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眼中的幸福:快樂*意義

2021-03-01 三倉心理學界

參考文獻:

程明明, 樊富珉. (2010). 生命意義心理學理論取向與測量. 心理發展與教育, 26, 431–437. 

郭永玉. (1999).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12

郭永玉. (2002a). 榮格及其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55, 535–539.

郭永玉. (2002b). 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論的形成與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 53–58.

郭永玉. (2002c). 精神的追尋: 超個人心理學及其治療理論研究.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郭永玉. (2010). 從社會和個人層面認識幸福. 黨政幹部參考(9), 14–15. 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474

靳宇倡, 何明成, 李俊一. (2016). 生命意義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基於中國樣本的元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24, 1854–1863.

李靜, 郭永玉. (2008a). 收入與幸福感關係的理論. 心理研究, 1,  28–34.

李靜, 郭永玉. (2008b). 物質主義及其相關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6, 637–643.

李靜, 郭永玉. (2010). 收入與幸福的關係及其現實意義. 心理科學進展, 18, 1073–1080.

李須, 陳紅, 李冰冰, 廖俊, 楊挺, 劉舒陽. (2015). 社區感: 概念、意義、理論與新熱點. 心理科學進展, 23, 1280–1288.

羅揚眉, 莫凡, 陳煦海, 蔣宏達, 遊旭群. (2018). 快樂型和實現型情感的習慣化. 心理學報, 51, 985–996.

宋洪波, 符明秋, 楊帥. (2015). 活力: 一個歷久彌新的研究課題. 心理科學進展, 23, 1668–1678. 

吳才智, 榮碩, 朱芳婷, 諶燕, 郭永玉. (2018).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滿足. 心理科學進展, 26, 1063–1073. 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642

徐曉波, 孫超, 汪鳳炎. (2017). 精神幸福感: 概念、測量、相關變量及幹預. 心理科學進展, 25, 275–289. 

張春興. (2002). 心理學思想的流變: 心理學名人傳. 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姝玥, 許燕, 楊浩鏗. (2010). 生命意義的內涵、測量及功能. 心理科學進展, 18, 1756–1761. 

Frankel, V. E. 何忠強, 楊鳳池 (譯). (1962/2003). 追尋生命的意義. 北京: 新華出版社.

Maslow, A. H. 許金生 等 (譯).(1957/1987). 動機與人格. 北京: 華夏出版社.

Walsh, R, & Vaughan, F. (Eds.). 胡因夢, 易之新 (譯).(1993/2013). 超越自我之道: 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北京: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Brown, K. W., Kasser, T., Ryan, R. M., Linley, P. A.,& Orzech, K. (2009). When what one has is enough: Mindfulness, financial desire discrepan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3, 727–736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Ng, W., & Diener, E. (2014). What matters to therich and the poor? Subjective well-being, financial satisfaction, and postmaterialist needs across the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326–338.

Rapgay, L., & Bystrisky, A. (2009). Classical mindfulnes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72, 148–162.

Rojas, M. (2005). A conceptual-referent theory of happiness: Heterogene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4, 261–294.

Rojas, M. (2007). Heterogene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happiness: A conceptual-referent-theory explanation. Journalof Economic Psychology, 28, 1–14.

Sirgy, M. J., & Wu, J. Y. (2009). The pleasant life,the engaged life, and the meaningful life: What about the balanced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0, 183–196.

Steger, M. F., Kashdan, T. B., & Oishi, S. (2008). Being good by doing good: Daily eudaimonic activity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 22–42.

