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被學生罵老不死的」!中國老師「害怕」懲戒學生了……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文 | 郭豔慧半月談評論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首發於2019年7月15日,標題為《「教師被重罰」,擊中了法律的軟肋》。

繼山東日照女教師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被教體局通報解聘之後,近日又有媒體曝光陝西商洛某初中女生長期遭受班主任辱罵一事,隨後當地政府和教體局回應將立案核實並嚴肅處理,最終涉事老師被撤銷教師資格。

耐人尋味的是,兩名教師都受到重罰,但處罰的過程、輿論的反映卻截然不同。女教師抽打逃課學生,被家長投訴後迅速受罰,過了幾個月又被追加「列入信用記錄黑名單」等處罰,輿論紛紛為女教師鳴不平;初中女生長期被辱罵一事曝光後,涉事教師卻遲遲得不到處理,直到輿論沸沸揚揚後當地有關部門才出手。

事件似乎塵埃落定了,留下的問題仍待解答。為何兩起事件中主管部門的處理過程都不能讓輿論滿意?其中一個原因是對類似事件的處理在制度上缺乏統一的規定,導致主管部門的處理水平搖擺不定,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以前一事件為例,僅僅由於被抽打學生的家長不滿,主管部門就「挖空心思」追加多項處罰,工作嚴肅性無從談起。就兩起事件涉及的教師懲戒權話題而言,如此「息事寧人」式處理過後,教師的戒尺更加不敢輕舉妄動,學生也對不同懲戒行為的性質更加不明就裡,懲戒效果如何更是無從提起。

究其根本,仍為教師懲戒行為缺乏法律參考之故。無論是從過往經驗還是現有背景來看,賞識教育與正面激勵都無法適用不同的行為性質和不同的學生性格,良好的教育效果確需合理懲戒的配合。但此類懲戒既不是教師無休止的情緒發洩,也不能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近來多起因懲戒而起的師生衝突已經敲響警鐘,明確懲戒範圍與懲戒形式,包括建立匹配的監督制度勢在必行。教師戒尺幾度長,亟待法律制定相關規範。

法律賦予教師懲戒權,是對教師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保護。一方面,這意味著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敢於使用適當懲戒手段規範學生的不當行為,可以緩解「打不得罵不得」的教育恐慌,推動傳統教書育人形象的回歸;另一方面,懲戒權明確可以避免不當懲戒方式給學生帶來的身心傷害,在遭受不當懲戒時為其提供法律保護。我們期待,教師懲戒權的立法能儘快提上議事日程,在法治基礎上為全社會重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不敢管、不能管?教師緣何不再舉"戒尺"

教育領域發生一些事件很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然而,人們往往關注教育界「發生了什麼」,卻甚少去注意教育界「沒有發生什麼」。

許多教師和有識之士卻心知肚明:近年來,面對學生的違規行為,教師敢於嚴厲批評、適度懲戒的越來越少了。

教師懲戒權,作為教育者曾經天賦的權利,正在悄然流失。人們對此渾然不覺,卻不得不承受其後果:面對違規學生,教師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

懲戒權的喪失,導致師生關係扭曲,校園欺凌得不到有效制止,學生打老師現象時有發生……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些名言曾讓無數教師引以為豪。但時代仿佛變了。當講臺上戒尺不在、手中教鞭不在,當教育行政部門再三告誡——慎重慎重,當自己一次一次忍住——「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失去懲戒權的教師們感嘆:面對學生,我們只授知識不教做人了。

不嚴管也就意味著無厚愛。失去教育懲戒權,傷害的僅僅是教師嗎?

文 | 李美娟 王陽 陳席元 半月談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首發於2019年7月9日,原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5期,標題為《不敢管、不能管?教師緣何不再舉"戒尺"》。

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

1

「懲戒學生,我們怕」

罰站不敢罰久,批評不敢說重,只要家長一來鬧,學校多半處於弱勢,接著老師被要求寫檢討、扣工資。這是半月談記者日前在江蘇、山東、江西等地採訪的數十位中小學教師的普遍反映。

「在家長面前學校還是慫的。」江蘇一名小學教師告訴記者,有一位同事因為布置的作業大半學生沒做,便讓沒做的學生在教室後面罰站了一節課,接著家長就到學校鬧事,最後同事在全校大會上做了檢討。

