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大乘佛教的精神:普度眾生、堅持真理

2020-12-15 夢露居士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自釋迦牟尼出家創立佛教以來,已經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兩千多年前的時間裡佛教產生了無數的傳說故事,有些廣為流傳,有些則不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說幾個有趣的故事,讓大家了解一下佛教的精神。

一、三獸窣堵波

傳說,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裡的一隻兔子,和一隻狐狸、一隻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薩行,帝釋天想測試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個老者來到了森林裡,遇到了這三隻動物。

老者對他們仨說:我又累又餓,你們能不能給我些東西吃。於是狐狸去河裡抓了一條魚,猿猴去採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無所獲,受到了老者的譏諷,說兔子言不由衷。於是兔子讓狐狸與猿猴找來一堆枯枝,點起了火,然後投身火中,把自己獻給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獻身精神感動了,他恢復了帝釋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從此月亮上就有了一個兔子的影子。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傳說,在當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種佛塔),被稱為三獸窣堵波。

這就是一種窣堵波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三獸窣堵波與它背後的傳說:

二、捨身飼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贍部洲有—個叫做摩訶羅檀囊大國,這個國家的三王子摩訶薩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一天,摩訶薩埵出門遊玩,在野外發現了一隻餓得皮包骨頭的雌虎與一窩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訶薩埵知道,雌虎快要餓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無疑。但是雌虎餓得沒有力氣了,所以無法捕食野獸。摩訶薩埵大發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給雌虎吃。沒想到雌虎餓得連吃人的力氣都沒有了。於是摩訶薩埵折斷了一枝竹子,將竹子的斷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來給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復了一些精力,便將摩訶薩埵吃掉了。

敦煌壁畫中的捨身飼虎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於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於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幹竹,刺頸出血。於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湧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侯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墬,遍滿林中。虛空諸天,鹹共稱讚。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唯留餘骨。(《賢愚經·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摩訶薩埵便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捨身飼虎"是釋迦牟尼百千萬劫修行直至最終成佛萬千因緣中的一項。佛教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等。

三、頑石點頭

前面兩個故事分別發生於古印度與西域,下面這個故事則產生於中國本土,蘇州虎丘。

中國東晉與南朝宋時有一位高僧法號道生,他自幼學習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潛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當時的人讚譽為「涅槃聖」。

當時涅槃類佛經未能全部傳入中國,已經傳入的經典中說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獨一闡提(善根斷盡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卻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的觀點!

