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魯:翻譯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20-12-13 騰訊網

- 前言-

鄭克魯老先生說過「腦子需要活動,日子不能白白過了呀」。真是一位有脾氣的翻譯家!

▲鄭克魯

《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高老頭》《紅與黑》……很難想像,這麼多膾炙人口的法國經典文學作品竟然都出自同一個譯者——鄭克魯。

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研究60年,他已經完成1700多萬字的譯著,其譯著的總字數甚至已經超過傅雷、許淵衝、郝運三位著名法語翻譯家譯作字數的總和。

翻譯家光環的背後,鄭克魯的學術研究也碩果纍纍。從參與主編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國的兩套大型叢書《外國文學作品提要》《外國現代派作品選》。

以及他主編並撰寫的《法國文學史》,到之後又陸續推出的《現代法國小說史》(上下冊)《法國詩歌史》《普魯斯特研究》《法國經典文學研究》等數十部學術著述和近百篇研究論文。

▲鄭克魯38卷文集

還有他主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教材——這些學術著述和教材的總字數已經超過2000萬。共計4000萬字的成果中,一部分收錄於今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38卷《鄭克魯文集》

對於鄭克魯來說,翻譯和研究是相輔相成的。他的翻譯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會搭配一篇高質量的序跋,這些序言大多是在翻譯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詳盡的文本分析,探索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成就,說明作家的創作特徵及文學史地位。

▲鄭克魯翻譯《紅與黑》的手稿

這與他學文學研究的出身密不可分,當年他走上法語翻譯這條路,就是從寫《紅與黑》的評論開始的。他的著譯中還附有許多非常詳盡的譯註,便於讀者深入理解文本。

在翻譯理念上,鄭克魯儘量忠實於原有的句式和句法等語言特徵,同時充分發掘其字裡行間的意義、意境、語氣、基調、意蘊和節奏等文學要素,合理運用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準確通暢的前提下力求文字優美,是「信、達、雅」翻譯理念的實踐例證。

▲鄭克魯編制的高教版《外國文學史》

與一般的翻譯者不同,鄭克魯會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審視一個作家的作品,所以對於譯本的選擇,他是相當「挑剔」的。21世紀初,譯文出版社的編輯請他翻譯《約翰·克裡斯多夫》,他婉言拒絕,因為一來傅雷的譯本不錯,二來這部小說在法國被看成二流作品。

後來,這位編輯又請他翻譯《悲慘世界》,他覺得這是第一流的作品,同意翻譯。再後來,譯文出版社請他翻譯杜拉斯的一部早期小說,他再次拒絕,「因為我覺得杜拉斯只有《情人》是好作品,其他小說就差了」。

▲西蒙娜·德·波伏娃

不久,這個編輯又請他翻譯波伏娃的《第二性》

這部20世紀女性主義的奠基之作融合了哲學、生物學、人類學、精神分析、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難譯且篇幅又長,但鄭克魯卻答應下來,「波伏娃在歷史上的真正地位也許不是在小說創作上,而是在思想史方面。這本書是可以傳世的經典,值得花時間翻譯。」

這也是他第一次翻譯法國理論著作,翻閱、學習海量的相關理論資料,他花了2年的時間譯完全書。憑藉這部著作,他在2012年獲得第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

▲鄭克魯翻譯的《基督山恩仇記》

「我六七十歲後就覺得時間太寶貴了,不能瞎譯了,要把精力放在真正的經典上。我現在把雨果的《笑面人》《海上勞工》重譯,這樣雨果的重要作品我就都譯完了。如果有時間,我還想把過去遺漏的東西撿起來,比如中世紀的騎士文學,這部分因為在市場沒銷路,所以沒人碰,但作為文化積累有它自己的價值。」在兩年前的一次採訪中他這樣說。

「時間寶貴」、「真正的經典」、「文化積累」,這些字眼無不透露出鄭克魯對於傳承文化經典強烈的使命意識。

▲鄭克魯翻譯的《八十天環遊地球》

退休之後,鄭克魯依然筆耕不輟,他全身心投入於翻譯工作,每天幾乎都和夫人泡在校園裡,上午10點左右到辦公室,一直到傍晚回家,一天工作少則三四小時,多則五六小時。

▲伏爾泰作品

今年,鄭克魯已經完成了翻譯伏爾泰三本重要的歷史著作《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查理十二》的初稿工作。

