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流傳廣泛,常為時賢所徵引,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口。
一 鳴
想不到的是,梅校長寫著一手精彩的書法(圖1),卻是物理學專業。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跨界」,其實在當時見怪不怪。梅校長本身就提倡「通才」教育,「貴乎專技之長,不如使學子技能皆有之,便於日後隨機應用,深處發展之」,實現「德、智、體、美、勞、群」諸育並舉發展。就梅校長本人而言,熟讀詩書,又喜愛科學,讀詩書是傳統,追求科學是新學,為了強盛國家,使民族復興。然而不難發現,這對於當下強調專業分工,理工科人普遍忽視人文修養,無疑有很大啟示。其實在老一輩人中,不管文理,都有舊學功底,或者說,身有分工,但心無分工,人文不可或缺。
梅貽琦
作為一代先賢,教育界典範,物理學家梅貽琦的題詞書法,筆法老練穩健,粗細對比強度大,既有輕細流利之筆,兼具厚重奔放之法,可以看出師從顏真卿、王羲之,也有唐代大書家李邕的豪邁與俊朗,也能看出魏碑筆意,方切入紙,鋒稜有威,有一股凌然不可侵的氣勢,結體寬博、端莊、優雅,體現了方正嚴謹的個人審美情趣,字如見人,感受到梅貽琦先生的風骨和文人風尚。其書法作品無疑是其品格的延續,而他的書法造詣被他的學問和職位所掩蓋。從他個人經歷和專業來看,從事物理學研究,人文修養卻不偏廢,這對於當今的書法教育,極具啟示。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是任期最長的校長。首先提出「通才教育」觀念,是一種以中國儒家「大學」教育思想為基礎,博採近代中外大學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立性的思想體系。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中「四 大 哲 人」。(圖1)
梅貽琦為人重實幹,人稱「寡言君子」。在電影《無問西東》中,就有梅校長對學生問題的解惑場景,其中有這樣一段關於人生意義的旁白:「堅信你的珍貴,思索生命;追求真實,行你所行,無問西東。」梅校長嗜酒,但不貪杯鬧酒,在這方面堪稱「君子」,但他心懷知交故舊,從不拂任何敬酒人好意,有時也被酒友們戲稱「酒聖」。令人玩味的是,很多名人,名滿天下,謗亦隨之,梅不管生前還是身後,都是「翕然稱之」,「胥無異詞」,絕無謗語。這說明在廣大師生中的口碑和聲望,無疑是個人注重知行合一的結果。
當然,在清華大學發展的歷史中,傑出的校長遠不止梅校長一位,只是有些人,像唐國安,曾任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是改名為清華學校之後的第一任校長。苦於墨跡難尋,無法位列於此。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周詒春任副校長。周詒春父親周聿修是徽州茶商,曾在漢口、天津、上海等地開設頗具規模的泰昌源茶莊。由於家境殷實,父親在周詒春幼年時就為他專門聘請英語家教。周詒春(圖2)在擔任校長期間,推行「完全人格教育」,積極推行「三育並舉」,實行嚴格管理,使得學校在教學等多方面得到穩定發展。
周詒春
周詒春書法作品極其罕見,僅見此報告一份,雖然逸筆草草,但寫得非常從容,氣宇軒昂,可以看出深厚而熟練的書法功底,學過王羲之和顏真卿,筆法細膩,結字寬博,有大將風度。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1913-1918年任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當時不到30歲,成為清華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是清華初創時期主要的拓荒者和領導者之一,被尊稱為「老校長」。他從梁啓超來校演講中提煉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作為校訓。(圖2)
1914年冬,周詒春邀請梁啓超來進行題為《君子》的演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這篇演說詞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華周刊》中刊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後也寫進了清華校規,後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像周詒春等人,他們的思想和學問,因為時代背景等原因,可以做到「中西合璧」。1911年,周參加清廷留學生考試,授進士,點翰林,當時稱為「洋翰林」,曾協助編纂《標準英漢大辭典》。1912年,周詒春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並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即使不再擔任校長了,也積極介入社會事務,尤其是文化方面。1925年,創立北京圖書館。
在唐國安之前,1911年周自齊創辦清華學堂,任職監督。第二年10月,時任監督唐國安任期內,才將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
取名「自齊」,意思是「見賢思齊」,其父寓意為「嚴格要求自己,見賢而思齊,以成大器」。在新舊時代轉換的歷史當中,個人身上既有新時代的跡象,又不免有舊時代的烙印。從書法上來看就很明顯,周自齊的書法(圖3),具有館閣體影子,因為有參加科舉的經歷,嚴謹、穩重的特點居先,而後又經歷新式教育,而在其後的人來看,寫字變得更加輕鬆隨意。
周自齊
周自齊信札用筆流利,結字端莊,氣息華美,不失書生意氣,學《聖教序》而能自己發揮;「清華」二字頗為珍貴,可見館閣體烙印又有個人發揮,精神抖擻,意氣昂揚。
周自齊(1869-1923),字子廙。歷任外務部左右丞,山東都督兼民政長、中國銀行總裁、財政總長、農商總長等。早年出使海外,後創辦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11年2月 至1912年1月任學堂監督。(圖3)
身為北洋重臣,周是理財高手。一生最大的亮點,乃是拒籤《二十一條》。在那個時代變化像走馬燈一樣的時代,周自齊在徐世昌去職後,擔任過十天的大總統職務,可能是時間最短的代理大總統。
當然,一生最為可圈可點的就是創辦清華學堂,對清華大學有開創之功。
周自齊退出政壇之後,籌辦了孔雀電影製片公司,邀請專業人員譯製了第一部外國影片《蓮花女》,這是外國影片配上中文字幕的開端,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
馮友蘭一生活了九十五歲,接近一個世紀的事件,世事滄桑,風雲變幻。
令人難忘的是他所提出的「四種境界」的觀點。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更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如果將「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移用到書法家對於人生的理解上,對當前書法界的各種病症,無疑具有指導意義,可以遠離甚至忘記功利,追求道德境界。
馮友蘭年過九十還能動筆,至暮年不倦,書風和人生同步,真正堪稱「人書俱老」(圖4)。「老」並不是單純的筆墨抖動,故作老態,而是心若古水,步入從容之境,可以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可以平淡天真,返璞歸真。
馮友蘭
釋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語。曲園長□雅囑。一九八六年二月,馮友蘭,時年九十有一。
馮友蘭身為飽學之士,掌握了較為全面的傳統文化,書法功底不弱。加之多年勤用毛筆,書法無疑有著較好基礎。此件豎幅可謂人書俱老,將凝澀和暢達巧妙而完美結合。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被稱譽為「現代新儒家」。(圖4)
中國歷代文人寫書法,先強調形態,再追求意境。所謂形態,就是先要臨學碑帖,打下紮實的技法基礎,而後再努力寫出個人心性,即興抒發,從規矩走向隨性。
(原標題:大學梅墨)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