當時京城建康的僧人們拘守經文字句,把道生視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師來到了蘇州虎丘,仍然堅持他的觀點。相傳他對著虎丘的山石說法,山石也為之點頭。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相關焦點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二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四) 大乘佛教是不公正的 一、對原始佛教不公正大乘佛教說原始佛教是小乘佛教,自己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的心量和志願小,只知道自己處在寂靜的快樂中,不出來到三界中普度眾生,就像炒熟了的種子一樣,不能種植出莊稼。小乘修行得道的羅漢和闢支佛神通力量也有限,相當於大乘菩薩的六地菩薩。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建立,為爭奪佛教正統,大乘佛教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意謂「小道」或「小業」。據資料記載,南傳佛教認為有18個部派,北傳佛教說有20個部派。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圖片來源:資料圖) 公元前3世紀,佛教由南印度向南傳播到斯裡蘭卡、緬甸等國,復又傳入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形成了南傳佛教系統。這一系統的佛教因基本上沒有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至今仍然保留了部派佛教的一些特徵,因之有人稱其為小乘佛教。
  • 佛教該不該分大乘小乘?《法華經》3句經文說清,佛祖1句話推翻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公元四世紀開始隨著印度教的興起印度的本土佛教逐步沒落,而傳入中國的佛教卻迅速發展逐漸壯大,直到隋朝時期中國已取代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同時興起的還有大乘佛教。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聖輝法師:當代佛教踐行人間佛教的方法 六和敬
    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緣中,現在正是佛教事業發展的「殊勝因緣」。我們佛教應該努力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體現「六和敬」的精神,真正發揮我們佛教的最好的人間關懷。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感恩國運昌隆,盛世明時,時代需要我們兩岸佛教界有所作為,為中國大乘佛教的新氣象做出無量功德。一、佛教教育要為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多培養僧才和加強道風建設。
  •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六度(佛教解釋)趙樸初居士對「六度」的解釋(選自佛教常識問答):「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自業他業,各領其受。魔障業障,二向緣由。隨緣消業,莫造新秧。
  • 佛教經典《無量壽經》四句大乘慧語,普度眾生,登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卷,屬於淨土三經的其中一部,全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亦稱作《佛說無量壽經》,其內容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布道傳業解惑的敘述整編。《無量壽經》講述阿彌陀佛引導眾生脫離婆娑世界通往極樂淨土的宏願。
  • 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學小乘的人往往不承認有大乘。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 佛教故事:真的是佛陀沒有普度眾生嗎?
    編者按:你是否質疑過佛陀普度眾生的宏願?你是否想過「佛陀什麼時候才來度我呀」?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有一些古印度佛教徒獨立原始佛教另成一派,他們以新思想來替代原始佛教的舊思想,奉行的新教規與新教義。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初期,約一世紀至五世紀,以宣揚「假有性空」的理論為主,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的中觀學派。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三部分
    AR:好友布達先生撰寫了這篇長文評論大乘佛教,文章並非完美無瑕,但是探索真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無刪減全部刊出。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也許我們不一定要用「消極、悲觀」的字眼來描寫這種畸形的佛教,而實際上它的確是忽略現實、脫離社會的佛教![3]試想,一位當代聲名顯赫的大乘僧侶,說大乘非佛說,這讓人很難想像,難道他沒有想過他這樣說的後果?這種思想傳播開去,對正在或將要修學淨土宗或禪宗佛弟子的衝擊會有多大?
  • 大乘是佛說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大航法師:給福嚴佛學院校友會的一封信
    在此之所以說明自己的心跡,只希望若有人要批判於我,亦能先了解我的真實想法與堅持,方能做出相應的批判,各人也都能以合理、負責任的態度去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想主要的爭議處就在於我與導師大乘思想的立場不同。在談此爭議點之前,或許應先知道我與福嚴的關係始末。與福嚴結緣始於在日本與導師弟子厚觀法師的結識。留日返臺後,本擬暫住慧日講堂一陣子後,便找個地方靜修。
  • 在信仰與學術之間——對釋印順佛教思想的再反思
    3、影響   印順法師的精神遺產非常豐富,而且非常複雜。豐富性指其思想成果的多樣性,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著述豐富多彩。複雜性是指,從學術角度來看成就突出,但從佛教本位來看卻充滿爭議,有隨順佛教意趣的一面,也有違背佛教意趣的一面。
  • 大乘佛教哲學說 梵文的 佛字,意思是 覺醒
    大乘佛教哲學說,我們盲無目標地在這個世界流浪對於能夠讓我們解脫的內心力量茫然無知。我們的心構建貪瞋痴,而我們就像醉漢一般,跟著貪瞋痴的曲子狂舞。快樂稍縱即逝,痛苦卻附隨我們,形影不離。人生就像一場夢魔,只要還認為夢是真實的,我們就是它的奴隸。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們聽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會講,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
  • 印度佛教是什麼?溯源窮流,發揮菩薩之人本精神
    佛教是起源於印度、發展於印度的宗教,所以似無特地稱為印度佛教的必要。後來佛教越過印度邊境,擴展至全亞洲,而發展出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人生中雖有種種的苦,但對死的怖畏是其中最嚴重的,因此覺悟了解決人生苦惱的真理,才以「覺悟不死」來表現。這裡顯示出一種確信:即使佛陀的身體在 80 歲時消滅,心也與永恆的真理合一。無論如何,既然人生的苦惱是人永遠的課題,在對這些課題的回應中,由苦解脫之道顯然擁有最深的普遍性,因此佛教能一直流傳到現代。但若是如此,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卻滅亡了呢?
  • 【大乘「是、非」佛說論壇 2 】大乘到底「是佛說」還是「非佛說」
    一位當代法師不可以被誹謗,難道信奉大乘滿天下的法師就應該被誹謗嗎?當創始佛教的教主的大乘佛法因緣都被解構式誹謗,對於大乘佛弟子而言,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重要?我們站起來捍衛大乘正法的尊嚴就是誹謗印順法師了嗎?二十八你在鑽牛角尖。
  • 西雙版納與南傳佛教之二
    滴滴司機告訴我說,如果申請成功,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可以獲得17個月的工資,原來如此!但是佛教在從印度向外不同地區傳播的時候,逐漸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之間出現了許多不同。南傳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保守的是佛陀教法的純潔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原則:非佛所說不添加;佛陀所說不刪改;如佛所教而遵行。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和便利,在傳播途中不斷兼收並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