】解離性障礙,精神分裂,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三者區別?
    解離性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有本質的區別。解離性障礙是一個大類,其中包含了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 你是雙重人格?或者只是帶著「人格面具」?
    然而,榮格集體潛意識理論中原型之一的這種「人格面具」常常會讓不少人曲解,誤以為不同狀態的呈現就是所謂的雙重或多重人格。其實不然,關鍵看本人是否有覺知,是否是有意識而為之。如果有,則恰恰說明這個人自我功能良好,人格健全,能夠根據不同場合展現自己的不同特質;若缺乏自知,又反差迥異,才可能是種病態的解離症狀。
  • 九型人格——研究心得總結
    九型人格的分型方式跟星座有本質的不同,其人格特徵是通過觀察心理行為模式總結出來的,用的就是現狀指標,且針對於每一種人格,都有一套完整的「變化」模型——即「整合」和「解離」的「能級」狀態——這裡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可以理解為性格的「升華」和「惡化」,讀到後面會了解了。
  • 和「迴避型人格」的家人或伴侶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01「迴避型人格」是一個不常被提起、比較陌生的概念。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數據,只有1%的人是迴避型人格。然而,不管概率有多小,只要你的家人或伴侶是這1%,那麼對你們的影響就是100%的。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質體現,鉑瑞思有答案
    但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的生活是高低起伏的太快、太頻繁,高的太高,低的太低,每天的生活都是大起大落,這樣的日子很難過下去,這就是失控。並且,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的核心體現在各種失控:這裡包括各種妄想、非黑即白的思維、妄下結論、對別人極度不信任,甚至包括在極端負面情緒下所體驗到的解離的症狀,比如身邊的事物感覺不再真實、自己像是活在夢裡一樣、」靈魂出竅」似的感受。4.人際關係失控情感、認知、行為的失控,這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導致我們的人際關係發生大起大落。
  • 接受心理諮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心理諮詢師時薪多少?
    你做過心理諮詢嗎?「接受心理諮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聽聽他們怎麼說:@Natiya和諮詢師說話跟和朋友吐槽最大的不一樣在於,諮詢中有一種奇異的氛圍。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社會上各類人群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被引發,國家陸續出臺各項關於加強心理危機幹預、援助、疏導的政策文件,各種心理公益活動接連出現,心理健康和心理諮詢也逐漸普及,凸顯出心理疏導的重要性,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也重新被社會所關注,心理諮詢師正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 心理諮詢師:如何識別人格障礙?| 知識專欄
    「如何與人格障礙型家人相處」,是映心堂心理出品的心理知識產品。人格障礙,是比我們通常所知道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強迫症等,嚴重得多的心理問題。人格障礙患者有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和行事風格,僵化固定,且持續時間長,難以改變,會影響到當事人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但人格障礙又不是一種「精神病」,也就是說,這種人和我們日常所說的「瘋子」是不一樣的。
  • 「電影筆記」24重人格的解離——解析電影《分裂》
    D.I.D)多重人格障礙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多重人格的各個亞人格都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一種人格出現,其他人格就自動退場,任何時候,都有一個主要人格佔優勢,人的行為也就由佔優勢的人格「值班」、控制,不會出現「好幾個人格爭奪控制權的混亂狀態」。究竟由哪種人格來支配,完全遵循「哪種人格最適應當時的環境和需要,就啟動和出現哪種人格」的原則。
  • 生理學:氧解離曲線
    血紅蛋白(Hb)與氧氣結合的特徵(1)快速而可逆Hb 和氧氣的結合、解離是快速且可逆的,其不需要酶的催化而僅受到 PO2 影響,當血液流經 PO2 高的肺部,Hb 與氧氣結合形成 HbO2,當血液流經 PO2 低的組織,HbO2 迅速解離釋放 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