南昌市二十八中語文老師羅田田坦言:「如果老師懲戒學生要冒職業危險,那我犯不著。」老師選擇明哲保身,因為一旦發生師生衝突,「錯」的一定是老師。

「20世紀80年代時,一把尺子打下去,沒有問題,社會尊師重教氛圍很濃,但是現在不行了。管教學生時,教師自然而然去尋求一種安全感。」南昌市南師附小紅谷灘校區六年級語文老師付健感嘆。

從教近30年的南昌市南師附小疊山路校區執行校長王輝說,現在的師生關係不再純粹了,老師管起學生來,心存戒備,放不開手腳,想管卻怕管,最後的辦法就是請家長來。

記者在採訪南昌一所小學時,聽說曾有一個老師情急之下打了一名不守規矩、挑釁老師的學生一巴掌,結果家長、教育局、學校對老師施以各種壓力,最後這個老師按家長的要求當著全班同學向這個學生道歉。

「如果你愛生心切動了手,後續的事情將是非常麻煩的。」採訪中這位老師的同事們表示,這件事刺痛了老師們的心。

如今,教師群體中瀰漫著一種管教學生的「無力感」,有的為了保全身為人師的體面,儘可能規避窘境,更談何懲戒。

2

「不敢懲戒」傷了誰

就在記者採訪期間,江西一所小學發生了學生對老師拳打腳踢、扇耳光的事件。這名老師採用的是「罰站一會兒」的辦法來懲戒這名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學生反應過激。學校幾名老師對此表示「寒心」「悲涼」。面對記者的採訪,學校的校長、老師卻都希望「息事寧人」。類似事例並不鮮見。

面對學生在校園或教室裡所做的不當行為,老師們往往不知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不少老師感嘆,教師這個職業再也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南師附小疊山路校區四年級語文老師黃茜說:「我們現在只能教知識,不敢教做人。」

懲戒是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師應有的權利。教師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教師只管教書,傷的只是老師的尊嚴嗎?

山東省滕州市東郭鎮辛緒小學教師趙士金說,有的老師對學生的過錯行為不問不管,雖說這樣的老師不會因違規管理學生而受到處罰,但不能及時教育學生,學生的過錯行為很容易得到強化,無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

出生在農村的付健自認為從小不是一個乖學生,老師打罵是經常的事,「但是我非常感謝老師,我今日的規矩意識與中小學時老師的嚴管是分不開的」。付健認為,孩子猶如一棵樹,除了陽光、雨露、溫度、土壤,還需要有人修枝剪杈,這樣的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無規矩不成方圓。成長過程中規矩意識缺乏,是現在孩子存在的普遍問題。山東省濟寧一中語文教研室主任孫偉說:「一些事情讓老師們很寒心。那麼我們怎麼保護自己呢?我不管就是了,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南師附小老師張越群說:「規矩意識淡薄得不到及時教育,將來給孩子一巴掌的不是老師,而是社會。」

失去懲戒權的教育,難以保障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受幹擾。羅田田說,現在,學生上課吃瓜子,擾亂課堂紀律,老師經常被頂撞,學生敢跟老師掀桌子,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丟失了。

現在「校園欺凌」等亂象很多,健康的教育環境需要多主體參與、共同落實教育責任。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將德育放在首位,老師懲戒權發揮警示作用必不可少。

3

教師緣何不再舉「戒尺」

王輝告訴記者,不能說老師現在一點懲戒權都沒有,但實在「太弱了」。弱到了老師成為一個高危行業,一個弱勢群體。

究竟是什麼弱化了教師懲戒權?現在的教師緣何不敢舉「戒尺」、不想揚「教鞭」?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缺乏正常引導。付健認為,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尤其是一批獨生子女已成為父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新生家庭孩子身上繼續,認為孩子不能受到一絲傷害。其實絕大部分老師的懲戒並不是一種傷害,而是出於關愛。王輝認為,把子女看得過重,嬌生慣養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一些孩子從小過份嬌慣,抗壓能力弱,有的拿離家出走、跳樓當作對付家長的方法。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教育懲戒是一種必須手段,似乎學習就應該是快樂的,老師只能對學生和顏悅色,久而久之導致一些學生對老師缺乏敬畏。南昌二十八中物理老師顏國安說,一些學生不把老師放在眼裡,對老師沒有敬畏心,「我都被學生罵老不死的」。

