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 李春頂、李董林:RCEP與中國農業發展的機遇

2020-12-11 MBA中國網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RCEP是中國構建全球高質量自貿網絡的重要基石,它的籤署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經貿合作產生深遠影響。我院經濟貿易系李春頂教授和博士生李董林從RCEP對中國農業發展機遇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撰文。學院予以轉載,以下是文章全文。

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領導人會議於11月15日舉行,正式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著由東協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整合建立的「10+5」新經濟合作模式正式取代此前的五個「10+1」合作模式,至此,全球參與人口最多(約23億人口)、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規模(約佔全球貿易總量的30%)和發展潛力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歷經八年反覆磋商終成正果。

對中國而言,RCEP不僅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同時具有深遠的現實價值。象徵意義方面,RCEP建成了首個中國參與和主導的超大型區域貿易協定,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並為我國未來的大型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以及建設樹立了標杆和榜樣。

現實價值方面,積極效應超過了任何一個當前中國參與的區域貿易協定。首先,RCEP成員國均為中國的重要經貿合作夥伴,在RCEP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下多雙邊的經貿合作規模將進一步增長。據商務部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1-9月中國與RCEP成員國的貿易總額約佔我國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一(10550億美元)。其次,RCEP事實上促成了中日之間的首個自貿協定。中國與自貿協定合作夥伴的貿易總額佔全部貿易覆蓋率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中國的自由貿易夥伴多元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拓寬。最後,RCEP達成將推動中國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相關產業和企業將在RCEP框架下重新組合,加強區域產業價值鏈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作為談判敏感點的農業領域政策將對我國農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一、從中國與協定成員的農業發展和農業經貿合作關係看機遇

對我國農業來說,RCEP的籤署和未來的生效毫無疑問將帶來重大利好和發展機遇。協定成員中,東協、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是重要的農業大國,中國與東協、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等農業經貿合作發展空間巨大。RCEP的實施將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同時協定引入的外部市場競爭也將有利於倒逼國內農業的發展、有利於重塑農業的區域內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強中國與協定成員之間的農業貿易、投資和國際合作。

FAO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RCEP成員農產品總產量佔世界的比重約為20.1%,是世界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市場。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都是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大國,東協國家大多數都是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是世界重要的大米、棕櫚油、咖啡、水產品等農產品產地,在RCEP龐大的市場、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等有利因素的積極推動下,農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貿易關聯度上,RCEP成員中的東協、澳大利亞、印度和紐西蘭等都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日韓則是中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農業對外投資方面,據《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8年度總篇)》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速高於全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速,其中RCEP締約國是我國農業投資的重要區域,對外農業投資流量最大的分別是新加坡、泰國、紐西蘭,投資存量最大的分別是新加坡和澳大利亞。

中國與RCEP締約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和農業投資合作關係長期緊密,且總體規模持續增長,中國農業在市場、資金、技術、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將帶動整個RCEP在農業經貿領域的合作朝著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發展。

二、從RCEP中涉及農業的條款看機遇

RCEP協定的文本由序言、20個章節(包括:初始條款和一般定義、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貿易救濟、服務貿易、自然人臨時流動、投資、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競爭、中小企業、經濟技術合作、政府採購、一般條款和例外、機構條款、爭端解決、最終條款章節)、4個市場準入承諾表附件(包括:關稅承諾表、服務具體承諾表、投資保留及不符措施承諾表、自然人臨時流動具體承諾表)組成。

農業問題一直是RCEP談判過程中的焦點之一,但協議文本中直接針對農業的條款很少,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一節第13條「農業出口補貼」。協議參與方重申2015年12月19日於奈洛比通過的《2015年12月19日關於出口競爭的部長級決定》(WT/MIN(15)/45,WT/L/980)中所作的承諾,包括取消已計劃的對農產品使用出口補貼的權利。協議締約方強調共同推進在在多邊框架下取消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並將盡最大努力抵制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重新被使用。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限制與取消政策將推動協定成員之間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促進中國與協定成員的農產品貿易。

在整體的RCEP條款中,市場開放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以及自然人流動等領域。在貨物貿易方面,條款要求15方之間採用雙邊兩兩齣價的方式對貨物貿易自由化作出安排,協定生效後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且主要是立刻降稅到零和10年內降稅到零,使RCEP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兌現所有貨物貿易自由化承諾。服務貿易方面,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7個成員採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我國等其餘8個成員採用正面清單承諾,並將於協定生效後6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同時,15個成員均作出了高於各自「10+1」自貿協定水平的開放承諾。投資方面,15個成員均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對製造業、農業、林業、漁業、採礦業5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自然人移動方面,各方承諾對於區域內各國的投資者、公司內部流動人員、合同服務提供者、隨行配偶及家屬等各類商業人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獲得一定居留期限,享受籤證便利,開展各種貿易投資活動。

