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梅貽琦人稱「寡言君子」,也被戲稱「酒聖」,這一點令人玩味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流傳廣泛,常為時賢所徵引,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口。

一 鳴

想不到的是,梅校長寫著一手精彩的書法(圖1),卻是物理學專業。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跨界」,其實在當時見怪不怪。梅校長本身就提倡「通才」教育,「貴乎專技之長,不如使學子技能皆有之,便於日後隨機應用,深處發展之」,實現「德、智、體、美、勞、群」諸育並舉發展。就梅校長本人而言,熟讀詩書,又喜愛科學,讀詩書是傳統,追求科學是新學,為了強盛國家,使民族復興。然而不難發現,這對於當下強調專業分工,理工科人普遍忽視人文修養,無疑有很大啟示。其實在老一輩人中,不管文理,都有舊學功底,或者說,身有分工,但心無分工,人文不可或缺。

梅貽琦

作為一代先賢,教育界典範,物理學家梅貽琦的題詞書法,筆法老練穩健,粗細對比強度大,既有輕細流利之筆,兼具厚重奔放之法,可以看出師從顏真卿、王羲之,也有唐代大書家李邕的豪邁與俊朗,也能看出魏碑筆意,方切入紙,鋒稜有威,有一股凌然不可侵的氣勢,結體寬博、端莊、優雅,體現了方正嚴謹的個人審美情趣,字如見人,感受到梅貽琦先生的風骨和文人風尚。其書法作品無疑是其品格的延續,而他的書法造詣被他的學問和職位所掩蓋。從他個人經歷和專業來看,從事物理學研究,人文修養卻不偏廢,這對於當今的書法教育,極具啟示。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是任期最長的校長。首先提出「通才教育」觀念,是一種以中國儒家「大學」教育思想為基礎,博採近代中外大學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立性的思想體系。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中「四 大 哲 人」。(圖1)

梅貽琦為人重實幹,人稱「寡言君子」。在電影《無問西東》中,就有梅校長對學生問題的解惑場景,其中有這樣一段關於人生意義的旁白:「堅信你的珍貴,思索生命;追求真實,行你所行,無問西東。」梅校長嗜酒,但不貪杯鬧酒,在這方面堪稱「君子」,但他心懷知交故舊,從不拂任何敬酒人好意,有時也被酒友們戲稱「酒聖」。令人玩味的是,很多名人,名滿天下,謗亦隨之,梅不管生前還是身後,都是「翕然稱之」,「胥無異詞」,絕無謗語。這說明在廣大師生中的口碑和聲望,無疑是個人注重知行合一的結果。

當然,在清華大學發展的歷史中,傑出的校長遠不止梅校長一位,只是有些人,像唐國安,曾任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是改名為清華學校之後的第一任校長。苦於墨跡難尋,無法位列於此。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周詒春任副校長。周詒春父親周聿修是徽州茶商,曾在漢口、天津、上海等地開設頗具規模的泰昌源茶莊。由於家境殷實,父親在周詒春幼年時就為他專門聘請英語家教。周詒春(圖2)在擔任校長期間,推行「完全人格教育」,積極推行「三育並舉」,實行嚴格管理,使得學校在教學等多方面得到穩定發展。

周詒春

周詒春書法作品極其罕見,僅見此報告一份,雖然逸筆草草,但寫得非常從容,氣宇軒昂,可以看出深厚而熟練的書法功底,學過王羲之和顏真卿,筆法細膩,結字寬博,有大將風度。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1913-1918年任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當時不到30歲,成為清華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是清華初創時期主要的拓荒者和領導者之一,被尊稱為「老校長」。他從梁啓超來校演講中提煉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作為校訓。(圖2)

1914年冬,周詒春邀請梁啓超來進行題為《君子》的演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這篇演說詞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華周刊》中刊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後也寫進了清華校規,後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像周詒春等人,他們的思想和學問,因為時代背景等原因,可以做到「中西合璧」。1911年,周參加清廷留學生考試,授進士,點翰林,當時稱為「洋翰林」,曾協助編纂《標準英漢大辭典》。1912年,周詒春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並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即使不再擔任校長了,也積極介入社會事務,尤其是文化方面。1925年,創立北京圖書館。

