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苦苦哀求將軍繼承皇位,誰知他剛剛登基僅一個時辰就身首異處

2020-12-20 寒劍丹心

首先有必要澄清,今天所說史實並非刻意誇大,也並非皇帝出於猜忌心理對掌握軍權大將的試探,如果非要加一個「陰謀論」的話倒是勉強有一些,但也僅限於有其成分而已。歷史上,蒙古鐵木真的時代是一個戰火頻仍,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一時期伴隨著蒙古族崛起,稱霸北方的另一個遊牧民族政權——金國正逐漸走向毀滅的邊緣。

作為金國最後一代實權君主的金哀宗完顏守緒,此時也已開啟了歷朝歷代末代君主的無可奈何模式,也許是天道輪迴的報應不爽,也許是君主狹隘內心的通病,金哀宗也如同北宋末代帝王宋徽宗一般,開始憂慮起祖宗基業會毀在自己手上,成為歷史的罪人。也如同宋徽宗一樣,金哀宗也不想背負如此罵名,他也想出了禪讓的餿主意。看到這裡,小編不能不哀嘆,歷史如同時尚一樣,真的就是一場輪迴,一百多年前他們逼的趙家王朝如此這般,沒想到終有一日他們也會有如此下場。

書歸正傳,金哀宗將目光投向了深得自己器重的金國大將軍完顏承麟的身上,此人驍勇善戰,而且才華橫溢,是一位允文允武的傑出將才,更重要的是,完顏承麟還有皇族宗室的身份,將皇位傳於他在金哀宗看來,自己不但可以博得「讓賢」的美名,還可以洗脫喪國的罵名,真是一箭雙鵰的好主意。於是天興三年,在蒙古與南宋聯軍一起圍攻蔡州,金國行將就木之時,金哀宗終於下定了決心,他將完顏承麟召到皇宮,據《金史 本紀第十八》記載金哀宗對完顏承麟說:「卿平日矯捷有將略,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意思是說,朕知道你是個能人,有治國之才,朕就將江山社稷託付給你,萬一有幸國家可以保住,延續國祚,這是朕的心意。」

面對這樣明擺著要坑自己的君王,完顏承麟又能怎麼辦呢?在推辭無果,君臣二人相擁而泣之後,完顏承麟接受了禪讓,可誰知就在第二天繼位大典剛開始不久,金國君臣最後的棲身之地蔡州城被宋蒙聯軍攻克,完顏承麟在草草完成登基大典之後,便帶領金國最後的抵抗力量與宋蒙聯軍決死一戰,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無謂的抵抗,被滅也只是時間問題,完顏承麟作為金國最後一任皇帝戰死在這場戰鬥中,到這一天曆經120年的金國就此結束。

具後世史學家推測,完顏承麟可能在位時間不超過一個時辰,這也成為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皇帝,可憐一代名將,在國家滅亡無力回天之時,還要提昏庸的君王擔負亡國的罵名,最後身死國滅,也算是君王死社稷的典型,完顏承麟無愧於金國列祖列宗,有愧的只是金哀宗完顏守緒一個人。