無論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還是自然人移動方面的市場開放條款,都將有利於促進中國與協定成員國家相互之間的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以及農業國際合作的發展。隨著RCEP合作程度不斷加深,農業領域的合作將邁上新的臺階。

三、從RCEP對農業影響效應的量化模擬看機遇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全球一般均衡政策建模和量化模擬團隊構建了一個包含27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數值模型系統,並且考慮了全球價值鏈和增加值貿易的框架結構,量化模擬了15個成員的RCEP對各國農業的影響。

模擬的結果發現,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上,農產品消費福利、農業產值、農業就業、農產品出口和進口都將受益。具體而言,農產品消費福利將提高0.031%,農業產值將增加0.168%,農業就業將增長0.165%,農產品出口將提高0.996%,農產品進口將增加1.027%。可見,RCEP的籤署和實施將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和機會。

對其他經濟體的農業影響上,RCEP達成對世界農產品消福利、農業產值、農業就業和農產品進出口都將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其中締約國整體收益要遠高於非締約國。具體來看,日本、韓國和紐西蘭將全面受益於RCEP,其中日本或將是受益最大的國家,農產品福利、GDP、就業和進出口增長分別達到0.064%、0.034%、0.442%、1.138%和1.216%,總體受益高於其他經濟體,這與日本守住了「大米、小麥、牛肉豬肉、乳製品、砂糖」這五大農副產品的關稅率有一定關係。

農產品消費福利層面,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紐西蘭、汶萊和整體世界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福利將受到負面衝擊。農業總產值層面(GDP),除澳大利亞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將全面受益,韓國(0.298%)和紐西蘭是受益最明顯的國家。農業就業層面,除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少數國家各地區趨於惡化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就業都將得到改善。農產品進口層面,僅有菲律賓和汶萊遭受負面影響,正向促進作用最顯著的當屬澳大利亞、日本、紐西蘭等幾個農業競爭力領先的RCEP締約國。農產品出口層面,協定成員的出口貿易都實現了正增長。

*作者李春頂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董林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本文為中國農業大學「世界經濟新格局」青年科學家創新團隊專欄文章,已經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南財快評2020-11-18。

