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1-02-19 逸雲堂

成語《有教無類》,其出處: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成語釋義:

  有教無類:教:教育;類:類別。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那為什麼會這麼說孔子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呢?

  小編以為:孔子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觀念能體現這一點,第一個就是前兩天逸雲老師已經講解的成語——因材施教,即根據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個就是今天的成語——有教無類,即教育應當是公平的,受教者不應該有高低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2000多年前的孔子對教育的認知,即使是到了今天,小編也依然覺得敬佩不已!

  小夥伴們,那你們怎麼看這一點呢?大家可以在文章後面的留言板裡面暢所欲言哦!

  逸雲老師每晚七點鐘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小夥伴們講析一個成語,幫助小夥伴們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加深積澱,並幫助大家更好地把這些成語運用於平時的寫作和生活中。同時,也歡迎小夥伴們積極留言獻策,怎樣才能把我們共同關注的公眾號做得既有趣、有新意又有實際意義!如果你想了解和學習哪一個成語也可以給我們留言,說不定逸雲老師第二天解析的成語就是你推薦的哦。

  長按下方二維碼圖片,快快關注我們吧!


  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直接反饋。作為感謝,我們為您準備了逸雲老師自編的教材或小禮物。在學習的道路上逸雲陪您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顯然,班固的意思是,通過教化,華夷就沒什麼分別了,或者說,有教則無類。  當然,這種論述方法也不一定說明孔子當初所說的意思一定就是班固理解的意思。儒家文章經常引用詩書等經典著作,很多時候確實不是原來的意思,例子很多,這裡不多說了。  後來的經師們還有很多解釋,這個「類」約略看來,基本有三種。  第一是族類,種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種族、氏族的意思。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原來我們一直錯解了「有教無類」的真正含義!
    (原文刊載於《咬文嚼字》2019年第10期;作者:石毓智)「有教無類」是一個成語,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連載9 你的琳寶今天我們解讀:有教無類 因為我按照正確的邏輯,重新的排列了
  • 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呂文君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 什麼是有教無類?
    後來孔子創辦私學,不管什麼人,不分高低貴賤,智愚、貧富,只要他願意學,想學習,來孔子這邊,孔子都收他為徒,所以叫有教無類。使的學術風氣逐漸由當時的「學在官府」轉向「學在民間」。那麼有教無類是不是意味著孔子什麼學生都教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冉求。孔子稱他為「求也藝」,意思是說冉求這個學生是多才多藝的。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從這個句式理解,有教無類就是強調教育的普遍性,沒有差別、等級的限制,這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意義。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pàn)宮(意思是天子的學宮稱為闢雍,諸侯的學宮稱為泮宮。闢雍是四周環水,而泮宮僅僅是南面有水,『泮之言半也』)」。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有教無類」新考
    趙紀彬在《「有教無類」解》一文中認為:「將『有教無類』解釋為超階級地『教育一切人』,不僅違背歷史真理,而且揆之《論語》全書,亦絕無實據。」趙先生的依據是:「有教無類」中的「有」,應該訓為「域」,是國家的意思;「有教無類」中的「教」,不當「教育」講,而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教化」行為。《論語》中當「教育」講的詞是「誨」,如「誨人不倦」等等。
  • 孔子的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有教無類的觀點就是不分賢愚貴賤,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另一個則是原本」有類」的人,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孝但是通過教育都可以讓他們達到賢者的境界。但是這並不是說,教育的人。就需要去迎合學生的種種頑劣性。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但就在他到該校報到後,因為相貌難看遭到學校勸退,無法繼續完成學業,讓這個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遭受了二次傷害。  高龍鑫無疑是不幸的,父親車禍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自己又遭遇嚴重燒傷,一度生命垂危。而他又是幸運的,在身體被大面積燒傷後,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的愛心幫助,最終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並順利入學。
  • 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其實我們都被理解錯了
    子曾經曰過:有教無類。本來挺好的一句話,孔夫子也講得很對,可惜後來讓某些人活活給帶偏了,把『有教無類』生生地給翻譯成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法制日報: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原標題: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學校怎能以貌取人呢?師風師德何在?」近日,記者接到爆料電話稱,3年前因大面積燒傷的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仁莊鎮學生高龍鑫,今年初中畢業後被該縣的石門中學錄取。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67一、受教育權利,人人平等,可以「有教無類」。這僅僅是就受教育的權利和受教育這件事而言的。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但,在哪裡受教育,受什麼樣的教育,則不在這一條「有教無類」的範圍內。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當下,「有教無類」有了新的涵義
    「有教無類」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師恪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有教無類」的含義應該進一步深化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