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代「修道」的人太少,本就不是什麼主流的行為,加上現代又是「金錢」至上的社會,但凡和這些古典文化思想沾親帶故的都形成了「商業模式」。
君可見,許多「聖地」現在成為旅遊區,目的是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民眾消費,在激勵民眾工作,形成資源上的再生,在這個基礎上,人人需要「錢」,於是大家絞盡腦汁想辦法「賺錢」。大家的價值觀被「賺錢」兩個字影響著,哪有時間靜心「修道」,更別談研究這個「炁」了。
為啥不研究,上面說了,大家都得賺錢呀,想著找個什麼樣的項目,然後學習這個項目上的知識,套路,再招人過來一起做事,把各個事情計劃好了,開始光明正大的「圈錢」。自然沒時間「修道」了,可結果真是這樣嗎?很明顯不是,對《道德經》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道」存在於各個事物間,賺錢也有賺錢的「道」,若是你能明白,那賺的錢會更多,如果只曉得鑽那些空子,那賺的錢也只能是皮毛,想賺得更多,天方夜譚。
這個「炁」就是「錢」,流轉於社會各個階級,見證各種事情。「炁」在道家思想裡代表天地萬物的一種「力量」,對「圍棋」有了解的朋友,應該曉得每一個棋子周圍都存在了「炁」,這個「炁」的多與少就代表了這個棋子的力量,如果多個棋子連在一起,那麼周邊的「炁」就變多,最終以「炁」多的人為贏家。
道家思想認為萬物都擁有這個「炁」,不過這個「炁」比棋子更複雜,存在的變數更多。棋盤上,事先有特定的規則,並且這個規則一旦定下來就很少變動,而現實社會的規則一直在變動,存在的變因有「若干」,古代智者研究這個世界的運轉,對這個「變因」感到頭疼,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非常有智慧,把之稱為「道」,有了這樣一個形而上的概念,那麼「道」所產生的「炁」也就出現了。
萬物在「道」的運轉下生存,萬物自身存在「炁」,「道」也存在「炁」,如果萬物的「炁」和「道」的「炁」相符合,那麼做什麼事情都能踩到點子上,自然可以產生合理的價值。這就比如「音樂」,為什麼有些音樂,大眾一聽就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那種曲調即使對古典音樂一點都不了解的人,也會覺得「好聽」,中國的「梁祝」同樣如此,聽了之後感覺非常好,這正是因為音樂的「炁」和「道」的「炁」相符合。
現在流行音樂很多,層出不窮,快餐式的歌曲太多,什麼原因讓多數人喜歡聽?正是推出的歌曲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和年輕一代人的「炁」相符合,彼此融合,於是歌曲一下子便「火」了。當然持續的時間很短暫,因為「炁」沒辦法持續輸出,所以需要創造更新歌曲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才能保持「炁」的長存。
可無論如何維持,外界的「炁」就像「燭火」一樣,總有熄滅的一天,就像你賺到的「錢」一樣,總有一天會用掉。外在的那個「炁」終究會消逝,當外在這個「炁」存在的時候,把之變成內在的「炁」,壯大自己心中的「火苗」,如此一來,「心」中的「先天之炁」不滅,便可創造萬物。
所以說,道家的「炁」代表無窮無盡的能量,人人都擁有,能成功的人都是不斷壯大「炁」的人,當這個「炁」天長地久時,能作用於一切事物,所得「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