Wilber, K, & DiPerna, A.(2016). Toward a Deliberately Developmental Civilization: Illuminating theThree Key Elements of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Retrieved from:http://docs.wixstatic.com/ugd/0947c8_77773468df5b44c7950365d6125b4501.pdf (中文翻譯:https://mp.weixin.qq.com/s/Rl0OclerOia0o0cfKWVHeQ)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眼中的幸福是什麼樣子的
    因為快樂往往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所以心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通常在談論這種情緒狀態時使用「主觀幸福感」一詞。聽起來,主觀幸福感傾向於關注個人對當前生活的整體個人感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快樂儘管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幸福感可能有所不同,但心理學家在測量和評估幸福感時會尋找一些關鍵信號。
  • 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幸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幸福,或許它在每個人眼裡都不一樣。對於拜金主義者,它叫錢多多。對於牛郎織女,它叫長相廝守。對於留守老人而言,它叫合家歡樂,兒孫滿堂。 只是無論哪一種幸福都與心中的願景有關。 難道說無欲無求才是最幸福的人?難道說敲著木魚念經的和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快樂與意義才是生活的真諦
    03.幸福的意義泰勒·本-沙哈爾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組合」快樂積極的情緒和情感是快樂幸福生活的先決條件。當下的利益是引發我們快樂的基礎。這裡的利益不僅僅是工作上面的,還有家庭和學習方面的。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很少被壞情緒控制,快樂是常態,痛苦只是小插曲。意義做一件事只有目標時,在前進的路上會感到枯燥與乏味,但當我們賦予這件事意義的時候,我們在做的時候不僅會快樂,還會讓我們動力滿滿、信心滿滿。
  • 幸福的生活與有意義的生活有什麼不同?
    沿著這些路線,自我描述的「接受者」比自我描述的「給予者」更快樂,與朋友共度時間與幸福而不是意義相關,而與親人共度更多時間與意義有關,而與幸福無關。有意義的生活涉及壓力和挑戰。更高水平的擔憂,壓力和焦慮與更高的意義相關,但更低的幸福感,這表明參與超越自己或一個人的快樂的挑戰或困難的情況會促進有意義而不是幸福。
  • 你沒聽過的幸福公式!除了快樂,還有意義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因此幸福離不開心理學的探索。作為一個主觀心理變量,幸福應是知、情、意的統一。如果我們列一個公式,那麼會發現「幸福 = 滿足 + 快樂 + 意義」。確實,快樂的情緒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成為人類的一種高級心理需求。但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若有一臺快樂機器,你進入這臺機器就能持續體驗快樂,而且機器還能產生各種變化,使你的快樂感覺不至麻木。因為太過快樂,人一進入這臺機器,就不願意出來,會在機器中耗完一生。你願意進去嗎?
  • 實用|有趣=幸福?豐富精神生活的意義
    每個人對於幸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對有些人來說,「心理豐富度」和快樂、意義一樣重要。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歷來關注兩個方面:幸福和意義。快樂幸福的生活充滿了積極的情緒,人們能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幸福美滿、有意義的生活充滿了目標和美德。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追求看起來既不快樂也沒有意義的經歷——閱讀一些會引發悲傷、恐懼或嫉妒等情緒的文學作品;參加《燃燒的人》;吃辣椒。
  • 心理學家告訴你:幸福的秘訣很簡單,就這三個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幸福源自深切的感觸,簡單的享受,自由的思考以及被他人需要。想起這句話是因為我在女兒的繪本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小女孩救了一隻蝴蝶,這蝴蝶是天使變的。為了感謝,天使允諾女孩實現她的一個願望。
  • 哈佛幸福課:重新定義幸福,離幸福不再 遙遠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一看電影《求求你表揚我》裡的一個片段:電影中範偉這樣體會幸福——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這似乎是一種調侃,卻從生活小事中體會到了幸福感。哈佛教授泰勒說,幸福是積極的快樂和有意義的生活的總和。
  • 幸福之思考——幸福與自我探索
    如何使我變得更幸福?如何讓我更好的發現幸福?幸福與自我探索之間的意義?以及自我探索於我來說真正的價值在哪裡?何謂幸福,每個人眼中,似乎幸福都不一樣。有的人的幸福只是專注於當下的快樂,卻沒有平衡未來的目標的享樂主義型幸福;有的人的幸福只是對於生活的難堪的困難感到無助而卻無想法做出改變的虛無主義型幸福;有的人的幸福卻是通過忙碌的生活抑制當下的欲望以求得更大的快樂的忙碌奔波型幸福。而我想要的是不同於以上三種的幸福。
  • 過快樂的生活,還是有意義的生活?