在唐國安之前,1911年周自齊創辦清華學堂,任職監督。第二年10月,時任監督唐國安任期內,才將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

取名「自齊」,意思是「見賢思齊」,其父寓意為「嚴格要求自己,見賢而思齊,以成大器」。在新舊時代轉換的歷史當中,個人身上既有新時代的跡象,又不免有舊時代的烙印。從書法上來看就很明顯,周自齊的書法(圖3),具有館閣體影子,因為有參加科舉的經歷,嚴謹、穩重的特點居先,而後又經歷新式教育,而在其後的人來看,寫字變得更加輕鬆隨意。

周自齊

周自齊信札用筆流利,結字端莊,氣息華美,不失書生意氣,學《聖教序》而能自己發揮;「清華」二字頗為珍貴,可見館閣體烙印又有個人發揮,精神抖擻,意氣昂揚。

周自齊(1869-1923),字子廙。歷任外務部左右丞,山東都督兼民政長、中國銀行總裁、財政總長、農商總長等。早年出使海外,後創辦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11年2月 至1912年1月任學堂監督。(圖3)

身為北洋重臣,周是理財高手。一生最大的亮點,乃是拒籤《二十一條》。在那個時代變化像走馬燈一樣的時代,周自齊在徐世昌去職後,擔任過十天的大總統職務,可能是時間最短的代理大總統。

當然,一生最為可圈可點的就是創辦清華學堂,對清華大學有開創之功。

周自齊退出政壇之後,籌辦了孔雀電影製片公司,邀請專業人員譯製了第一部外國影片《蓮花女》,這是外國影片配上中文字幕的開端,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

馮友蘭一生活了九十五歲,接近一個世紀的事件,世事滄桑,風雲變幻。

令人難忘的是他所提出的「四種境界」的觀點。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更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如果將「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移用到書法家對於人生的理解上,對當前書法界的各種病症,無疑具有指導意義,可以遠離甚至忘記功利,追求道德境界。

馮友蘭年過九十還能動筆,至暮年不倦,書風和人生同步,真正堪稱「人書俱老」(圖4)。「老」並不是單純的筆墨抖動,故作老態,而是心若古水,步入從容之境,可以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可以平淡天真,返璞歸真。

馮友蘭

釋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語。曲園長□雅囑。一九八六年二月,馮友蘭,時年九十有一。

馮友蘭身為飽學之士,掌握了較為全面的傳統文化,書法功底不弱。加之多年勤用毛筆,書法無疑有著較好基礎。此件豎幅可謂人書俱老,將凝澀和暢達巧妙而完美結合。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被稱譽為「現代新儒家」。(圖4)

