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敬人:設計一本書,就像導演一出「書戲」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喬謙繪製的呂敬人漫畫肖像

  呂敬人,1978年開始從事書籍設計工作。因不滿國內千篇一律的設計,赴日求學,師從日本神戶工科藝術大學教授杉浦康平。1998年成立獨立工作室,2002年起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2013年起主持「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工作。

《敬人書語》

作者:呂敬人

版本: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8年6月

  呂敬人的《梅蘭芳》設計稿,從不同方向翻,可以看到不同的梅蘭芳像。

  1947年出生的呂敬人已經70有餘,曾經在上海裡弄裡和兄弟幾個一同打鬧的孩子,如今是業內備受尊敬的書籍設計師。

  「經歷不少,涉世甚淺……」呂敬人的文字謙遜,真人亦如是。老了的他更像一個天真可愛的孩童,談到喜歡的書時眼神裡滿是希望與人分享的欣喜。講到書籍設計時,他總是適時地從邊上的書架上拿書來舉例,站起來俯身將設計理念娓娓道來,相同的話不知他已與多少學生、訪客講過。曾在清華美院與之共事的畫家馮遠一寫到,他是學生們的「笑臉」爺爺,有著「地中海髮型」和「萬有引力鬍鬚」。

  1978年,有著畫家夢的呂敬人離開接受下鄉改造的北大荒,進入出版社做書、畫插圖。他出國學習,在杉浦康平那裡第一次知道了做書原來有那麼多學問,相比較而言,國內書籍設計的理念,還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間。到2018年,呂敬人在書籍設計這條路上已經深耕了40年。

  前不久他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書籍問道——書籍設計40年》回顧展,他的「書籍設計」「書有五感」「紙有生命」等理念和他的人生經歷貫穿其間。40年來,他只做了「做書」這一件事。他說:「我喜歡,我離不開它,也做不了別的,它是工作,也是責任。」

  採寫

  記者 呂婉婷

  書藝問「道」

  書籍設計不等於做一個漂亮封面

  新京報:2006年,你出版了討論書籍設計的專著《書藝問道》,書名中的「道」字作何解?

  呂敬人:「道」就是規則。書籍審美有它的規則,但更重要的是閱讀的規則。之前我們以為書籍設計就是要給書做裝飾、做嫁衣,這種觀念是有所欠缺的。做書需要理解信息傳播的內在特徵和規則,理解文本表現的特徵和規則。文本表現形式是可以講故事的,不同的「導演」,不同的「腳本」,可以演繹出不同的閱讀感受,閱讀的個性也隨著設計者的改變而改變。

  「道」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我一直在「問道」。在《書藝問道》中,我提出了我所追求的十個「道」,其中最核心的是「編輯設計」。設計者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在設計中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只看內容提要能做好一本書嗎?給書設計一個漂亮的封面就足夠了嗎?這遠遠不夠。過去書籍裝幀只需要做插圖和封面,無法涉及編輯的工作。可做書要對讀者負責任,這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我文本考證的時間長了,我編輯的圖像才會更準確,書中提及的時代和人物都找到準確的視覺形象了,這樣的書才是有價值的。

  新京報:你的設計理念中有兩點讓我很感興趣,「看不見的格子」和「空間的時間感」。可否具體闡述一下其內涵?

  呂敬人:談到設計規則時,我們會想到西方的網格設計和黃金比。這些規矩讓閱讀變得條理清晰,而不是零零散散的。我的老師杉浦康平則提出了東方式的「網格設計」,我們要用網格建立一個系統,不同的網格內又有自己的創造和設計,有規矩又不局限於規矩。這樣的「網格」是隱藏於文本之間的,就像杉浦老師所說,你這本書要做得有規矩,但是不能被人們看到明顯的格子。標題、體例、注釋、圖解都在系統之中,雖然看不見「格子」,但是看起來怎麼就那麼舒服。

  而「時間感」就是我提出的「書築」的概念。建築是容納人和物的容器,書是容納文本信息的容器。當你建築房子的時候,如果它只是一個架子,它就只是一個「死」空間,但當人進來以後房子就變「活」了。當人在室內走動,就與空間產生了時間關係。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師,會很好地把握一個人在房間裡流動的時間,如何停留,如何順勢看景,引導人們在流動中享受空間之美。書也一樣。

  所以書籍設計不是排版,不是把文字扔進去,而是要掌握快慢的節奏,設計閱讀與人的時間關係,讓閱讀產生音樂感,導演一出「書戲」。做書就像演電影一樣,什麼時候開場,什麼時候黑幕,書名在黑幕中忽隱忽現,此時我是一名導演,我在引導讀者「入戲」。

  故紙溫暖

  它是折射時代的一面鏡子

  新京報: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跟現代裝幀很不一樣,帶有濃厚的文人趣味,你對此怎麼看?