「我會翻譯到不能再翻譯了,恐怕也不是很久遠的事。生命就是你給世界留下了什麼東西,不留下什麼東西就什麼也沒有。人總是要死的,但我想留下一些東西。」他這樣說。

作者 | 許崢嶸

編輯 | KAMIN

圖片 | 來源網絡

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其版權來源於網絡或微信及原著者,侵刪

相關焦點

  • 鄭克魯:中文素養決定翻譯人生
    今年書展主題為「十年相約·悅讀越美」,是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中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山日報報業集團及中山廣播電視臺等單位承辦。每年的中山書展,都會邀請一眾名家、大咖,與中山市民分享他們的閱讀經歷、交流閱讀的體會,從而讓更多人愛上書籍、愛上閱讀,助推「書香中山」建設。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翻譯《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名著
    同時擔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和上海翻譯家學會副會長,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鄭克魯 郭天容/繪作為翻譯家,鄭克魯因翻譯《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為讀者所熟知,事實上,這些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
  • 翻譯《紅與黑》《茶花女》等法國經典的大家鄭克魯去世
    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的半壁江山。
  • 鄭克魯:翻譯的過程是一種享受
    譯者鄭克魯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過《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編寫了《外國文學史》和《法國文學史》等教材,可謂著作等身。該書出版後鄭克魯獲得了201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記者:《第二性》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被引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讀者中,尤其在女性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 翻譯家鄭克魯昨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曾翻譯《茶花女》
    文學系的學生沒有不知道鄭克魯這個名字的,大學通用學習和考研教材《外國文學史》,就是由他主編。鄭克魯先生鄭克魯,廣東中山人,生於澳門,曾祖父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愛國民族工商業家,《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
  • 鄭克魯:當年翻譯收益是今天百倍 翻譯事業需國家支持
    當年翻譯一個中篇頂半年工資  記者:在中國,既做研究又做翻譯的翻譯家很少,您是不多見的一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鄭克魯:我已經翻譯了一千萬字左右,專業研究也寫了三四百萬字,研究和翻譯確實不太一樣,一般來說,研究人員不太喜歡做翻譯,而搞翻譯的也不太願做研究,有的書稿翻出來了,前面要加一個1-2萬字的序言,翻譯往往會拖上很長時間,有這工夫,能翻好幾萬字了,白白損失了好多稿費,所以他們不愛寫,寫出來了,也多是介紹性的,不太去分析作品。   記者:當時翻譯一本書大概能賺多少錢?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他的名字是和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小仲馬這些大文豪聯繫在一起的,一代代年輕人讀著他的譯作、文學研究專著長大。9月20日晚10點,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80高齡翻譯完成《雨果全集》鄭克魯在60餘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共完成1700萬字文學譯著,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
  • 深挖│ 翻譯「活字典」鄭克魯:曾將半壁法國文學「扛」到中國
    文 | 王仲昀9月20日晚,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2歲。在鄭克魯先生60年翻譯學術生涯中,他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如果你喜歡法國文學,那你多少看過鄭克魯翻譯的文本。
  • 鄭克魯:要給中國讀者提供一些精美、豐盛的翻譯作品
    在鄭克魯獲評2018年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之際,記者前往上海師範大學文苑樓對這位著作等身的法語文學研究者、翻譯家進行了一次訪談。談及家學淵源,鄭克魯說,他是曾祖父的後人中唯一一個學文的,寫作衝動、思辨能力和對外來事物的好奇心似乎也是銘刻在血脈之中的。至於走上法語文學研究與翻譯的道路,則是「必然性中帶有一點偶然性」。
  • 漢學家包弼德:中國需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包弼德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七至十七世紀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歷史研究入門》、《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歷史上的理學》等。於是我就從學習漢語開始,自己主動去學習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高中畢業後,我本應該就讀美國的大學。可是恰在那時我父母親和妹妹們碰到去荷蘭生活一年的機會。你知道,我父親出生在荷蘭。於是我跟著家人去了荷蘭。到荷蘭後,我們家的一位朋友是教授中文的荷蘭教授,他建議我到萊頓大學讀書。因為我比較年輕,學習也非常努力,萊頓大學的老師因此很欣賞我。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 做一個譯者絕不是易事,翻譯過《茶花女》《悲慘世界》的鄭克魯去世
    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翻譯家之一。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將專業等同於生命
    同時擔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和上海翻譯家學會副會長,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 ,翻譯家鄭克魯發表了總計1700萬字的法語文學譯作。於上海師範大學舉行的「《鄭克魯文集》發布會暨鄭克魯學術與翻譯思想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評價,鄭克魯的工作就好比是釀酒,傾其一生,精益求精,讓他翻譯的作品歷久彌新。 事實上,就像鄭克魯的弟子、翻譯家朱振武所說,他不止在翻譯上,在研究和教學上也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他的著作和編著近2000萬字,他還寫了近300萬字的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
  • 甘做文化交流的「驛馬」
    1939年,鄭克魯出生在鄭家大屋。仿佛是銘刻在血液中的對西方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敏感與探究,讓他命中注定般走上了文學翻譯這一中西交流之路。  解放周末:澳門的鄭家大屋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了,您回過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嗎?  鄭克魯:我四五歲就離開了澳門,有五六十年沒回去過。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到澳門做學術訪問,我才第一次「參觀」鄭家大屋。
  •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挖掘被遺落的經典
    因為出色翻譯了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鄭克魯獲得了201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其實,這個獎更是對鄭克魯半生翻譯工作的褒獎。但只把鄭克魯定位於翻譯家,顯然極失偏頗。在法國文學翻譯家光環的背後,被遮掩的還有其在理論研究和行政管理方面同樣出眾的成績——現時國內大學的中文系,鄭克魯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是學生們普遍使用的教材;而他在上海師範大學出任中文系主任時一手打造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至今還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   採寫這樣一位建樹廣泛的學者顯然價值非常。
  • 翻譯家鄭克魯:鑽研一生,他只給自己評「良」
    9月20日,翻譯家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麼溫和寬厚。 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翻譯文學卻進入低潮期,不再受人關注。鄭克魯先生正是1957年走入北京大學的校門,他的曾祖父鄭觀應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著有《盛世危言》等啟迪後人的名作。或許是受了曾祖父的影響,鄭克魯先生選擇了文科,並在法語系開始了與法國文學的「初相遇」。 二十世紀末,中國掀起了第二次文化翻譯高潮。
  • 紀念翻譯家鄭克魯|「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2012年,因為出色翻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鄭克魯獲傅雷翻譯出版獎,這個獎是對他半生翻譯工作的褒獎。喜愛法國文學的人都對鄭譯本《悲慘世界》《茶花女》《基督山伯爵》耳熟能詳,但若只把鄭克魯定位於翻譯家,有失全面。
  • 譯者|譯壇巨擘,文苑鴻儒——鄭觀應嫡孫鄭克魯的著譯人生
    鄭克魯的譯著《局外人》 他是近代著名改良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的嫡孫,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他集翻譯家、學者和教育家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