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譯者郝運去世 晚年仍自稱「翻譯匠」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6月11日電(記者 宋宇晟)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6月10日發布訃告,資深翻譯家郝運於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濟醫院西院逝世,享年94歲。

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截圖

郝運,原名郝連棟,法國文學翻譯家。1925年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縣(現為天津市靜海區)。

青少年時代,郝運先後在南京、重慶、昆明求學。1946年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1947年任職於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月刊》。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8年春因肺病復發,向出版社提請辭職獲準,病癒後專職從事法國文學翻譯,翻譯生涯達七十年。

郝運曾譯出《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鬱金香》《都德小說選》及合譯《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等六十多種法國文學名著。

郝運2002年獲上海翻譯家協會頒發的「中國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5年獲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6年獲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頒發的 「2015年度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郝運去世後,不少網友在微博留言悼念:「感謝帶來好的翻譯作品,傳播了文化。」

微博截圖

「中國翻譯家要有使命感」

「翻譯就是發現美的過程,譯者與讀者都樂享其中。」晚年,郝運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談起自己眼中的翻譯工作。

在他看來,作為中國翻譯家要有使命感,進行「雙向傳遞」。

「中國與世界相連,中國讀者能讀到外國文學經典,了解外國文學作品,有益於中華文化汲取養分,豐富發展。而中華博大的文化同樣需要傳遞給世界。」

「我不過是個『翻譯匠』」

郝運一輩子與翻譯打交道,翻譯了六十多部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法國文學名著。

談及此,郝運曾感嘆,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個性,翻譯也該是如此,關鍵是要深入到原著者的內心,跟著他們塑造的人物不斷轉變自身角色,就像演員一上臺就得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戲中的人物角色性格,而導演則要把握整部戲的各種人物性格。

不過他也曾謙遜地表示,自己只不過翻譯了屈指可數的幾位法國大作家,「可謂大海滴水、吉光片羽」。

他自稱對「翻譯家」頭銜實在不敢當,不過是個「翻譯匠」。「唯一願望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好翻譯。」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官方微博截圖

「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

「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翻譯工作者必定是要自我加壓,要為讀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郝運曾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我感到是努力做了,但做得還很不夠。很多前輩,很多同行,他們的工作值得我讚美、學習。我就是向人家學習,取人長補己短,一路這樣走過來的。」

談及後輩,郝運也曾在採訪中表示,中國的翻譯事業需要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同時,他希望「從事這行當的後起之秀能靜得下心」。

「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既不抱怨,也不擺功,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乏功。人生難得是心安,心安人才靜。這是我的希望,更是期待!」(完)