  呂敬人:古代做一本書要耗費很長時間。一次印一兩百冊,而不是泛泛的幾萬冊。除了皇家、權貴、官府和有名的文人,沒多少人能投入那麼多成本刻制雕版。那時候文人對書的品位很高,中國漢字雕版至今依然被當做最精彩的藝術品之一。

  古代書籍設計也在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改進,在數千年漫長的古籍創作中,它們經歷了簡策、捲軸、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狀等形式。我認為中國古代書籍的創造力比今天都要強。你看它們的版式,字體的編排,字體灰度的掌握,比我們現在要講究得多。

  新京報:到民國時期書籍設計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呂敬人:因為辛亥革命後全盤西化,線裝書被取消了,豎排字改為橫排字,全面仿效西方的書籍製作。當時藝術創作氛圍很寬鬆,很多人到國外取經,大部分人去日本,少部分人到歐洲。民國的設計就是「拿來主義」,學到以後充分學習利用。當時湧現了一批裝幀家,比如魯迅、豐子愷、聞一多,他們博採眾長,極大豐富了書籍的設計語言。魯迅為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多精彩的封面和插圖,代表設計有《吶喊》《彷徨》,都能找到學習的出處。

  新京報:新中國建立後的幾十年,書籍設計又發生很大變化,你說過這和經濟基礎有關。

  呂敬人:當時經濟條件不好,做書籍設計是不可能的。有書讀已經是恩賜了。所以書做個封皮就行了,封底還是白底的,因為節省銅板和油墨。「文革」結束後,流行的設計就是俄羅斯的構成主義和裝飾主義,裝幀就是畫封面,插圖加文字,封面唯一,內文無須設計。苦難時期,有饅頭鹹菜就不錯了,只要溫飽,談不上美。現在人們條件好了,有精神追求了,就要求菜色新鮮,要求擺盤精緻。人們在有意識地改變。所以說,裝幀設計是折射時代的一面鏡子。

  新京報:對於目前的書籍裝幀,你有過許多批評。你認為現在情況有所好轉嗎?

  呂敬人:最近二十年中國的書籍設計發生了很多改變。在保留前輩風格的同時,引進了現代設計意識,包括整體設計,風格也更為多元。除了市面上標準化的作品,也出現了不少帶有設計師個性的作品。

  但中國的書籍設計整體上還是落後的,一在於設計理念,二在於投入的完整度,三在於工藝的細節,這些都存在問題。我們現在通過舉行書籍設計比賽、進行評選來做引導。但是由於分母太大,這點改變可能暫時還沒有明顯地體現。但是在一些獨立書店中已經有所體現了,它們不像大型書店一樣進行大批採購,老闆都是有品位的,採購的書不僅要內容好,還要有優雅的體態。

  新京報:在上海舉辦書籍設計40年回顧展覽期間,你曾參加了一場討論亞洲書籍製作可能性的論壇。你認為存在一種統一的亞洲書籍設計的特徵嗎?

  呂敬人:如果要歸納特徵,那還是要用到杉浦老師的觀點,「多主語」的亞洲。亞洲民族多,語言多,文化形式多,我的天啊,東方太豐富了。杉浦老師說萬物有靈,不能忽略任何一個。對每個國家的文化都要尊重。他提出了「噪音學說」,全世界充滿了「噪音」,因為所有主語一同發聲。杉浦老師的書也充滿了「噪音」,充滿了各個民族有聲有色的東西。

  西方化的簡潔提倡高度的概念抽象,形成高度純淨的東西。杉浦老師不反對簡潔,但世界不能被簡潔統領。他說你的腳往地上一踩,會揚起千億灰塵,這些塵埃都是生靈。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當意識到這點後,你的眼光就不一樣了,單主語是不對的。

