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作者| 於瑩
編輯| 刁博雅
攝影| 王金奎、景浩恆
「從未想過有幸成為一名教師,一旦站上講臺便想要成為自己在學生時代渴望遇到的那種老師。而做了老師後,又想著班主任是教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便改行成了一名數學老師。」機緣巧合下,費禎紅從懵懂的大學畢業生成為了一名教師,更是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完成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蛻變。
回望從業26年來的教學經歷,對費禎紅而言,其收穫的不單單是教學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來自於學生的啟迪和對教育的思考。
本期齊魯名師,帶你走近這位靜心教書、潛心育人,讓數學變成故事的「教書匠」。
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大學畢業的費禎紅被分配到電視大學做計算機老師,彼時的她僅憑著學生時代對老師的印象開始摸索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師。「起初是在大中專任教,和學生們又幾乎都是同齡人,所以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感,關係自然就親近些,教學工作也相對好開展。」
2002年,本可以繼續任教計算機老師的費禎紅毅然決定改行。「對我來說,班主任是教育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班主任才算得上一名完整的教師。」
在棲霞市實驗中學,計算機老師是沒有機會成為班主任的。為此,費禎紅向學校提出了想要轉做數學老師的想法,並利用整個假期將初中四年的所有教材學習了一遍,為新學期的教師文化課考試做足了準備。
也正是這場考試讓費禎紅認識到自己在知識儲備上的欠缺,於是,她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便去聽其他老師的課,晚上則不停地刷題。「既然選擇了,那就要做好。」四年的沉澱積累,使費禎紅的教學能力得到了提升,更是讓她多了一份底氣。
當回想起多年來在教學方面的最大轉變時,費禎紅這樣說道:「最明顯的變化是在教學方法上面,從最初的『教教材』變為現在『用教材教』。」備課時,不再像從前那樣按部就班地以教材的編寫順序來安排授課內容,而是將自己對整堂課的設計和想法融入到新課的教學過程當中,並根據知識點的難易與學生的接受程度對授課形式進行適當地優化調整。
在多數人眼裡,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費禎紅卻總能化繁為簡,使它變得生動活潑。在講授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知識點時,費禎紅會以「笛卡爾因牆角的蜘蛛網而得到啟發」為引子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活中,學生時常會用類似於『數學老師』『語文老師』『思政老師』這樣的詞彙來稱呼你,從中能深切感受到學生是通過老師去認識學科繼而喜歡上這門課的。所以說教師傳達給學生的東西很可能會成為他們對學科最初的印象,因此對教學內容的再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所佔據的地位至關重要。」費禎紅常說,如果你希望數學是智慧的,你便傳達出智慧;如果你希望它是優美的,你便將數學優美地呈現出來。
「同一節課給不同的班級上,知識點是一樣的,但課堂設計的內容卻是完全不同」;「費老師的課學不來」,這是費禎紅的同事對她的評價。一堂函數課便驗證了這一點,因為是下午第一節課所以學生們普遍昏昏欲睡,於是費禎紅便這樣導課:「hello, everyone. This class I』ll give you an English Lesson.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listen to me 『sin cos tan』.」通過一小段簡短的英語引出了即將學習的「函數」,當看到一雙雙閃著光芒的眼睛時,她便清楚地知道效果達到了。最後,這堂課也如費禎紅預想的一樣順利高效地進行了下來。
教學的巧妙之處也正在於此,就如此前費禎紅在煙臺市送課下鄉活動以及西藏、新疆支教時的感受一樣,因為學情不同,課程的設計梯度就自然不盡相同,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差距去重新設計課程,實現課程的再造。
成為自己上學時想遇到的老師
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僅局限於課堂傳授知識,更在於與孩子之間情感的拉近。「希望成為那種自己上學時想要遇到的老師。」初為人師的費禎紅,從學著做教師開始。如今26年過去了,當年那位懵懂的青年教師早已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與孩子的心靈是等高的,不因為我是師長而與學生產生距離感」;「有時候不能與學生共情,但起碼學會傾聽」;「我崇尚的教育方式是潤物細無聲的」。
而這近三十年的教學經歷讓費禎紅不僅獲得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收穫了來自於學生的啟迪與感動。
「擔任班主任後,就不能只關注學生學習情況的表面,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世界。」而想要真正做到與每位學生溝通其實很難,經過思考費禎紅最終決定通過給學生寫小紙條的方式與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有時文字的力量更能打動人」。
其實,真正讓費禎紅堅持這一想法的是緣於一位家長的反饋,費禎紅回憶道:「一位畢業生的家長在收拾孩子書包時,看到了我給孩子寫的小紙條,得知像這樣的紙條孩子手裡還有很多後,家長很受感動。」也正因家長的這一席話,讓費禎紅認為這一方式是有效的,並下定決心堅持下去。後來,「紙條」慢慢變成了「信」,受眾面也從「學生」逐漸擴大到「學生」和「家長」,在給家長的一封信裡,費禎紅用「戰友」來稱呼家長們。
「在我的班級裡有個不成文的習慣,畢業時學生們會將自己寫的信梳理成一個本子並作為畢業禮物送給我,每次都很捨不得看,一定要等到晚上十一二點,家裡人都睡了以後再慢慢地看,那一刻真的是淚流滿面。」說到這兒,費禎紅的眼眶溼潤了,對她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老了以後,坐在搖椅上,曬著太陽,看著一封封飽含她與學生們珍貴回憶的書信。「學生給予我的遠遠超過我給予他們的」。這或許也正是她為人師長後最大的幸福感吧。
「計算機」「數學」「老師」三個名詞成為串聯起費禎紅二十六年教育生涯的三個關鍵要素。從初為人師到獨具教學風格的「老教師」,費禎紅用心追逐自己的教學理想,用真誠打開學生的心房。回望她已走過的二十六年,有迷惘、有艱辛、亦有成長;放眼前路,她真誠、堅定更充滿期待,因為她與學生們的故事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