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大部分孩子已經不用為生理和安全而考慮,隨之而來的就是孩子對社交的渴望。如何讓自家孩子成為社交小能手開始成為家長們關心的話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帶著妞妞去公園,妞妞看見一個與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正在蕩鞦韆,自己也想玩,但因為只有一個鞦韆,所以她只好等待。
過了一會兒,鞦韆上的那個孩子手裡的東西掉了下來,她就停下秋幹去撿。妞妞走上前坐上了鞦韆。那個女孩轉身看見妞妞佔了鞦韆,就與她爭搶起來。妞妞看了媽媽一眼,想起她日常教導自己與人相處的方法,於是停止了爭奪,說道:「我在下面等很久了,讓我玩一下,一會兒我就下來讓給你,咱倆輪流玩好嗎?」
那個女孩想了一下答應了妞妞,兩人就這樣輪流蕩起了鞦韆,相處得很融洽。
社交能力成了每個優秀的孩子必備技能,而社會中有很多孩子都缺乏社交能力,不能與同齡夥伴很好相處。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與其他人交流;有的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其他人出現矛盾,這些因素都讓孩子很難融人小夥伴之中,在社交能力上停滯不前。
父母如何做才能巧妙地幫助孩子成為小小社交家呢?其實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技巧的,導師為大家整理了6個小妙招。
1、創造社交環境
寶寶能夠順利成為小社交家,社交環境是必不可少的,父母要讓寶寶多接觸周圍的年齡相仿的孩子,多給寶寶創造社交環境。比如,傍晚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在小區裡散步,周末帶寶寶去郊外或遊樂場玩,帶上寶寶去家裡有小孩的朋友家串門等等。
2、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跟夥伴搶玩具,要好的朋友跟其他小朋友玩了等等。這個時候,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或者告訴他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中慢慢學習到經驗,以後面對「難題」就再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3、給孩子個人空間
孩子雖然還不懂事,但是他們之間會有自己很獨特的交往的方式,有些寶寶會安靜的一起玩遊戲,有些會相互依依呀呀地叫,這些其實都是寶寶們交流的方式。所以寶寶玩耍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給寶寶充分的個人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跟小朋友玩耍。
4、家長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行呢,所以,家長們身體力行,為寶寶做好榜樣對於提高寶寶社交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在寶寶面前,要表現出禮貌友善的交接態度,讓寶寶有一個好的模仿對象。
5、鼓勵參與集體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3歲之後就開始對人際交往有強烈的願望,這個時期的寶寶不再喜歡總是粘著爸爸媽媽了,他更希望與同齡人交朋友。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並且按時孩子與同伴合作。比如可以送寶寶上幼兒園,讓他和小朋友們一起搭積木,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6、多和小朋友一起運動
運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很多好朋友都是在運動中認識的,運動能讓孩子之間有更多的話題去討論,讓孩子主動與別人交往。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運動中能更快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
一個深受兒童熱愛的運動器材自然會成為孩子們交流的最好媒介,滑板車作為兒童運動的「明星裝備」,是孩子們運動交流的最佳器材!小狀元兒童滑板車,優質的選材和安全設計,讓孩子在滑板運動時更加安全!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社交小能手「,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更快的擁有自己的」朋友圈「!