相關焦點

  • 處女座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做一本書的導演
    圖|受訪者提供  創意來自匠心  在呂敬人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的書籍設計課堂上,最後一項作業常常是,製作一本書《我的故事》。學生們從創作自己的故事開始,寫自己的書、設計自己的書,連裝訂的素材也要自己找。  學生們鋸木頭、挖泥巴、找樹皮,創意五花八門。
  •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拿到被偷工減料的書,血壓快要爆表
    杉浦康平視力不佳,但對細節把控卻是出了名的嚴謹。在電腦排版還未興盛的年代,呂敬人一開始做的最多事情,就是拿著小鑷子一點一滴,在嚴師指點下,對字體和圖案做著各種拼接。「書籍本身就是信息的載體,書籍設計的一絲一毫都在向讀者傳遞信息,哪怕是最簡單的兩個字,按照書法,筆畫如何躲,還有部首間的距離,都極有講究。」
  • 讓書變得「好看」,就是設計一個好看的封面?圖書設計,是時候改變...
    比如,古代書籍裝幀會在正文頁前加上數張空白頁,稱為「髒頁」,目的是讓翻閱這本書的人通過接觸「髒頁」,拂去手上的汙濁。去年底,上海圖書館將年度大展主題聚焦館藏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呂敬人也從北京趕來欣賞這個被稱為「讀書人年度必打卡」的大展,「上圖展出的僅是一小部分就引發社會轟動,足見中國傳統裝幀藝術的魅力」。在西方,書籍裝幀也是一個獨特的行業。
  • 直播回顧 | 呂敬人LIVE制書實話:承其魂,拓其體
    呂敬人當時經常騎自行車去工廠,到機臺上和老師傅搞好關係,就在後者的機臺上進行試驗,把各種色彩壓出自己想要的顏色。 經過長期實踐,呂敬人獲得的感悟是裝幀≠書籍設計,用一個公式來概括書籍設計,就是: 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信息視覺化設計=(3+1)整體系統工程 在書籍的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呂敬人進一步提出了「書築」和「書戲」的概念:
  • 人生就像一本書
    人生就像一本書,書寫著人生的千姿百態。有的人厚,有的人薄。有的人醉生夢死,有的人飽經滄桑。有的人在意過程,有的人在意結果,有的人高調寫自己,有的人默默寫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編導,每個人又都是自己的讀者,是喜是憂,或酸或鹹,是苦是甜,或悲或歡,全憑自己掌舵,全靠自己把握!
  • 學楊絳的觀點,把生活當作一本書讀,一齣戲看;人生需要遊戲心態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歡迎關注)楊絳寫了這樣1句話:「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將飲茶》01人間的事情,入到書中,寫入戲本,就變成了故事。故事再活靈活現,也不過是受到了生活的某種啟發。然後再用想像力將其變幻成文字。
  • 太原圖書館的外觀設計就像一本書,裡面有時光咖啡和親子閱覽室
    圖書館的外觀設計像一本書,從一個角度看,他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看,他是一本封閉的書,這是這本書的海洋!太原圖書館位於冰河西路Yi汾橋的南部,附近三個圖書館相連,交通便利。圖書館晚上開門,喝咖啡。
  • 《過場》vol.11|什麼是最美的書?可能是一種陌生感
    圖源/許天琪每本書都是信息流的匯聚,許天琪將之比作電影,而書籍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就像電影導演,他們需要在個人設計和文本內容中尋求一個平衡點,與圖書作者、編輯、印刷師一起為一本書的誕生做出自己的努力。他最早是在中國做書籍設計的,最早是做插畫,後來他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做了一段時間畫封面的活,他管那種書籍設計叫「畫封皮兒」。一本書(的內容),找排版公司的工人拿鉛字排印「刷刷」排好。▲《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設計師:呂敬人。《中國記憶》全書核心定位於東方文化審美,並整體融入書籍的編輯、編排、裝幀設計全過程。
  • 封面設計,讓書刊的「表情」更豐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呂敬人認為,杉浦的設計之所以出類拔萃,與他多元化的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對建築學、音樂的理解和在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造詣,都給予了杉浦設計靈感。呂敬人強調平面設計師要通五感,即視、聽、觸、味、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國出版界曾有的「裝幀局限性」現在應該被打破。    同時,杉浦康平強調「書是立體的建築」,十分重視對書脊的設計創新。
  • 她是專注做書的手工藝人,她相信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命運
    我們的文化中,紙和書都是有著傳統氣息的物品,但在電子設備甚囂塵上的時代,似乎越來越少人能夠駐足欣賞一本紙質書的美,更別提有自己動手做一本書的想法了。今天介紹的這位姑娘鍾雨,卻在做書中找到莫大的樂趣,她曾師從書籍設計大家呂敬人先生,目前仍在巴黎書籍裝幀工坊Atelier des Bernardins學習手作精裝書及書籍修復。
  • 「世界最美的書」如何煉成?