相關焦點

  • 李隆基:不是嫡長子的他繼承皇位後是如何對待自己親生兄弟的
    賢明君主李世民都曾為了皇位而發動了政變,更何況他人。但也有一些皇帝,對待自己的兄弟十分的優待,無論是誰聽見了都會稱讚他一句仁義。因為別的皇帝登基後總會將自家兄弟流放遠方,哪怕自己的兄弟不喜歡權利,甚至有的直接將別的皇子囚禁在宮中或者直接殺害。而有些皇帝卻不這樣,他們對自己的兄弟特別的友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隆基。
  • 朱厚熜本無緣皇位,卻因明武宗無子僥倖成為皇帝
    文/撥出熟悉號碼朱厚熜本無緣皇位,卻因明武宗無子僥倖成為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本是朝廷藩王,於朝政中毫無根基,卻登基後毫不畏懼朝中重臣,他的依仗也是因先祖《皇明祖訓》與前朝皇帝遺詔合法得到皇位,並非有楊廷和等朝廷重臣擁立
  • 馬鋒:《一至六世紀羅馬-拜佔庭帝國皇位繼承主導權問題研究》
    本研究以陳志強的《拜佔廷皇帝繼承制度特點研究》為基礎,側重把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皇位繼承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主要關注一至六世紀時期繼承制度發展時期的主導權問題。皇帝、元老院和軍隊對皇位繼承主導權的競爭關係則反映出皇權的多元化特徵。在三者角力的紛爭中,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穩定合法制度。這導致羅馬帝國沒有一個王朝能夠真正鞏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核心問題是任命新皇帝的權力來自何方。一至六世紀皇位繼承主導權的競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至三世紀皇帝權威的主導階段。
  • 張太后:朱厚照死後做了37天代皇帝,將皇位交給朱厚熜卻遭冷落
    張太后,是武宗朱厚照的生母,也是孝宗朱祐樘唯一的妻子,同時也是大明唯一位在皇位出現空缺的情況下,代理皇帝一職的女性。朱厚照無心於此事,並不代表張太后也無心此事,在朱厚照駕崩後的幾個時辰裡,張太后便同文官集團選定興王朱厚嗣皇帝位,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畢竟選皇帝關係國本,豈能幾個時辰就能決定,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朱厚照生前,張太后便暗中聯合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選定了朱厚熜為接班人。
  • 意料之外的繼位——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的原因
    幸好此時順治帝生母孝莊皇太后臨危不亂,主持內外大局,並親自探視順治帝,讓順治帝儘快決定皇位歸屬,好安定天下。順治帝在生母的督促下,也勉力支持病體,仔細探究將皇位傳給誰的問題。 孝莊太后的意思是讓順治帝從在世的諸皇子中選擇一位,令其繼承大統。
  • 太子中風癱瘓在床26年,聽聞父皇駕崩,當即站起來登基
    唐朝是古代歷史中的一個巔峰時期,實力強盛,因而也被人們稱為盛唐。雖然唐朝確為盛世,但因太宗皇帝弒兄登基,所以唐朝的皇權爭奪一直以來都十分激烈,唐朝皇位繼承也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繼承),故而即便當上太子,能順理成章繼位的也寥寥無幾。
  • 兩次登基的李旦,為什麼在壯年的時候,卻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呢?
    在唐朝的歷史上,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是和秦始皇齊名的皇帝。李世民的後代李隆基更是開創了空前的盛世,雖然在晚年昏庸,沉迷女色,但是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說起李隆基,必須說一下他的父親,他就是李旦。他在史書上記載的沒有多大的功績,可是說是很懦弱,他的皇位也是他的孩子給搶來的,假如沒有李隆基發動政變的話,李旦還是個遠離長安的一個逍遙的王爺。
  • 太子終於熬到皇帝離世,登基大典上剛行完禮,才知自己不是新皇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秘而不發,假傳詔書賜死了本該登位稱帝的公子扶蘇,將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胡亥送上了皇位,這是封建王朝以來發生的第一件「奪位」事件,而這樣的事情並不只有一次,歷來太子想要順利繼承皇位並不容易。
  • 雍正登基後,生母德妃為何要處處拆臺?也不願意當皇太后
    公元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因病駕崩。不多久,康熙帝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雖毀譽參半,但不得不說,雍正於整個清朝歷史上,還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 但是雍正登基為帝之後,其生母德妃,似乎不願意承認他的皇位。
  • 此人不除,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怕是會從皇位上摔下來