一些教師缺乏職業道德的案例被輿論片面放大,削弱了教師群體的權威感。不可否認,現實中存在一些素質不高、缺乏職業道德的教師:有的唯利是圖,利用教師職位向學生銷售商品以牟利,有的索取、收受家長的財物,有的課上不講課外講,牟取巨額補課費,還有的肆意對學生施以拳腳,甚至進行性侵害。這些案例頻頻曝光後,在網絡輿論的放大效應下,很容易讓人們形成對教師群體的負面印象,一些教師因而感覺底氣不足,難以行使懲戒權。

社會、家長、學校多方共識難達成。南昌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思品教研員胡建設呼籲,家長應該對適當的教育懲戒給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健康的師生關係需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來。濟南盛福實驗小學校長高紅燕認為,對於教育懲戒,應該達成更多共識,即教育懲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後的教育方式,而是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社會、家庭、學校有效結合,才能教育好中國的下一代。

懲戒尺度難把握。南昌二十八中初一語文老師孫海東從事教學近40年,他認為,懲戒符合心理學、教育學規律,是有必要的。但是不科學不規範就會被濫用,一些教師認為懲戒就等於懲罰,甚至等於打學生,就會簡單粗暴。要使懲戒有效、規範,教師的教育素質本身要相應提高,有些孩子接受懲戒以後,因從眾心理表面上接受了,實際上心理被毀損。處罰和鼓勵相結合,孩子更能接受,教育效果更好。

讓教師「敢」舉「戒尺」,仍須達成更多共識

文 | 李建發 半月談評論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首發於2019年7月12日,標題為《讓教師「敢」舉「戒尺」,仍須達成更多共識》。

就在中央發文要求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懲戒權」之際,又一則新聞將「教師懲戒難」的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二中一班主任,因為學生逃課,用課本抽打學生。此舉給這位女教師引來「大禍」——除學校給予處分外,該縣教體局通報:扣發績效工資,責成學校不再聘用,納入信用黑名單……此事引起輿論關注,也引發了不同意見的爭論。不少網友感嘆:在實施細則未出臺前,即便教師懲戒權有了法律和文件「撐腰」,具體執行起來,踐行師道落實「懲戒」二字,何其難!

該事件中,班主任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行為,究竟是必要的管教還是應該被摒棄的體罰,各方輿論表現出的針鋒相對值得關注。

近年來,快樂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教育懲戒的必要性出現了較大分歧。雖然懲戒符合心理學、教育學規律,但不科學、不規範的懲戒,確實讓懲戒權出現被濫用的風險。毋庸諱言,近些年教師濫用懲戒權導致懲戒過度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少教師缺乏正確的懲戒觀念和懲戒素養,這既不利於教師履行教育管理職責,也不利於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懲戒」相關的新聞之所以容易在輿論中引發熱議爭論,也是因為人們習慣將之與「體罰」畫上等號。

事實上,適度的、必要的懲戒既關係師道尊嚴,更有利於學生成長,這是家校合作必須達成的共識。教師的懲戒除了要有法律和文件「撐腰」,更離不開家長、學校、社會多方支持,健康的師生關係才能因此建立。

教師究竟如何把握懲戒尺度?明確教師「懲戒」權,亟待推出更具操作性的細則作「後盾」。

應該把懲戒權還給教師的理念雖然深入人心,但由於缺乏更為具體的操作細則,懲戒的範圍和尺度並不明確,執行起來有難度。特別是我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體罰」和「懲戒」的邊界又十分模糊。怎麼避免教育懲戒權的濫用,並體現教育的溫度和人性化?如何暢通救濟渠道,健全監督機制?這一系列問題,都迫切需要教育部門推出實施細則予以解答。