轉自《21世紀經濟報導》

撰稿:李春頂、李董林

編輯/排版:陳超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大學李春頂、平一帆:「摩洛哥製造」釋放產業機遇
    近日,我院經濟貿易系李春頂教授和碩士生平一帆在《進出口經理人》雜誌撰文,分析了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摩洛哥製造」釋放的產業機遇。學院予以轉載,以下是文章全文。
  • 中國農業大學經管視角 | 李春頂、李娟: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貿易系李春頂教授和博士生李娟在《中國報導》撰文,分析了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重要意義。學院予以轉載,以下是文章全文。這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上形成的,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應對新挑戰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在歷史交匯期明確五大發展理念的新特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 論文報告| 李春頂教授近期多篇論文被國際知名SSCI期刊錄用發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春頂教授近期多篇學術論文被國際知名SSCI期刊接受和在線發表。論文《Eff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被國際經濟學期刊《The World Economy》接受發表。
  • 李道亮教授:中國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智慧農業面臨的機遇 發展智慧農業,是中央有關政策的要求,更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學引導,建立並完善農業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政策環境,鼓勵消費需求和民營資本進入,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 智慧農業發展前景展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如何完成智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可以借鑑國外智慧農業發展模式。
  • 中國農業大學2020年獲批四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創歷年新高
    12月3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中國農業大學共有3個項目獲批立項。這3項分別是葉敬忠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申報的《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與轉型研究》、孫慶忠教授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李春頂教授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影響機制及對策研究》。
  • 餘淼傑:RCEP籤署 中國企業機遇和挑戰
    11月27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SAP成長型企業社區」聯合推出「RCEP:世界秩序重構中的中國產經」線上《管理大講堂》。SAP 中國區副總裁、工商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張斌,攜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育部特聘教授餘淼傑做客直播間,為企業家、高管及產業集群負責人解析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 內卷、二元到內生:農業視角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和機遇
    如果從農業的視角去審視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邏輯,或許可以在面對經濟增長放緩時減少焦慮,並能窺視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 分階段看 蔡昉教授曾把中國經濟發展分成了五個階段:馬爾薩斯陷阱、吉爾茨的內捲化、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劉易斯轉折點,索洛新古典增長。我們藉此劃分並簡化為三個階段來分別解釋農業、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根際科學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觀點文章
    根際感知是根系形態與生理響應以及異質性根際結構和資源分布多過程協調的核心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申建波教授課題組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5year = 15.727)發表了題為「Sustainable cropping requires adaptation to a heterogeneous rhizosphere」的觀點文章,對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調控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目前農業與根際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 設施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及前景與存在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轉變,設施農業蓬勃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設施農業存在哪些問題,發展前景如何?國際上有哪些可以借鑑的經驗?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採訪到了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與代表企業領導、專家,從不同角度剖析了設施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及前景與存在的機遇。
  • 汶萊:與中國日益互為發展機遇
    汶萊:與中國日益互為發展機遇   中新社斯裡巴加灣6月15日電(記者 王雪)汶萊工業與初級資源部長葉海亞表示,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十年來,雙方關係發展很好,兩者互為市場。
  • 【會議綜述】RCEP與亞太經濟合作國際會議
    馮研究員熱烈歡迎參加此次國際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旗幟鮮明地提出「將學術話語轉換為政策話語,成為推動區域合作實踐的動力」這個觀點,同時闡明了此次研討會的重要背景及深刻意義。馮研究員認為亞太地區的發展具有廣闊的潛力,期待各位專家學者肩負起探索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復甦的道路以及完善多邊貿易體制的使命,為亞太地區的經濟復甦與發展提供富有專業洞察力的真知灼見。
  • 中國建立首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 推動中國農業走向世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日前,山東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正式獲批建立,這也是中國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經過一年多的培育、建設和打造,今年8月31日,中國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30日介紹說,首次設立的綜合試驗區將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的重要抓手:「新時期農業對外合作,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創新,更加注重對外合作的內涵,更需要提高對外合作的質量,而注重創新、豐富內涵、提高質量恰恰是我們當初設立境內試驗區境外示範區的初衷。」
  • 國務院:按協定時間表抓緊做好RCEP落地工作 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
    圖片來源:新華社逐步取消締約方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RCEP協議原文後發現,在第一章的初始條款和一般定義部分,協議指出,協定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和互惠的經濟夥伴關係框架,以促進區域貿易與投資的擴張,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與發展,同時兼顧締約方,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締約方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需求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nbsp&nbsp&nbsp&nbsp開欄的話: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指出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增強其發展實力、經營活力和帶動能力,是關係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
  • 教授觀點 | 清華五道口教授張曉燕: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在會上圍繞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發表主旨演講。如今,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數字經濟正成為壯大新經濟、打造新動能的主要引擎。張曉燕指出,數字經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2019年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佔國家GDP比重超過60%。中國佔比為36.2%,為第二梯隊,但發展的速度很快,發展的空間也很大。
  • 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論壇概覽
    2019年10月30日13:30,由中國農機流通協會農業社會化服務分會承辦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論壇在威斯汀會議中心三層宴會廳5召開。該論壇由中國農機流通協會苑同寶秘書長主持。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到西平縣宋集鎮調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工作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馮佔華 通訊員 王玉深)12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援救中心業務總監李慶、副主任翟建宏、博士宋薇珊一行五人,到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召開農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座談會。
  •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李青松:發展休閒農業需引才留客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李青松:發展休閒農業需引才留客 2019-06-022日,在杭州富陽召開的富春山居新時代鄉村振興論壇上,臺灣休閒農業學會常務理事、臺灣輔仁大學教授李青松說,引才留客不是破壞,不是汙染,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永續生命力。圖為李青松正在演講。 王剛 攝  當下,鄉村振興是一個熱門話題。兩岸同根同源,對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也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  「休閒農業可為鄉村振興賦能。」
  •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
    李建科(手持活框者)為蜂農指導中蜂養殖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別看蜜蜂小,卻能挑大梁!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許多新路徑。   帶動蜂農科學養殖   蜜蜂不再亂飛,蜂群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   「李教授好!俺們蜜蜂的春季疫病怎樣防控?您能指導一下嗎?」
  • 機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助跑兩岸休閒農業合作
    機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助跑兩岸休閒農業合作 2019年05月27日 11:0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5月26日上海舉行的「第三屆兩岸鄉村振興與休閒農業論壇」上,臺資企業崑山帝茗農產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遊德貴的這一發明專利吸引了與會兩舉農業專者的關注。據悉,這些創新農業的科技設備已經在大陸不少鄉村入土,這是休閒農業發展的「良種」。大陸鄉村振興戰略為兩岸休閒農業合作釋放的機遇,正是此次論壇上兩岸農業專家和產業者的熱議主題。上海市臺辦主任李文輝及農業部、市農委代表出席了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