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然、自身的認識及對世界的認識,催生出了原始的宗教,以此為基礎向後發展,才在其中慢慢孕育出哲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哲學的母體來自於宗教,其產生後,與宗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一樣,你真的很難區分他們是哲學家還是宗教領袖,誰也說不清楚,可能兩者兼有吧。 本章作者以西方哲學的本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給我們介紹了東方哲學、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導論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訂個小小的目標,每周讀一章,爭取兩至三月能把它啃完。,從而討論教育哲學發展的未來和教育者應具備的哲學眼界。《導論》讀其來生澀,缺乏實例,很多專業的名稱,多遍細讀中滿滿清晰該部分的要旨,即什麼是教育哲學,它與哲學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學習教育哲學,怎麼學習教育哲學。有種觀點認為教育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或者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其實不竟然,在我們的大多數哲學系裡,並沒有開始這門課程,在師範院校的教育學專業雖有這一課程但獨立性較強,和心理學與教育學原理相比,師範教育基本沒有開這課。
-
「讀書行路」之《存在主義咖啡館》莎拉·貝殼韋爾
這一章的海德格爾的際遇與變化令我想起了馮友蘭,也是大師啊。第五章,幻覺,關於偶然性的洞見。藝術之必然性和自由的頓悟。波伏娃和薩特,兩個不一樣的存在主義代表。第六章,烽火情緣,苦情戲總免不了這一遭。「二戰」裡的文稿保衛戰。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二章 實在論和教育
這章我們來談談哲學中「實在論」思想對教育的影響。在西方哲學歷史上,與理念論觀點向左的是實在論學派,他們認為本體、知識和價值存在是獨立於人的心靈之外的,也就是說,他們否定理念論者認為的「只有理念是真的」的說法。事實上,他們認為無論人的心靈是否感知到例如棍棒、石頭和樹木等的存在,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物質對於實在論哲學流派的人來說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並不代表著這一流派的很多人都是狂熱的唯物主義分子。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五章 改造主義和教育
我們的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是否能滿足的未來的需要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們一方面教授著現在和過去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同時又要面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這就形成了一個問題,學校、教師、課程在應對社會未來發展和變革時候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和定位。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六章 行為主義與教育
,到讀書時老師獎勵的「小紅花」,多少年長盛不衰,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是這一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巴布洛夫和華生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將行為主義研究發展到頂峰。作為教育哲學的行為主義哲學思想,在教育目的、課程設置和教師的角色上有哪些理論呢?讀完本章,慢慢透出底色。
-
存在主義的哲學的思想淵源
但是,存在主義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還必須藉助以前歐美哲學思想的發展成果。存在主義並不是與歐洲哲學史無關的「哲學怪物」。它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繼承和綜合了齊克果、胡塞爾的現象論,尼採的唯意志論,康德和笛卡爾的二元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思想遺產。
-
教育現象學的迷誤與出路
教育現象學已成為十多年來國內教育學界研究與關注的重要課題,但存在誤讀、誤解、誤用現象學基本精神的現象,一些研究不僅沒有真正堅持運用現象學的基本立場、獨特眼光和科學方法,反而跌入了迷途。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而關於質性研究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的討論,對於廣大質性研究者解決研究過程中的迷思和困惑,將大有裨益。作者: 葉曉玲 李藝來源《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年第1期雖然普遍認為現象學與質性研究有一定的「瓜葛」,但這瓜葛具體是何以及因何如此,卻一直在困局之中,需要正本清源。
-
教育理論:存在主義教育
存在主義教育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個流派。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至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廣泛流行,是一種頹廢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斯,法國的薩特和奧地利的市貝爾等。5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教育家尼勒、莫裡斯等把存在主義應用於教育理論,提出了一些主張,於是形成一個教育思想流派。
-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他是在教育和人文科學領域運用現象學理論和方法的先驅。範梅南的著作包括《生活體驗研究》、《教學機智》、《兒童的秘密》(與巴斯·萊維林合著)、《教育的情調》和《在黑暗中寫作》。範梅南用幾十年孜孜不倦的鑽研,搭建了歐陸現象學哲學與北美專業發展研究之間的橋梁,創造性地提出了「實踐現象學」。
-
現象學:基礎Phenomenology: The Basics第5章~第6章
不可見者的現象學人們已經習慣於區分表面現象學和深層現象學。前者直接著眼於特定類型的物體和特定的故意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但也有可能以更激進的方式進行。有時,胡塞爾談到,如果要顯露和揭示主體的意向活動是如何建立在主體的地下或深度維度的各種被動過程的基礎上、並受其制約的,就需要進行精心的挖掘努力。
-
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特別是在教育研究的同行都非常強調「數據」, 並把研究方法簡化為數據採集、數據分析和數據表示的時候。顯然, 教育哲學研究者並沒有應用同行們那樣精細且規範的數據採集、分析和表示的手段, 並且教育哲學研究也不打算通過數據採集和分析來實現對教育知識基礎和價值基礎進行反思的宗旨。
-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他們認為,傳統的教育理論注重發展作為人之共同本性的理性,培養人的抽象觀念,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人被客觀化,被當作物一樣的來塑造和製作。這完全抹殺了人的個性,使人歸類化和平均化,實際上是取消了個人的存在。因為人是自由的個體,他的選擇決定其本質,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個人認識到其存在,並形成一套不同於「常人」的獨特生活方式。
-
王嘉陵:教育分析哲學與後現代主義之折衝
」的看法,並以之檢視教育分析哲學的研究方向。、Hans-Georg Gadamer的詮釋現象學、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以及Nancy Fraser、Seyla Benhabib、Donna Haraway和Luce Irigaray等人的女性主義觀點等[7]528-529。
-
建築現象學之建築與哲學
說到哲學,大家或許會想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的「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格爾的「存在就是合理」等等。其實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透過哲學我們試著更了解和改變自己,哲學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學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個專業聯繫起來,並起到指導作用,對於設計來說也是如此。
-
《存在主義咖啡館》文明將亡時,就沿存在主義溯源而上
尼採尼採的這個傳說曾讓人深深震撼,而我最近讀到這個情節,就是在這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不僅是尼採,書中更是展示了一批哲學家的群像,將這些似有距離感的先人最真實的一面刻畫了出來。我在上面提到了一個詞——存在主義,雖然帶有主義兩個詞,並且很多人往往將其緊跟「哲學」二字,但是它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哲學,它是一批哲學家和思想家進行的一種標籤化的分類,可以說是帶有存在主義特點的哲學,哲學家,作家,藝術家,乃至賈伯斯都算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他身著黑色的高領毛衣就是存在主義者的標配裝束。
-
教育哲學滋養深層教育智慧
教育哲學思想指導教師的教育行為,了解並學習教育哲學,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改善教育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期教師書房對歐美教育哲學流派集中介紹,推薦近年來相關的出版物,以方便教師集中把握這方面的信息。---編者
-
教育學基礎第一章第二節——教育的起源(補充)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補充)三、現代教育1、現代教育的特點生產性、公共性、科學性、未來性、革命性、國際性、終身性教育的生產性不斷增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樣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日益提高2、現代歐美教育思潮改造主義(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康茨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但當胡塞爾後期寫作《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時,他已經不得不面對自己時代的問題了,儘管這種「面對」依舊是為了說明純粹意識的絕對必要(胡塞爾在該書最後一節的原話是:「先驗哲學越徹底,它就越純真,就越多地完成它作為哲學的使命;並且只有當哲學家最終清楚地理解自己是作為最初源泉起作用的主體時,先驗哲學才最終回到它的實際的和真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