來源:瞭望智庫

相關焦點

  • 「我都被學生罵老不死的」!中國老師「害怕」懲戒學生了.....
    不嚴管也就意味著無厚愛。失去教育懲戒權,傷害的僅僅是教師嗎? 文 | 李美娟 王陽 陳席元 半月談記者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首發於2019年7月9日,原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5期,標題為《不敢管、不能管?教師緣何不再舉"戒尺"》。
  • 面對護短家長,老師管理懲戒學生該何去何從?
    我其實覺得很可笑,時代變了,家長變了,學生變了,可能唯獨沒變的還是老師吧,用課本敲打學生在我們小時候那太普遍了,原因無非就是學生不聽話,不守紀律,上課嬉笑打鬧,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為家長也都很支持和配合老師。
  • 對罵是兩個人,只處分老師不懲戒學生,恐被「慣」到師長頭上拉屎
    在這場可以說得上硝煙瀰漫、星沫四濺的罵仗中,雙方基本上是打了個平手,不分高下強弱。女教師更是多次爆粗口「×你媽」,並高音尖聲斷喝:「我這個老師不當了,也不慣著你」。而那個男生呢,也非一盞省油的燈,直接爆回以粗口……其間,不斷有穿著校服的學生上前勸說女老師。
  •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教育部門出手了,老師懲戒學生合法
    不是老師在懲戒學生而是規矩最近也參與了很多關於老師懲戒學生的探討,關於這一方面,馬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有油門,有油門的東西就得有剎車,懲戒就是教育的剎車。」在學校中不是老師要懲戒學生,是規矩要懲戒那些學生,學生也不是向老師低頭,而是要向規則低頭、要向正向的、有價值觀的素質去低頭。
  • 學生犯錯,老師避免波紋效應?掌握6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開學沒幾天,我就發現班上的小剛是個「刺頭」,據說家裡很有錢,父母在鬧離婚,沒人管他,一般老師也管不了。他不愛學習,還有一幫「兄弟」,前呼後擁,經常請客,大家都喊他「剛哥」。 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改作業,班長跑來向我反映,英語老師又被我們班的小剛氣哭了。原來,剛分配來的英語老師叫他上黑板報聽寫。
  • 教育部:教師不敢管學生,應有懲戒權。看韓國學生如何受懲戒
    學生的父親是派出所副所長,他帶著警察把老師帶到派出所七個小時。老師把學生的作業情況告訴家長、在課堂上表揚學生等等。這些都是行使教育權。家長們卻迫使老師道歉,認為傷害了學生自尊。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們無所是從,不知道怎麼教育學生。
  • 老師罵學生狗東西,家長拍手叫好: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可能會暴怒,作為一個女孩子來說,都初一了,被老師這麼罵面子上掛的住嗎?內心承受得了嗎?恐怕脆弱一點的孩子早就要死要活了吧。本以為大家都會指責老師的用詞不當,可沒想到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站在老師這邊誇讚她的,其中包括被罵的學生和家長。
  • 不敢管?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頒布,老師可以如何懲戒學生?
    可以更好的引導學校、教師、學生三者在學校進行學習教育懲戒中的適當適用和注意事項,並且明確了教師不得實施的禁止行為。規則所稱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我關注的是對老師的具體約束,也算是給老師劃一道紅線,對相關老師的處罰也做了規定。
  • 女班主任抽打逃課學生受重罰引爭議:老師懲戒學生究竟該不該
    文章提到,楊老師是山東省藝術教育先進個人、日照市優秀班主任、五蓮縣優秀教師和「巾幗崗位明星」。「其實當老師很平凡,只是擁有更多熱愛別人孩子的機會,我是老師,愛學生,也是本能。」文章稱,楊老師用十幾年的真誠和努力,陪伴、鼓勵、幫助孩子。她教過的學生有兩位是日照市高考狀元,還有一位考入北京大學。
  • 學生罵老師道歉,老師罵學生停職,這個社會怎麼了?
    因為延遲開學,本著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的理念,大部分學校都開啟了網課模式。然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是註定會爆發很多問題,網課就像一面照妖鏡,把當前錯位的師生關係照得一清二楚。3月12日,山東某地一個學生因上網課遲到被老師批評後,該生情緒失控,直播中髒話連篇辱罵老師,事發後,學校的處理結果是讓學生向老師道歉。
  • 「王老師」的學生們都很可憐
    「王老師」的學生們,都是「受害者」。 且聽我慢慢道來: 商洛市商州區商丹高新學校「王老師」對小女生的「100罵」,暫時落下了一隻靴子。奇怪的是,這個班級的學生和家長,依然集體「噤聲」。 我這個人比較「好奇」,也有點「認死理」,就想問問:僅僅錄音就有「100罵」,班裡的其他孩子聽到了嗎? 不管孩子們承認或者否認,都像禿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王老師」辱罵小女生婷婷時,班裡的其他孩子都不會捂著耳朵吧!