中國歷代文人寫書法,先強調形態,再追求意境。所謂形態,就是先要臨學碑帖,打下紮實的技法基礎,而後再努力寫出個人心性,即興抒發,從規矩走向隨性。

(原標題:大學梅墨)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梅貽琦:一位君子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直至逝世。在遍布世界的清華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提到清華也就意味著梅貽琦。   一位清華的老校友在紀念梅貽琦的文章中稱:「母校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字為校訓。歷屆畢業同學,凡是請梅先生題紀念冊的,梅先生輒書此兩語為勉。梅先生一生行誼,也正可以這兩句來說明。」   《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清華大學的名校長有很多,而令人如雷貫耳的莫過於梅貽琦先生。梅先生是清華大學在周詒春校長之後帶領清華繼續走向能與北大比肩的傑出校長,如果說周詒春校長為清華在眾多高等學府之間脫穎而出有定鼎之功的話,那清華能夠聲名鵲起而享有超然學術地位就一定得歸功於梅貽琦校長。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這不,連一向被稱為寡言君子的梅貽琦校長也被「熱心」人,介紹了個「地攤工作」。且看這篇近幾天到處流轉的文章:最偉大的擺地攤的人已經上課幾分鐘,大學校長才滿頭大汗跑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向學生們解釋說:「遲到了幾分鐘,夫人忙不贏,幫她看了會攤子,同學們見諒!」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琪。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前言前些時候,我花了40個小時,在微信讀書上用聽和看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的閱讀。這本書雖說是梅貽琦傳,但它涉及的面很廣,對與清華大學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都進行了描述。它像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甚至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電影《無問西東》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故事 歷史書上不會告訴你的
    表面看起來不錯,但是實際上羅校長於1930年5月22日,在各種風潮與壓力下,被迫離職,就任校長的時間不滿兩年。他離職的時候,羅的學術計劃大都已經開始實施,有的初見成效;有的半途而止,其他的被他的繼任校長梅貽琦出色的完成了。 羅家倫辭職後,清華校務會議推舉葉企孫代理校務會議主席併兼任清華校長一職。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這部分幾乎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有時我讀著讀著會產生錯覺,我這看的到底是「大學與大師」,還是大戰掠影啊?但不得不說,很多信息和情節都相當令人震撼,有的甚至會顛覆我們的認知,非常值得一讀。05臨危受命的寡言君子,使清華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31年12月,文中的主人公梅貽琦臨危受命,在之前的十位校長被清華師生驅逐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當時而言,這不是一個好差事。在他之前,羅家倫、吳南軒兩任校長都鎩羽而歸,且留下「罵名」。當局起初並未想到梅貽琦這名「寡言君子」,直到校長人選考察了一大圈之後,發現實在無人勝任,才決定請他來試一試。梅貽琦的內心是拒絕的,但他對母校有情結,最終決定把自己豁出去了。政學兩界中人都知道,清華的校長很難做。
  •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梅貽琦  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次年,以第六名優秀成績被錄取為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放洋,赴美國吳士脫工業大學攻讀電機專業,1914年畢業後回國,不久應清華邀約回母校執教。此後,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一位西哲說:「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愛。」  梅貽琦愛家。
  • 梅貽琦:和蔡元培齊名,17年培養無數大師,清華「永遠的校長」
    正是這一勸,就勸出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大學校長梅貽琦,並且這校長一當,就是17年。而這位前輩就是他的恩師張伯苓。21931年底,清華大學迎來了新掌門人——42歲的梅貽琦。在校長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後,梅貽琦從美國回來,走馬上任。
  • 紀錄片《先生》10 梅貽琦
    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品行好,學問高,一心撲在教育上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大學為何?這句話也常為時賢所徵引;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具體的體現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制。不過,歷史自有其可玩味之處,「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獨有梅貽琦在身後贏得「翕然稱之」、「胥無異詞」。陳岱蓀:梅貽琦一直是清華的教授,從感情上和對教育的基本觀點上說,他和廣大教師們是一致的。
  • 紀念梅貽琦誕辰125周年: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生前被尊稱為寡言君子的梅先生,一生留下的文字和話語雖不多,但篇篇精彩,句句珠璣。2012年10月26-27日,臺灣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紀念研討會,兩岸清華校長、雲南師大、廈門大學等高校首腦與梅貽琦教育思想研究學者近百人云集新竹,鹹懷梅先生之德風。
  • 「人物誌」梅貽琦:梅香清華,無問西東
    梅貽琦先生,被海峽兩岸的清華學子尊稱為「永遠的校長」。是他在執掌清華17年中,開創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將清華帶入世界一流學府行列,並打造出不朽的校格。又是他,在臺灣新竹創建了「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將清華精神帶到海峽了另一邊,培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這樣的學子。
  • 88年前清華校長樸素的畢業致辭,我真想給個「差評」
    《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九州出版社,2011今日館主無意翻閱了88年前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畢業講話。這位被人稱為「寡言君子」的校長,講了一通加了標點符號也不過760多字的大白話,就像鄰家大叔跟你拉家常似的。估計以他一貫沉穩的語氣,不過10分鐘,惜時如金,一點也不耽誤學生離校。1932屆清華畢業生雖然只有116名,但意義非凡。因為這是清華自1928年改成國立清華大學以來的第一屆畢業生。按常理,應該好好準備,慷慨致辭的。大概因人少,場面自然「不熱鬧」,「所以」梅校長的話也就不多。
  •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梅貽琦,是近代清華最牛的校長,變賣家產也要解決學生溫飽問題,自己的女兒差兩分不給進清華,梅貽琦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不是很了解,小編就跟大家講述一下梅貽琦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