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對於眾多翻譯工作者來說,卻是難忘的一天,悲慟的一天,因為這一天,著名的法語文學翻譯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進會員,中國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郝運老先生在上海仁濟醫院逝世,享年94歲,對於普通人來說,郝運這個名字並不那麼熟悉,但對於眾多翻譯工作者來說,郝運老先生在翻譯上的成就是非常偉大,也給後來者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1925年,郝運先生出生於江西南昌,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國難當頭,戰亂頻出中度過,1946年,郝運先生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語文學系,第二年任職於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新中國成立後,郝運先生先後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自1958年病癒後,郝運先生一直專職從事法國文學翻譯,至今已達60餘年,他的譯作有《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鬱金香》《都德小說集》及合譯《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集》等60多部法國文學巨著,在2002年,郝運先生榮獲「中國資深翻譯家」稱號,2015年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生前,郝運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翻譯人員既是一名演員,又是一名導演,將自己的情感,個性進行移植,然後儘可能不走樣,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讀者」。在提到自己理想中的翻譯家應該是什麼樣時,郝老這樣說:「一個翻譯家應該能夠體悟原著的藝術特點,用力氣在翻譯過程中將它反應出來,文學技法沒有一定之規,應該各顯其能,各盡其妙地進行再創造」。同時郝老還提到:「要想做好文學翻譯,就好比探驪得珠一般,翻譯人員應該學會自我加壓,堅持為讀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在採訪的最後,郝老也對眾多從事翻譯工作的後起之秀寄望:「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既不抱怨,也不擺功,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乏功,人生難的是心安,心安人才靜」。文章的最後,知行小編以郝老的這段話與眾多同行共勉,也希望中國的翻譯事業越來越好,最後想說:郝運先生,一路走好!感謝您為大家留下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