  • 學生考試卷的題目做錯了,老師應該怎樣懲戒?聽聽同行的看法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一名中年老師騎著摩託車闖紅燈被一名年輕的交警當場攔住了,那位老師心中哀嘆,這下慘了,扣分罰錢肯定是免不了的。這位交警同志定睛一看,哇塞,這位闖紅燈的傢伙原來是自己小學時的老師,機會來了——於是交警親切地說了一聲「老師好」,然後語重心長地對老師說:「老師,您闖紅燈,扣分和罰錢我看咱就算了吧,畢竟咱們還是師生一場。
  •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正所謂「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確實如此。前幾日,該不該實施教育懲戒,上了熱搜!教育部《中小學教育懲罰規則》中指出,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範、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
  • 學生辱罵老師,是學生教養的問題?請老師這樣處理
    有一位剛剛畢業的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遇到一個同學,不做家庭作業,女老師有點生氣,叫這位同學把作業補好,學生很將當場就說,我就是不做老師,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不要你管,李老師頓時就懵了,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眼淚都掉下來了。
  • 憑什麼想罵就罵?熱評:山東一學生網課辱罵老師數分鐘
    憑什麼想罵就罵?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當然,培訓機構也無處罰的權利(引發更大的衝突,只有報警處理),最多停課(學生和家長與之對應會要求退費)。反之,如果教師有辱罵學生的言行,則可能被辭退,甚至被家長要求撤銷教師資格。教師和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不得辱罵學生;學生也不能對教師惡語相向,學生在辱罵教師之後最多輕飄飄的道歉,這也助長一些學生的囂張氣焰,不把教師放在眼裡。
  • 夏老師死了嗎?
    當所有老師的心都死了的時候,請問,我們的社會,還會剩下什麼!家長們,朋友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們!都醒醒吧,不要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了!一個社會,當教師連擁有懲罰的權力都沒有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完了!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學生不努力讀書,要判刑入獄,曾有7名學生因學業成績差,被判刑坐牢兩個月。
  • 夏老師死了嗎?| 頭條
    當所有老師的心都死了的時候,請問,我們的社會,還會剩下什麼!家長們,朋友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們!都醒醒吧,不要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了!一個社會,當教師連擁有懲罰的權力都沒有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完了!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學生不努力讀書,要判刑入獄,曾有7名學生因學業成績差,被判刑坐牢兩個月。
  • 人大代表孟玉婷:適度懲戒是對學生的一種幫助
    中國山東網東營3月25日訊 (記者 張豔秋)教育界呼籲多年的可對學生進行「懲戒」首度出現在中國地方政府的規章中,地方政府明確賦予了學校和教師適當懲戒權。青島在中國第一部以學校為主體的地方性政府規章提出,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 「適當懲戒」。就學生教育性熱點問題,中國山東網記者採訪了行業內資深教師代表。孟玉婷,東營區第三中學的一名優秀教師,是連續三屆的東營市人大代表,從教20年多年來,她潛心鑽研教學,先後榮獲省級優秀教師等多種榮譽稱號。在學生教育問題上,孟玉婷在今年的「兩會」建議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 學生罵了老師,老師竟然這樣做
    你做學生時,背後罵過老師嗎?不少人都罵過吧,只不過,有的只是說順嘴的口頭禪,渲洩一下某一刻的情緒而已,有的是真心討厭某老師而恨罵。我小時候也渲洩式地罵過老師,做了老師後也被學生罵過。中午悶熱,剛吃過飯,就看見班上四個男生在走廊上追跑瘋鬧,滿頭大汗,衣服都溼了。
  • 學生哪些行為老師可以懲戒?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來了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制定教育懲戒有關實施細則提出明確要求。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兩會」代表、委員提出許多有關建議、提案,基層學校校長、教師普遍希望國家明確規則,解決老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大多數家長也對此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