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幾個不錯的老同學聚會,小帥向我們吐槽起了他最近的不幸。
他說:「工作上經常被上司批,不是做得不合領導的胃口,就是做的讓客戶不滿意,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工作不順心就罷了,回家後夫妻兩人也是經常吵架,現在想離婚的心都有了。現在過得一點都不幸福」。
小帥畢業後父母通過關係進了一家合資企業,結婚後還給他買了房和車。按理說他應該是我們當中最幸福的,現在卻說自己一點都不幸福。
為什麼物質條件如此豐厚的小帥,現如今卻感受不到一點的幸福呢?這個問題縈繞在腦海中很長時間,一直沒有得到答案。
直到最近看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才明白小帥為什麼會感覺到不幸福。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泰勒·本-沙哈爾,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沙哈爾博士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課程被哈佛學生推選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他本人也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哈佛導師」。
這本書旨 在幫助我們了解幸福的真相,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有實踐性非常強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或許你也可以過得幸福。
1.什麼是幸福
01.對幸福的疑問
泰勒·本-沙哈爾16歲那年獲得了以色列全國壁球賽的冠軍,這或許是一件令他非常幸福的事。但那次的全國冠軍並沒有帶來持久的幸福,就在當晚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嘗試著回味一下那無限的快感。意想不到的是,本以為會保持很久的成就感,來之不易的喜悅,竟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失落和空虛佔據了他的內心,僅僅幾個小時,他的情緒竟然產生了如此大的反差,在那時起他就開始思考「幸福」這個主題。
大學期間的沙哈爾主修了哲學和心理學,他發現周圍的很多人,在畢業後雖然生活改變了,但他們的生活態度沒有絲毫的改變。
難道生活真的是「要成功就必須以經歷痛苦作為代價」?我們該如何獲得成功和幸福?
想要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先理解幸福到底是什麼?
生活中「好運」、「快樂」、「狂喜」、「滿足」?這些字眼經常被視為「幸福」的代名詞,但它們都不符合對幸福的理解。這些情緒雖然讓人感覺很好,但無法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幸福的支柱。
真正的幸福不應該是絕對不摻雜不良情緒,而是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02.解讀人生的四種「漢堡模型」
享樂主義型
這種人認為應該及時行樂,逃避痛苦,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卻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後果。
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挑戰,沒有了問題,生活毫無目的。
忙碌奔波型
這種人認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獲得幸福的必由之路。
生活中這種類型的人我們見得比較多,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文化造就的。上學的時候,忙著學習;工作以後,忙著工作。看似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其實這種忙碌與奔波來源於壓力和焦慮。
這種人習慣了去關注更大的目標,卻不在意當下的感受,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虛無主義型
這種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欲望,他們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
他們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得到幸福,對現實狀況產生了誤讀。
感悟幸福型
這種人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我們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一類的人,但當我們越去抓緊幸福的時候,只會與幸福擦肩而過。
四種模型代表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03.幸福的意義
泰勒·本-沙哈爾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組合」
快樂
積極的情緒和情感是快樂幸福生活的先決條件。
當下的利益是引發我們快樂的基礎。這裡的利益不僅僅是工作上面的,還有家庭和學習方面的。
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很少被壞情緒控制,快樂是常態,痛苦只是小插曲。
意義
做一件事只有目標時,在前進的路上會感到枯燥與乏味,但當我們賦予這件事意義的時候,我們在做的時候不僅會快樂,還會讓我們動力滿滿、信心滿滿。
要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它是為了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者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設定的。
意義和快樂,就像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一樣可以相互促進。這種相互促進,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到更多、更持久的幸福。
04.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財富
當提到財富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名聲、金錢、車、房,這些東西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之焦慮,為之寢食難安。
大多數人認為金錢和物質是幸福的基礎,其實金錢只是實現幸福這個目標的一種手段。
但是大多數人卻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往往以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手段)。
我們之所以習慣性的認為物質是我們的財富,是因為物質容易計算,我們習慣性的對物質做出評價,比如名聲和財富,而難以衡量的情感和意義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我們羨慕的是物質。
05.設定幸福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有目標,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卻感受不到幸福。其實不是目標出了問題,而是在目標上找不到快樂和意義。
無論是工作還是業餘的興趣愛好,如果在設置目標的時候,盲目的去做,隨大流的去跟,那這個過程不僅沒有樂趣,多半也會半途而廢。
設定目標的同時也要找出目標的意義感,這樣才能保持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有幸福感。同時我們也要改變對目標以往的認知,以往我們認為目標達成後就結束了一段過程,接著去迎接新的困難和挑戰。正確的目標認知應該是我們旅途中的每一步,這樣會帶給我們一種安寧和快樂。
泰勒·本-沙哈爾在書中這樣寫道:對於追求幸福的人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去追求包括成長、人際關係和對社會有貢獻的目標,而不是金錢、美貌和聲望。對後者的追求,通常是出於必須和壓力的心態。
我們增強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並減少不得不做的事,無論是從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應該如此。
我們的生命很短暫,在選擇的時候,先找出自己能做的事情。在這些能做的事情中,做哪些我們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我們真正想做的;最後把那些我們最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當我們不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時,我們就容易被外界所影響。我們總是面臨兩個選擇,被動地受外來因素影響,或者主動地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
2. 幸福無處不在
01.幸福學習法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卻感覺不到快樂。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進入心流狀態中。
所謂心流就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採取一種全神貫注的態度,沒有任何人或事情可以打擾我們。在這種最佳狀態下,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學習、成長、進步並且向未來的目標邁進。
如果任務難度大而技能不足時,我們就容易感到焦慮;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務太簡單時,我們就會感到乏味。只有當難度和技能匹配時,心流體驗才有可能出現。
02.幸福工作法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寫道:「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並獲得報酬」。
很多人覺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很多,不知道該如何做出選擇。我們可以用MPS模式來尋找合適的工作。
MPS模式,指的是意義(Meaning)、快樂(Pieasure)和優勢(Strengths)。
我們用下面三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什麼能帶給我意義?什麼能帶給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麼?
使用這種方法不一定能幫助我們找到報酬最高的工作,卻可以幫我們找到有幸福感的工作。
03.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指的是與家人、朋友和愛人擁有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
想要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前提是要懂得分享自己的經歷、想法以及感受。這樣我們才能夠與家人、朋友和愛人坦誠的交流,這樣我們才會在關係中彼此理解、彼此信任。
如果沒有了坦誠的交流,我們的關係就會弱化,漸漸地會疏遠,最終成為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交流、理解、信任才會讓關係更加親密。
僅僅通過閱讀這本書,是無法令我們的生活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任何想要改變生活的工程都是沒有捷徑的,如果想要借這本書來幫助自己,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我們必須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練習冊,練習內容包括反思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