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巨頭寶成逐漸清空國內資產?

2021-01-20 皮商雲集資訊

寶成生產線則悄悄從中國市場撤退,不僅東莞裕元廠區已停工,寶成在中國其他廠區也陸續縮編,蔡家在中國以私人名義投資的崑山和東莞裕元酒店,也因中國近年高端市場受到打貪影響,酒店生意不若以往,相繼出售。



寶成工業前董事長蔡其建和哥哥蔡其瑞共同創業,攜手打造寶成集團,寶成是全球鞋業代工龍頭,平均全球每5雙球鞋,就有1雙是寶成做的,去年營收近2800億元,客戶包括知名品牌耐吉、愛迪達和Timberland等。


2014年,寶成蔡家第一代全面退位,改由第二代蔡佩君、蔡明倫接班,蔡其建等人退居幕後。寶成近年調整中國經營重心,轉為通路代理,旗下寶勝國際去年成為中國第一大運動用品通路商,寶勝原定要私有化,卻遭股東反對闖關失敗。


寶成生產線則悄悄從中國市場撤退,不僅東莞裕元廠區已停工,寶成在中國其他廠區也陸續縮編,蔡家在中國以私人名義投資的崑山和東莞裕元酒店,也因中國近年高端市場受到打貪影響,酒店生意不若以往,相繼出售。



蔡家友人透露,除了生意難做,再加上土地價格已高,蔡其建兄弟4年前決定見好就收,東莞酒店先出售給鄭姓臺商,今年再把崑山裕元花園酒店賣給中國地產商碧桂園,目前蔡家手上僅剩臺中裕元花園酒店;


至於其他工廠也隨著在中國成本墊高,逐漸轉移越南、柬埔寨等地,留下的工廠園區,蔡家規劃出售或和中國建商合作開發。


知情人士透露,順利處分中國資產的蔡家兄弟,手中現金滿滿,尤其蔡其建為了規劃金達摩茶文化會館,投下逾10億元在苗慄三義買地興建,若再加計茶葉收藏,博物館至少耗資近20億元。