    以下問題則用來測量意義感水平(自我實現的幸福):• 你是否經常認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義的?•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在某個社群/團體有歸屬感?  快樂和意義有哪些關鍵差異?
  • 富人不一定幸福,窮人未必不幸福,心理學家:差別在於這3點
    既然幸福有這麼多種,那麼幸福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做才能持續獲得幸福?這個答案,在百年前,早已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作出解答:幸福即貢獻感+2個前提。,這也是我目前最認同的一個心理學家之一,他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使得我們去關注工作,沒有去欣賞生活,一開始工作是為了生活,到後來生活就為了工作,那麼,如何在原有的生活基礎上建立有意義的快樂?心理學家彭凱平解釋快樂和幸福的定義:快樂和幸福是不同的,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它產生的神經的、生理的、行為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快感基本上源自於我們神經化學遞質的影響作用,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覺,意義感是我們大腦前額葉的靈性、悟性、感性、德行,它是需要對這種快樂感進行一個評價的。
  •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像麗麗女兒這樣的孩子,覺得學習那些生活用不到的知識沒有用處,也就覺得沒有意義。可見,讓孩子明白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培養孩子懂得經營幸福的生活,有多重要一直以來,我們讓孩子學的學科,多是有用的學科。
  • 啥是幸福?好像沒有答案,但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理論裡能發掘出秘密
    拋開物質基礎空談幸福,就好比吃不上饃饃還要空談要成為百萬富翁理想,顯得蒼白、空洞而遙不可及。理想要有,幸福也要,但首先要有先生存下來的物質基礎。幸福關乎精神,也關乎物質。美國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論裡給了我們一個相對客觀的理論指引,您接下來可以來學習和核對一下。
  • 心理學的意義不是治病,而是教你如何獲得快樂
    ,而是教你如何獲得快樂作者:思易試想一下,如果你告訴朋友說自己正要去見一位心理學家,他們將會說些什麼?在古希臘哲學中,「如何變得快樂」是中心問題之一,亞里斯多德還對什麼是「幸福」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它們已經被證明對現代的積極心理學有重大影響。1906年,美國心理學先驅威廉·詹姆斯在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演講中提出了理想狀態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為心理學賦予了探索「人類能量」的範圍極限和學習如何能激發及充分利用這種能量的研究任務。
  • 積極心理學家:12 件生活的小事 給你大大的幸福和滿足
    其實,無論是誰的痛苦和快樂,都是有共性的。Neil 反思過自己的故事、也在博客上和全球的網友交流,總結出了幸福生活的 3 大秘訣。01幸福生活的 3A 秘訣01 態度(Attitude)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 TED英語演講 |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博士:設計快樂,讓生活更幸福
    問題是:蘭不幸福嗎?我不覺得他不幸福,和心理學家關於人類積極情感較差的50%人群。相關研究成果恰恰相反,我覺得蘭是我認識的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並沒有特別的不幸福。這是因為蘭和你們中的大多數一樣,非常善於「心流」,當他在早上9:30走進美國交易所的時候,時間仿佛停止了,直到交易所關門,當他開始打橋牌的時候,時間仿佛停止了,直到10天後比賽結束。
  • 心理學家:「往往是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
    獲得快樂,感到滿足,其實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幸福感」。幸福感很模糊,如果用專業的說法來形容是:「一種愉悅的,讓人感到滿足的經驗。」一頓飯,一杯水,一句話,都能夠讓你獲得幸福感。包括你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你的感情經歷,你的婚姻幸福程度。第三點源於:人主動、自發性地感知幸福的能力。一個人想要獲得幸福感,其實最重要的一點與你的心態有關,也就是自發性感知幸福感的能力。
  • 人們為什麼會感到不幸福?心理學家:最大的根源就是「愛比較」
    其實,比來比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雖然我們成績平平,但卻也已經身處重點高中;雖然我們樣貌一般,但依然值得有人喜歡;雖然我們家境普通,但日子過得卻還算幸福平淡。4、因為比較,讓自己越發的無法滿足,難以收穫幸福眾人都說:知足常樂,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樂。但是,人生就在這不斷比較的過程當中,越發的貪婪和不知足起來。
  • 心理學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會從心靈上讓你真正快樂
    心理學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會從心靈上讓你真正快樂 文/磊磊 「只看我所擁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這原是一句禪偈,但意義深刻。無論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家業有成的人士,都不要有比拼之心,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