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文明就是傳達,假如不能表達什麼等於並不存在懂嗎?因為衛生間大多排不出去水,積一窪水懶得進去。出奇的是昨晚居然沒有積水你替積水倒在地上。
文學是可以超越的過界的,如同音樂一樣。不會因地域的限制而缺少音符的感動。如果那中國來講,或許上一輩的人最接觸了解較多的如蘇聯作家譬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者《靜靜地屯河》可能是地緣政治的影響吧。在的印象中比較深刻還是那個叫「娜塔莎」的名字。
日本作家當屬川端康成給我印象深刻,譬如《伊豆的舞女》《雪國》《千紙鶴》,作者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日本人民精神實質。作者在60年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選擇閱讀他的理由。
但,村上春樹呢?
但我對於村上春樹只能用一個詞陌生 。有時候感覺很出名。周邊的人會引用他說的話。別人給到的理由是「接地氣」而我對於他剛開始是排斥的,不喜歡他的名字 他是日本作家。經常在圖書館看到有他封皮書籍(有些歸類於心靈雞湯) 。
在一次偶然機會能與作者有交集。
在讀一本名為《且聽風吟》的7萬字小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處女作,一個酒吧的老闆而立之年的作品—— 爽靜直白。對於我人言,喜歡作者的一種特性:「距離感」。
而今的他多年旅居國外,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作者採訪受害者對集體事件的反思,因為對國內輿論保持距離而與受害者又保持另一種距離 ,通過作品《地下》讓外界看得更清楚看到事情擲地裡的聲音。
有時是懼怕遇見新的作家,尤其如國外的。作品的質地很大程度上在於翻譯者的能力,其實好的閱讀應該從母語開始培養,然後學習外語進而去通過他國語言了解作品這樣是「原汁原味」。我忌憚外國物品,因為本身的我缺乏引導和借鑑。因此可以說村上春樹是我開始了解的第二個日本作家,收穫頗多。
《且聽風吟》給我們打開了另片天地。讓我們走進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