相關焦點

  • 翻譯家郝運辭世:七十餘年職業生涯,譯著包括《紅與黑》
    1946年,郝運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1947年任職於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月刊》。「翻譯就是發現美的過程,譯者與讀者都樂享其中。」郝運的人生,大部分都與翻譯相關,整個翻譯生涯長達七十年有餘。
  • 94歲老翻譯家郝運逝世,曾翻譯《紅與黑》等世界名著
    資深翻譯家郝運先生於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濟醫院西院逝世,享年94歲。郝運,原名郝連棟,法國文學翻譯家。1925年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縣(現為天津市靜海區)。新中國成立後,分別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8年春因肺病復發,向出版社提請辭職獲準,病癒後專職從事法國文學翻譯,翻譯生涯達七十年。譯出《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鬱金香》《都德小說選》及合譯《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等六十多種法國文學名著。
  • 翻譯家郝運先生去世,他告訴我們:人生難的是心安,心安人才靜
    2019年6月10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對於眾多翻譯工作者來說,卻是難忘的一天,悲慟的一天,因為這一天,著名的法語文學翻譯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進會員,中國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郝運老先生在上海仁濟醫院逝世,享年94歲,對於普通人來說,郝運這個名字並不那麼熟悉
  • 讀名著不看譯者,就像吃灌湯包不喝湯
    我們年輕時都知道,想要讀好文字就要去讀譯著,因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譯。這是我們的不傳之秘。」當我們面對琳琅滿目的世界名著譯本時,該如何選擇譯者版本呢?文學翻譯,究竟該追求「完全忠實原文」還是「譯者適當再創造」?
  • 翻譯《紅與黑》《茶花女》等法國經典的大家鄭克魯去世
    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的半壁江山。
  • 《老人與海》譯者去世 同事:他活得非常真實
    《老人與海》譯者去世 同事:他活得非常真實  記者 陳謀   10月30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的資深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
  • 翻譯家黎烈文:幾度飄零夢難圓
    回國後,先後在報社、出版社供職,並斷斷續續翻譯法國文學作品。一九三六年開始翻譯司湯達的《紅與黑》。這是黎烈文有系統翻譯法國文學的肇始,一直到他的晚年,都沒有放棄如此名山事業。大概是因為他曾經在福建省教育廳工作,所以才促成一九四六年來臺灣,擔任《新生報》副社長,不久,進入臺灣大學教授法語及法國文學。黎烈文去世於一九七二年。就以他的譯作而言,大部分完成於來臺灣以後的二十餘年。
  • 鄭克魯:翻譯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真是一位有脾氣的翻譯家!▲鄭克魯《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高老頭》《紅與黑》……很難想像,這麼多膾炙人口的法國經典文學作品竟然都出自同一個譯者——鄭克魯。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研究60年,他已經完成1700多萬字的譯著,其譯著的總字數甚至已經超過傅雷、許淵衝、郝運三位著名法語翻譯家譯作字數的總和。翻譯家光環的背後,鄭克魯的學術研究也碩果纍纍。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 何兆武、梁良興、郝運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組圖]
    4月20日,在中國翻譯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為梁良興頒發「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中國網 董寧 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董寧)中國翻譯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於4月20日—21日在北京舉行。
  • 【賞析】司湯達:《紅與黑》
    1929年,在中國出現了《紅與黑》的第一個中譯本(馬宗融譯)。此後,重譯、復譯現象很多,名家名譯包括黎烈文、趙瑞蕻、羅玉君、郝運、郭宏安、羅新璋、許淵衝和聞家駟等譯本。在1980年代中葉,還曾引發了關於《紅與黑》漢譯的熱烈討論。對於司湯達及《紅與黑》的研究相比譯介更早,1922年李璜所著的《法國文學史——自十八世紀至今日》就對它有所介紹。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為南師大教授,其全譯本12年再版印刷30次  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文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譯本譯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黃樹南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8月24日7時2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周克希:翻譯,要對自己有約束
    說起這保持了三十年的習慣,周克希還會想到最早入行時,老一輩譯家在這個「後生」譯者身上下的一番工夫,和驚鴻一瞥的耳提面命。那時,前輩王道乾、郝運等都還在譯文社。這兩位法語文學翻譯界的權威,曾是1949年前的教會學校中法大學前後屆(1942級、1943級)的校友。三十年前,還只是翻譯「票友」的周克希,心懷近乎虔敬的想像,拜訪譯界前輩郝運。
  • 外國文學名著最佳中譯本,不要再被垃圾翻譯坑了
    契訶夫那種感覺——那種悲憫的、輕靈的、憂傷的、精微的感覺只存在於汝龍的字裡行間。還有一種俏皮、聰明、絕妙的短句子,也非汝龍不可。感覺的事物只能感覺到,尤其是對於契訶夫這種憑感覺寫作的作家,只有能夠神會到作家特有的感覺的譯者,才能去譯,否則一伸手就全亂套。
  • 強朝暉:譯者當如鐘錶匠
    圖/本刊記者 梁辰讀者遇到好書是一種緣分,對譯者而言,更是。過去十幾年,德文譯者強朝暉對這種緣分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強朝暉接過時開玩笑說:「你要是想翻譯成中文就找我呀!」過了半年,弗朗克真的找過來,特地請她到一家特別高大上的西餐館吃飯。他拿出和上海三聯書店籤的合同,說我這書真的要翻譯成中文了,你要不要翻呢?這時,強朝暉嘴裡嚼著牛排,礙於自己一時客套的承諾,只好接了下來。她用了一年時間翻譯完這本《中國密碼》,但出版過程十分不順。
  • 《老人與海》譯者吳勞去世 身世坎坷一生未娶
    《老人與海》譯者吳勞去世 身世坎坷一生未娶   昨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馬丁·伊登》的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吳勞被譽為海明威專家,他身世坎坷,一生未娶,也並無子女,去世時是外甥陪伴左右。  翻譯實在,《老人與海》最權威  吳勞最主要的身份為翻譯家,翻譯作品大多集中於美國文學,其中又以翻譯海明威作品最為知名。
  • 譯者的自信——評《楊憲益翻譯研究》
    《楊憲益翻譯研究》(辛紅娟教授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正是對上述時代命題的學術梳理與回顧。全書凡31.2萬字,在海內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學外譯巨擘楊憲益一生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全面地呈現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影響圖譜。該著以楊憲益畢生的文化翻譯壯舉及其秉持並體現在文本深處的愛國情懷為基調,聚焦楊憲益夫婦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大業中彰顯的譯者自信。
  • 做一個譯者絕不是易事,翻譯過《茶花女》《悲慘世界》的鄭克魯去世
    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翻譯家之一。其實,那些耳熟能詳的書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他對於法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探討,完全基於一手材料的直接閱讀與領悟,將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同步進行,並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