相關焦點

  • 盤點:2013年度中國鞋業十大品牌新聞
    在超市舉辦特賣會通常是國內二三線鞋類品牌的促銷手段,2013年,國內鞋類品牌痛失這一「專利」。在超市舉辦特賣會,這也是耐克、阿迪達斯等著名品牌渠道下沉的最好註解。  譚儒點評:超市和商場定位完全不同。超市走的大眾化路線,而商場是品牌競爭主戰場。
  • 鞋業代工大王蔡其瑞:很多人拜他為師,連郭臺銘都要向他取經
    一提及全球代工王國,很多人免不了想到鴻海,事實上,「鞋王」蔡其瑞旗下的寶成,其在全球鞋業中的地位,比郭臺銘的鴻海在電子業地位還要顯赫得多。更值一提的是,寶成比鴻海大5歲,當1969年蔡其瑞的父親蔡裕元在臺灣鹿港小鎮創立那個生產雨鞋、拖鞋作坊,19歲的郭臺銘尚在半工半讀,還沒有走出校園。
  • 撤離中國後的寶成集團,又裁員150大陸員工,在越南的日子不好過
    在上個世紀末,東莞作為一個密集型輸入的城市,吸引了全球各個地方密集型工廠來投資,30年間踴躍出了許多鞋廠,電子廠,這樣巨頭霸企業,在國內經濟發展下,對於不斷提高的薪水,很多工廠紛紛選擇撤離,位於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鎮的裕元鞋廠就是這樣一家大型企業。
  • 人民幣貶值無法挽留港資鞋業外遷 中國鞋業加速東南飛
    多家鞋業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反映,自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20%,雖然近段人民幣貶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於此前多年升值過猛,這次回調對鞋業利好有限,關鍵的是中國大陸鞋業成本優勢基本殆盡,用工成本上漲和勞動力不足成為傳統鞋企發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將工廠外遷到東南亞要求的海外採購商日益增多。
  • 大批臺灣鞋企入豫 周口謀造中國鞋業「第五極」
    與河北張家口並稱中國南北兩大皮都的周口市曾一度擁有多個鞋業品牌,但隨著廣東東莞、福建泉州、浙江溫州、四川成都等國內四大製鞋產業基地的形成,周口鞋業迅速凋零。但5年前開始的產業轉移浪潮讓周口重新迎來重振鞋業輝煌的機會,彼時,隨著人民幣升值、土地費用升高,以及鞋企缺工問題的凸顯,大批臺資鞋企開始向內地轉移。
  • 【行業】東莞鞋業現狀:產業鏈完整,持續轉型升級,對接新零售
    當大型代工鞋廠紛紛轉移、關閉或壓縮規模時,一批微小型鞋企突然間湧出,以新模式對接網際網路時代,正逐漸形成東莞這一全球最重要製鞋基地的新常態。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近期頻頻到東莞鞋業中摸底產業現狀時,他吃驚地發現,儘管東莞製鞋工人數量依然呈現減少趨勢,但鞋企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
  • 人民幣貶值難留住鞋廠外遷的腳步 中國鞋業加速「東南飛」
    多家鞋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反映,自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20%,雖然近段人民幣貶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於此前多年升值過猛,這次回調對鞋業利好有限,關鍵的是中國大陸鞋業成本優勢基本殆盡,用工成本上漲和勞動力不足成為傳統鞋企發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將工廠外遷到東南亞要求的海外採購商日益增多。
  • 鞋業巨頭們難掩頹勢,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卻漲了回來
    鞋業巨頭們難掩頹勢,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卻漲了回來 iwangshang / 孫姍姍 / 2017-04-19 摘要:就在這些巨頭們難掩頹勢、艱難轉型之時,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
  • 斯凱奇和Intersport能讓傳統鞋業巨頭迎來新生嗎?
    核心提示:作為一家擁有29年歷史的鞋業巨頭掌舵人,王振滔現在更加新潮時尚,至少他的奧康需要他這麼做。 見到奧康國際董事長王振滔,是農曆舊年的臘月二十八。
  • 女鞋巨頭銷售數據下滑 鞋業傳統銷售模式受衝擊
    去年12月9日,百麗國際發布的2016/2017財政年度第三季度國內零售營運數據顯示,百麗集團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13.4%,雖然運動、服飾業務同店銷售增長4.6%,但仍然難以抵擋鞋類業務的大幅下滑。  去年上半年,雖然百麗集團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體銷售收入增長0.9%至195.26億元,百麗集團歸屬淨利潤同比暴跌19.72%至17.33億元。
  • 鞋業巨頭裕元遷移背後:人口紅利漸行漸遠
    鞋業巨頭裕元遷移背後:人口紅利漸行漸遠 2014-05-27 07:46:50 來源:網上輕紡城   東莞高埗鎮東江河畔稍潭工業區
  • 品牌創新添翼廣東皮革鞋業