    呂敬人設計的《書戲》昨天,朱贏椿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他眼中,「最美的書」是整體設計和內容得體、恰當而協調的書,它不一定是色彩最豔麗、最昂貴的;一本最樸素的甚至是黑白印刷書,它都有可能是「最美的書」。朱贏椿說,在2004年前,他沒有滿意的作品。2006年《不裁》誕生後,他和他的書籍設計才有了轉機。「書和電影一樣,可以講各種各樣的故事。」
  • 一文讀懂中戲導演系考什麼,怎麼考
    【關注影向編導藝考教育訂閱號學習更多內容】命題表演中戲導演系初試的命題表演,分為集體小品和即興表演兩部分。中戲導演的表演考察,既有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合作的也有單人即興的。集體小品注重自己的個性亮點優勢,更要重視團隊協作所呈現出的小品的整體效果。
  • 電影《神奇飛書》:一本書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導演向觀眾展現出人物遺棄書時精神的灰暗與遨遊書海時的歡樂,使得書籍的內涵於自身,他人都產生巨大影響的涵義水到渠成的呈現於觀眾面前。一.鏡頭刻畫人物獨具匠心的鏡頭刻畫出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接近尾末時,從全景到遠景的轉變:簡潔單一的書屋,綠油油的草地,人物獨坐一棵大樹底下,他的身旁有書群圍繞,這亦是展現出人物內心的曠達與飽滿,從而升華了影片內涵,導演嫻熟的鏡頭刻畫,將人物內心從無書到有書產生的變化都面面俱到。二.色彩豐富內涵對比鮮明的色彩豐富了主題內涵。
  • 「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揭曉,專家告訴你這25本書美在哪裡
    Yukimasa Matsuda),中國北京設計師呂敬人先生,中國南京設計師速泰熙先生,中國北京設計師張志偉先生,中國臺灣設計師黃永松先生和中國澳門設計師張國偉先生一起擔任本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特邀評委。
  • 《楊貴妃》導演十慶:激情戲不低俗 導演組名副其實
    日前新浪娛樂對話導演十慶,聽聽他本人對這些疑團的回應。十慶藝謀、壯壯已經不需要掛虛名 三人合稱「導演組」名符其實  新浪娛樂:這部電影之前有過導演,後來被換掉了。您是如何作為新導演加盟的?  十慶:這個戲一波三折,中間停過,製片方跟韓國團隊在理念上有不同的地方,就停了。
  • 從視覺美感到「五味俱全」——改革開放40年書籍設計發展之路
    比如上世紀80年代「書話系列」圖書,一改原有的莊重封面,書名由作者自書,選用設計者收藏的花箋作為裝飾,別致而有趣;而「讀書文叢」系列,封面上統一設計了作者的手稿影印,以及一個坐著讀書的女人、邊上一隻飛鳥的標誌,大膽而不失分寸;學術書《詩論》將作者手稿中兩個蠅頭小字放大幾十倍作為書名,同時由作者手書籤名,加蓋圖章。
  • 這是一本書講述名人偉大事跡的書
    這是一本書講述名人偉大事跡的書,這是一本隱藏著無數成功密碼的成長讀本,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精讀細讀。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非凡。讀了這些名人的故事,我想起了自己學騎自行車時的情景:我剛騎上自行車,就像接觸了一個陌生的人----握住車把時,因為很生疏,車子左搖右擺,根本把持不住像一匹掙脫韁繩勒不住的野馬。車把顯得異常重,不由自主地向一邊倒去,差點摔倒,幸好爸爸上前扶住了我,除了驚嚇,還有踏板鉻得我的腳生疼----因此,我便不想再學了。
  • 網友請教:怎樣才能出一本書?
    【前言】自從新書出版後,父親偶遇鄉鄰親朋介紹我時總說,我家二兒子寫了一本書。似乎出書是很值得榮耀的事情。在父親的意識裡,這大約也算是文化人了吧。寫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怎樣才能出一本書?近期有網友這樣問公子。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教你如何選書、讀懂一本書、內化知識
    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想要讀書,卻不知道讀什麼好;讀一本書,好似讀不太懂;讀完一本書,卻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不用焦慮,這並不是你的能力差,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我們普羅大眾都有的問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我們就可以改變現狀。
  • 《閱讀的層次》怎樣有效閱讀一本書
    wang'tu這周看的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為[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現在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電視,網際網路取代了書本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但是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或許我們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知識成了理解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我們在為了理解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和它相關的所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