    雍正是清朝比較有作為一個皇帝,但是其皇帝位的取得,歷史民間有多種傳說,比如篡改遺旨,把十四子改為於四子,還有弒父篡位說。雖然目前,有發現雍正即位的聖旨,但非康熙親筆書寫。雍正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自己皇位是來得正大光明,怕皇位坐不穩,所以即位後立即處理了一些事情和人,比如處理趙昌。
  • 將軍:我要請朋友喝酒,借陛下的宮殿一用!皇帝大笑道:沒問題
    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出身比較低微,早年家境相當貧寒,但他志向遠大,每天兵書不離手,而且還練就一身過人的武功。公元540年,三十七歲的陳霸先開始參軍,得到了梁武帝侄子蕭映的賞識,很快就被任命為太守。後來,爆發了侯景之亂,陳霸先因平亂有功,晉升為尚書令、車騎將軍,逐漸掌控了朝廷大權。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但是,仔細的想一想,咱們中國人都講解一個因果報應,在北宋一朝,從宋太宗趙光義之後,每個皇帝基本都是子嗣匱乏,而且基本每隔三代,皇帝就斷了子嗣,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當初宋太宗做下的事情有關呢?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原名叫趙匡義,只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作為臣子應該避諱,而改名為趙光義。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之後,兄終弟及趙光義繼位成為皇帝。
  • 非長子直嫡系,乾隆為什麼會讓具有半個漢人血統的嘉慶繼承皇位呢
    具有一半漢族血統,嘉慶皇帝比起他的父輩乾隆帝實在是缺乏「存在感」,因而我們經常能聽到「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是乾隆矮子裡面選將軍不得已才立的,其實乾隆另有自己的打算。乾隆十一年,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
  • 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所以,這裡就分析下到底有哪些皇帝是嫡長子,他們執政水平如何。 1兩漢十四位皇帝中,只有五位是嫡長子繼承的皇位。 先說說西漢的皇帝。 第一位是漢惠帝劉盈,他在位期間由他母親呂后當權,自己說了並不算。或許他值得關注的優點就是仁厚,多次庇護兄弟們。
  • 他本是太子,卻主動讓賢,不僅讓出一位盛世皇帝,自己也被封皇帝
    在唐朝的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太子,他本來是太子,理應繼承皇位,但他卻主動讓賢,將皇位讓給弟弟。原來這位太子認為弟弟比他有才華,應該把皇位讓給弟弟坐,結果他這一讓,不僅讓出一位盛世皇帝,自己也被封為皇帝,一生享盡富貴榮華。這個聰明的太子叫李憲,他是李旦的長子。
  •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身為大將軍王,為何長期和雍正皇帝死磕?
    因為只有兵事他才有這個機會通過大將軍王立功後順勢覬覦皇位繼承人的位子。老十四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在八爺黨的會議上信誓旦旦可是這皇位也太誘人了。所以老十四借著皇額娘烏雅氏過生日的當口去四哥府上去探口風,希望四哥能不能推自己一把。也許平時老四胤禛跟人的印象就是對事不對人,所以康熙才會器重他。
  • 他是史上最牛「撿漏王」皇帝,20年不上朝,還要將祖先的牌位扔出太廟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有緣由的,本來這個皇位就不該朱厚熜來繼承,之前的一任皇帝並不是朱厚熜的父親,而是他的哥哥朱厚照,但是這個哥哥也是個玩主,並且壽命太短,還沒等他留下兒子,就因年早逝了,最後只得由朱厚熜這個當弟弟的來繼承大統。 公元1521年,朱厚熜登基,登基後,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 十四歲登基 三十一歲死亡,荒誕皇帝正德皇帝
    終於要說說正德皇帝了。卻又不知從哪裡下筆。主要是這位叫朱厚照的帝王讓我們沒法用一個完整的結論去評價他。他到底是一個頑皮的孩子?還是一個憤青?還是一個有為的「將軍」?因為按傳統的道德去看他,那真是叛逆到極點了。他十四歲登基,三十一歲死亡。期間的歷史,可以用荒誕不經來形容。往往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在他身上。
  • 天啟駕崩,崇禎登基,魏忠賢為他自己「選擇」了最終的「掘墓人」
    明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年僅23歲的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由檢隨即登上了皇位,這便是歷史上明朝的最後一任君主,明思宗崇禎皇帝。
  • 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劉徹,在他之後是誰繼承了皇位?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景帝之子,劉徹,原名劉彘,立為太子時改名為徹,西漢皇帝(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皇后為衛子夫。他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七十歲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