    在新的形勢下,皮革鞋業作為優勢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將低附加值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出去,將產業鏈的最高端和稅收留下,保證「幸福廣東」目標實現?著眼未來,廣東將通過「雙轉移」的持續推進,逐漸把皮革鞋業企業的工廠轉移出去,而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品牌等)會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產業鏈的高端(企業總部)將會重新聚集發展,需要合適的載體去承接並提供發展環境。
  • 國內又一老品牌落幕,曾經家喻戶曉的「鞋王」,比阿迪耐克還火!
    國內又一老品牌落幕,曾經家喻戶曉的「鞋王」,比阿迪耐克還火!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帶給我們眾多記憶的品牌到最後都光環不再,消失在了世界的長河之中。比如說80後的記憶——雙星。好在,作為雙星的領導人汪海,在第一時間採取了正確的戰略,通過了擺地攤大甩賣的方式清空了200萬雙鞋子的庫存,減少了損失,也正式轉型成功。轉型之後的雙星在知名度上並不響亮,於是在1984年,汪海通過了在會議上給全國多家媒體發送鞋子的舉措,邀請他們試穿和反饋,到最後,通過了媒體打響了雙星的知名度,也成為了眾多鞋品牌中的「王者」。
  • 泰亞鞋業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
    本次股權轉讓後,泰亞有限的股權結構如下:  ■  4、股份制改革及增資  2009年6月5日,根據福建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閩外經貿資[2009]130號文《關於泰亞(泉州)鞋業有限公司改制為泰亞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覆》的批准,同意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泰亞鞋業股份有限公司。
  • 閩都風情:臺灣製鞋業的福州淵源
    中新社福州12月10日電 題:臺灣製鞋業的福州淵源  中新社記者 張建忠  處於鬧市區的福州南后街,是一處至今仍流淌著古老氣息的千年老街。很多人想像不到,這處老街竟與臺灣的製鞋業有著割不斷的淵源。  「臺灣製鞋產業早期技藝多傳自福州,是臺灣業界共認的說法。」
  • 鞋業觀察|大量訂單回流國內,中國製造凸顯優勢
    近幾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上漲迅速,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很多訂單遷到了東南亞,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都是受益國。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產業發展環境的標準,而近期海外疫情的再度爆發導致大量訂單回流國內,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上的不可替代性。從9月開始,不少外貿企業出現爆單情況,甚至有些工廠訂單已經排到明年5月。
  • 奧康轉型:斯凱奇和Intersport能讓傳統鞋業巨頭迎來新生嗎?
    多年來牢牢佔據國內皮鞋領頭羊地位的奧康,開始向運動時尚轉型。伴隨著體育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斯凱奇、Intersport等運動品牌如何成為奧康的驅動力?作為一家擁有29年歷史的鞋業巨頭掌舵人,王振滔現在更加新潮時尚,至少他的奧康需要他這麼做。王振滔的開場白內容是採訪前一天剛舉行的浙商會。在那裡,他的老朋友馬雲提醒在場的企業主們:未來三四年,生意越來越難做,經濟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在實體零售行業摸爬滾打近30年的王振滔,無疑更能感受這股寒意。
  • 星期六鞋業成A股第一家女鞋品牌
    上市後當年,拿著大把的現金,百麗國際在國內展開了大規模的併購。它先是通過其在內地的全資附屬公司新百麗,以16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收購了國內生產男鞋的主要品牌江蘇森達集團旗下資產。此舉不僅令百麗收穫森達的產能、應收,更進一步完善了百麗的產品線,介入到男鞋領域。而百麗原有的渠道布局恰好彌補了森達的短板。
  • 未雨綢繆清空海外資產,王健林只是為還債?你們都想錯了!
    至此,王健林已將其海外的地產項目全部清空。2018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說:「萬達過去幾年在海外投了一批項目,我們決定清償海外債務,賣一半資產就能把全部債務清償。」 事實是否如王老闆所願?我們不得而知。實際上,早在2017年萬達開始面臨財務危機時,王健林就已經果斷地出售了國內酒店和文旅項目,用獲得的600多億現金償還債務。此次出售芝加哥項目,與公司去槓桿化及改善現金流的策略一致。
  • 我國第三家保險公司倒閉,曾是國內保險行業的巨頭,資產超2萬億
    而我國如今在整個保險市場上的公司可謂是「多如牛毛」,不論大小是非常多的,根據報導,我國到2019年5月份的時候,國內保險行業的總資產已經超過了641萬億元,相當於去年我國的6倍GDP總額,可見這個市場的龐大,而如今我國國內正規的保險公司才僅僅只有240家,其他的都是那種不算是正規的公司,按照這個資產計算,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的資產和收入都是非常大的,也不難發現這些保險公司的實力是非常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