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很多立志考上清北,然後在北京安家立業的年輕人來講,知乎上最近有一篇帖子很戳心。
作者是北大本碩博連讀,畢業後在中科院某所工作。
現在是工作的第三年,由於在北京不能給孩子買學區房而選擇離開,轉戰南京某高校。
同時,他放棄的還有中科院一流的科研環境,以及傳說中含金量很高的北京戶口。
-2-
說實話,作為身在小城的普通上班族,這位博士的現在,一直是我們對孩子未來的定位。
自己這一代憑努力打拼跳出農門,這是第一步;孩子考上北京的名校,取得北京戶口,在北京安家,這是第二步。
實現這樣的代際跨越,恐怕也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夢想。
而看到這樣的文章,難免心裡拔涼拔涼。
從感情上講,真的希望那位北大博士在畢業之後,就順風順水有了一切。
-3-
但理智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
在任何一個城市,剛參加工作三年的普通大學生,也不可能靠自己的收入買上房子。
我們感覺在小城市買房相對容易,只是因為在小城市買房的時候,父母的積蓄能夠派上用場。
而在北京買房,父母那點積蓄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除非是有房的北京土著居民,或者真正的大富大貴,一個年紀紀輕輕、畢業僅三年的博士生,不管是哪所學校畢業,也難以承受北京的房價,更不用說學區房。
其實在小城市也一樣,如果父母是土裡刨食的農民,同小城市的原住民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人家往往有幾套房,而我們,可能舉全家之力也只能置辦一套。
我們買房比別人難,只是因為人家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就完成了原始積累,而我們,可能要從自己這一代開始。
如此而已。
我們不可能指望考上清北,上完博士,就一下子站在金字塔的頂層。
這不切實際。
-4-
下面說一下學區房的問題。
北京劃片入學的政策,讓作者感到不公平:
房子在此全家落戶在此且父母雙方社保工作在本區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戶在此父母單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戶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戶口在本區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戶口的排第五,接下來才是我等租房並且所在單位歸本片區的。
按這個順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慮第二,第三……然而我們是第六,只比片區內理髮的,賣菜的,等等非本市戶口無本區房產的外來流動人口高一等。
其實往年沒有這麼嚴峻,因為作為科學院員工,子女教育還是很有優勢的:中關村如今那些全國聞名的優質小學,過去都是我們的附屬學校。大人工作,小孩順理成章被安排到這些學校的。
……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覺得一件事情公平的時候,可能對別人已經不公平了。而當你覺得一件事情對你不公平的時候,可能只是沒有偏向你,恰恰是最公平的時候。
如果像以往一樣,這位博士只是因為自己工作單位的關係,孩子就直接入讀最好的學校,這對於那些僅僅和學校一牆之隔,卻只能望校興嘆的家庭,同樣也是一種不公平。
劃片招生當然也有弊端,但比起以前上重點學校要靠「遞條子」、「送票子」,已然是一種進步。
而我們知道,所謂的名校一般由兩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師資及硬體資源的優秀,二是生源的優秀。「就近入學」至少可以讓名校與普通學校的第二個差別不復存在,只要大家都遵守規則,教育均衡就可以慢慢實現,大家也就不用再去往名校擠。
真的,孩子從小學就上名校,並不是人生的必須。
畢竟,全國數億孩子都離那個叫做海澱的地方很遠,我們外省絕大多數學校,條件比很多北京最普通的學校也差得很遠,但我們的孩子,照樣都在努力。
退一萬步說,如果那位博士真的在意孩子將來的高考成績,不妨讓孩子回老家借讀,花不了幾個錢,高考時憑藉一紙北京戶口,至少從考試結果上並不輸於任何北京名校的孩子。
比起其他省份的孩子來,優越性更是領先了一大截。
-5-
另外,通過這位北大博士的經歷,我們很難得出高房價逼走人才的結論。
其實對於高端人才,北京有著諸多的照顧條件。
比如北京的「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對於引進的人才就承諾「子女就學可按照本人意願選擇本市公立學校就讀,選擇國際學校或當地公辦學校國際班就讀的,教育行政部門協調解決入學問題」。
當然,你可以說這樣的人才太少了。但我們也可以說,北大的博士太多了。我們不否認北大博士是人才,但從客觀條件上,還難以做到每位北大博士都受到照顧。
同樣,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學歷無用或知識無用。
相信這位出身於「八線小城鎮」的北大博士,並不是因為買了北京的學區房而上了北大、而進了科學院、而有了北京戶口。
相反,他現在能夠從北京輕鬆調到南京的高校,從從容容地轉身,華華麗麗地吐槽,本身就是學歷和知識帶來的現實資本。
就算他主動放棄的北京戶口,也是很多人想追求而不得。就在前幾年,媒體還報導過一位知名導演,為了託人辦北京戶口而被騙的新聞。
-6-
關於兒童入學,普通市民想讓孩子上名校,有權有錢階層想讓孩子上名校,博士碩士家庭也想讓孩子上名校,販夫走卒等流動人口照樣希望孩子上名校。
而在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以居住地劃界,以房產證為憑,劃片招生,是眾多不完美的辦法裡相對完美的一個。
正如有網友說的那樣,北京不是註定就應該是誰的家,任何人選擇離開北京,都談不上「逃離」。
在北京生活,和在任何一個大都市生活一樣,既有著吸引人的繁華,也有著讓人難以忍受的壓力。
北大博士因為自己的孩子不能入讀名校而選擇離開,只是出於個人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